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体制内,借调20年,机构调整,又回到原单位,一切从0开始

借调人员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对借调单位来说自己是“临时工”,而对原单位来说自己又“占着茅坑不拉屎”。

54岁,体制内,借调20年,机构调整,又回到原单位,一切从0开始

借调借调,只借不调

我单位老张,54岁,事业编,34岁调的正科,借调已经满20年。

今年初,上级机构调整,他作为不在编人员被清退到老单位。很多同事见了他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单位的,以前都以为他是上级机关领导。

我给他开玩笑,明知道留不下?干嘛不早点回来呢?说不定这次调副处就是你的了?

老张苦笑着说,他的材料是处里最好的,修改次数最少的,通过率最高的。领导经常在公众场合表扬他,肯定他的才华,但就是不提调动的事。

54岁,体制内,借调20年,机构调整,又回到原单位,一切从0开始

借调三年期满后,老张提出回来,领导说他能力素质强,再留机关工作吧。等着政策放开了,想办法把他的事业编转为公务员编。后来,政策收紧了,身份不能转变了。

大机关机遇多,老张还有两次调副处的机会,但都是统一衡量、竞争上岗,一次是笔试没过,一次是面试没过。再想等等看看有什么机遇,结果,机构调整了,所有人员一律清退。

老张说,天天忙,日日干,每天最早到机关,最晚离开大楼。说句玩笑话,白天干工作,晚上兼职当保安。要早知道这个结果,当初借调说什么都不去,在单位熬也熬个副处了。

54岁,体制内,借调20年,机构调整,又回到原单位,一切从0开始

借调人员总是干着最重的活,享受着最差的待遇

在借调人员的选择上,上级机关一般都是挑选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精力充沛的人。这样的人,在任何单位,几乎都会被“能者多劳”。

“起的比鸡都早,干的比牛还累,吃的比猪都差,下班比X姐都晚”。这是一些地方对借调人员的生动描绘。

平时工作中,借调人员还似乎处处都要低人一等,有时还被人戏称为:不用付工资的“廉价高效劳动力”。

54岁,体制内,借调20年,机构调整,又回到原单位,一切从0开始

所以,干的是最辛苦的活,却享受不到现岗位应有的待遇。干工作的时候,是最得力的人员;有了福利待遇的时候,永远是局外人、旁观者;工作中出了差子,又是那个背黑锅的人。

至于提升,长期借调其他单位,原单位的领导同志完全感觉不到你的而存在,提拔你的话,很难服众。考核都在原单位,就算干到累死,评先评优也不会有你的份儿。

进不来,回不去,借调人员不知何处是归属

借调久了,总会对自己的归属很迷茫。原单位的同事慢慢疏远了,从谈笑风生变成了点头之交,借调单位的同事,又有莫名的距离感。

新的单位难以调入,而以往的单位又不想再回去,于是,借调人员总是尴尬地挂在那里,事情兢兢业业地做着,可是却越来越没有归属感。所以,有人在新的单位溜达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有人在机会来临时,无比纠结。

54岁,体制内,借调20年,机构调整,又回到原单位,一切从0开始

关系解决不了、提职毫无希望。有时候,想着要不回原单位算了,可心里仍有不甘,付出了这么多,心中还是抱有明知渺茫的希望,再加上不想落入“骄傲借调而去,居然落魄而归”的尴尬境地,就这样选择苦苦地熬着。

总结一下,借调的结果无非是以下几种

1.工作确实需要,条件又正好合适,领导真心支持,顺利纳编入职,大家都高兴;

2.借调时间3年以上,一直无法正式调入,提拔毫无希望,回归又不甘心,最终以小科员身份在原单位终了退休;

3.一看不可能调入,当机立断,立马回归原单位,依靠在上级机关工作的经验与关系,在原单位仍然发展不错;

4.借调时间很长(通常为十几年),一直经受无法调入的煎熬,临退休前终成正果,但这是好的,也又可能想文中老张一样因此蹉跎一生。

54岁,体制内,借调20年,机构调整,又回到原单位,一切从0开始

“借调借调,借而不调!”借调人员的心酸,只有被借调人员才懂。所以说,一切不以纳编为目的的借调,都是耍流氓。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原单位   副处   能者多劳   点头之交   上级   机遇   待遇   体制   同事   尴尬   身份   机关   单位   领导   人员   机构   体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