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2021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事,每年都会牵动全球科学界的心,当然也包括我国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关于诺贝尔奖的地位,就不用我多赘述了,毕竟按照诺贝尔的遗愿,这个奖要颁给在各个领域“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这个最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因此,从诺奖设立以来,它就成为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圣杯。谁得了诺贝尔奖,不仅是对成就的认可,还意味着终身都会占有极高的地位。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科学家和我等吃瓜群众崇尚诺贝尔奖无可厚非。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得诺奖,那绝对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假如这届诺奖获得者里能有中国人,那一定会引发爆炸性的轰动。

从历届获奖者来看,起码在纯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方面,得诺奖的人绝对都是公认的业界大牛,极少有争议,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至于另外的经济、文学、和平奖,咱就不讨论了,毕竟跟自然科学关系不大,而且经常会有很多争议。

作为理工男,人马君从小就对诺贝尔奖充满了迷之崇拜,如今渐渐油腻,略知科研圈冷暖,也对现在将诺奖作为科学界指挥棒的倾向产生了一点怀疑。这倒不是针对获奖的那些牛人,而是考虑了那些没获奖的牛人。我的观点是: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我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诺贝尔奖获得者如爱因斯坦,当然是业界大牛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在于:谁能得诺奖,是如何评选出来的。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获奖者不受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但诺奖的评委却都是人,是人就会有受影响的可能,这里指的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干预,而是那些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咱们先来看看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过程: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颁奖机构都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过程也很相似。皇家科学院会任命一个5人左右的评奖委员会,一般任期为3年,注意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并不是评委,而只是负责发送提名邀请函、整理初步候选人、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评估意见,以及确定推荐的候选人。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瑞典皇家科学院

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1月31日,评奖委员给有能力或有资格的人发出邀请,进行候选人提名,一般会有成百上千个提名,但自己不能提名自己。从2月1日起,委员会对大量的提名进行筛选、审定,请专家评估等,然后确定推荐一定数量的候选人。这些候选人还要经过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物理学/化学学部的两次会议讨论,最后由皇家科学院全体投票,才能确定最后的获奖者,并在10月公布。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跟前面有所区别,颁奖机构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它有一个50人的诺贝尔会议,该会议选出5人的评奖委员会,负责提名和筛选工作。委员会推荐的候选人再提交给诺贝尔会议进行投票,获得多数票的即为获奖者。

从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评选过程来看,应当说还是相当公正的。因为科学工作者天生就比较客观,科学上的成就也相对比较容易衡量。关键是在确定最终获奖者时,投票人数众多,不太容易出现意外情况,最终选出的一定会是成就相当高的那些人。有些呼声很高的人最后没有当选也是常事,因为牛人有的是,谁高谁低不太好分辨,只能认命。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家揭晓

这个评选过程看似完美无缺,但对当前的我国来说,却存在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一定要有国际上公认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您可能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人马君也觉得确实应该如此,但对我国来说,有一些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群体,水平和成就不见得比别人差,却会被这一条标准自动屏蔽掉。

因为在我国,有一大群科研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是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推进国家的重大工程、大国重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元勋,就是这样一类人。这些人在当年都是隐姓埋名,现在虽然待遇好转,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适合也不能拿到国际上去交流,自然也不会得到诺奖投票者的垂青,但是其研究的难度和成就的大小不见得比诺奖获得者差。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邓稼先与杨振宁

还有一些人,他们研究的是我们国家的卡脖子技术,这些技术并不是什么创新,但技术细节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受制于人。比较常见的是材料学、微电子学等方面,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领域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我国来说也是一件有战略意义、功德无量的事。但这些技术都不能算作创新,而且往往需要一个巨大的团队来完成,因此也入不了诺奖的法眼。

前面提到的这些科研工作者,工作不能说不努力,付出不见得比别人小,成就也不能说不巨大,但天生就得不了诺奖。然而他们的工作和成果,对国家来说很可能更为重要。虽然我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奖项,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补偿,但与那些能够在国际上多发论文,研究新锐的问题,获得国际同行认可,最终得到诺贝尔奖的人相比,后者的名气和收益明显会更大,这并不公平。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奋斗者号深潜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我们抛下上面这些人不谈,就拿那些国际热门研究领域的,能够与国外同行交流的科学家去和外国人比,也有着暗藏的劣势。巴斯德曾说过:“科学虽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评选虽然相对公正,但仍然属于西方体系的一部分,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对我国看法的影响。

以苏联为例,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很多领域一度与美国相匹敌,其科技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苏联存在了70多年,诺贝尔奖颁发了121年,重叠时间很长,按说苏联怎么着也应该是诺奖大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令人大跌眼镜!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朗道

自1901年至2020年,获得诺奖的沙俄/苏联/俄罗斯人共有26人,其中苏联时期只有16人,其中还有3个文学奖,1个经济学奖,和1个和平奖(即把苏联搞解体的戈尔巴乔夫)。自然科学领域的只有10个。您可能会觉得这些人不少了,比中国多得多,但另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的获奖人数达到了384个。

苏联人得奖比美国少是情有可原的,但实际上美国之外的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加拿大、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的获奖人数,也比苏联多(仅限苏联时期),这种情况恐怕不能用意外来形容。有人说这是苏联的科研体制造成的,但仅此一条理由显然不能服众。

诺贝尔奖很珍贵,但不应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指挥棒,被牵着鼻子走

1901~2020诺奖数量排名

如今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在西方主导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不仅不能占得便宜,可能还得吃亏。当然,我国现在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例如屠呦呦,人马君对她表示极高敬仰,如果今年诺贝尔奖得主能有中国人,也会由衷的高兴。但我想说的是,从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科研界不应将诺贝尔奖作为唯一的指挥棒,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那些虽然永远不可能获奖,但却像袁隆平那样,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一样值得我们应有的尊敬。

#202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诺贝尔奖   诺贝尔   人马   苏联   瑞典   指挥棒   牵着鼻子走   获奖者   生理学   美国   候选人   科学院   皇家   珍贵   成就   科研   领域   我国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