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女博士这个身份本应是对学术能力的奖赏,但因为她们是女性,公众对于女博士的解读往往更关注于性别,于是她们便被妖魔化为“第三类人”。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01

我,32岁,大龄女博士,相亲100次,都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国庆节,我坐在回家的高铁上,刷朋友圈,看见自己的大学同学杨梅还在办公室加班。

于是,我就逗她,老同学,你这挣钱挣疯了,连假期都不放过,有这时间回家看看老人多好。

没想到,她却一本正经的说,不回去啊,回去又要去相亲,或者被催婚,烦都烦死了!与其回去被爸妈亲戚唠叨,还不如在办公室加班。

我的这个同学,大学外号“女强人”,放弃保研资格,直接考取全国排名前五的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还在国外深造过一段时间。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博士毕业后,年薪50万,外资银行的高管。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不愁嫁的“抢手货”。

但据她说,这两年时间,都已经相亲100次了,很多男生只听了她这个博士头衔后,就打了退堂鼓。

再一打听,她是女高管,都以为她是霸道女总裁,担心结婚后相处不了,所以基本上见一次面就没有第二回了。

偶尔有几个能谈得来的,但接触时间长了,都入不了她的法眼,也不了了之。

从小到大,她都是父母的骄傲。但这几年,画风突变,她从省心的“别人家孩子”,变成了“难嫁”、让人操心的反面教材。

现在,杨梅那一个大家族,都达成一致共识——女孩儿要读书,但最多读到硕士。否则,看看你们杨梅大表姐,读到博士,连个老公都不到。

在所有人眼里,好像只要她一天没嫁人,那么她就是失败的。什么50万,什么女高管,在结婚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0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博士”成为“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物种

女博士之所以被区别于男人、女人单独分为一类,媒体起了很大的作用。

男博士不常被强调,即便出现在媒体上,多半也是正面形象,XX教授、XX专家。但女博士出现在媒体上,很多时候都是反面典型,比如:女博士误机掌掴工作人员、女博士相亲被骗钱骗色、女博士依然就业难等等。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似乎,“女”和博士”放在一起天生就有一种吸引眼球的作用。为什么女博士就成了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了呢?

我想,大概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女博士既有属于男人的成分,又有属于女人的成分。生理性别决定了她们不是男性,而“博士”这个称号又将她们从普通女人群体中区别开来。

比如,前段时间爆出的,复旦女博士李敏脚踏4条船,同时和4个男博士交往,为了争名逐利不惜出卖身体,轰动了整个学术界的事。本质就是一个未婚女性,利用4名男性帮其达到名和利的目的。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但是,广大新闻媒体宣扬其“女博士”的头衔,刻意强调这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商女性的不道德行为,还送其外号“学术界妲己”。这一下子,就把女博士这个群体从泯然众生中区别出来。

由此,我们也可以类推,在很多时候,媒体上的“女博士”,不是一个客观描述,更不是一个人人敬重的学术地位,它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

每一个群体中都有异类,每一个群体中都有奇葩,因为个案而对女博士整个群体进行污名化、妖魔化,攻击的正是女性群体中的精英啊!

女博士也因此被强行印上了“第三类人”的标签——被讽刺为孤傲冷漠、缺乏吸引力、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强人。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03

尽管“男女平等”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的是,男性在社会中仍占据主导的地位

中新网报道,2018年,中国女性平均薪酬为6497元,薪酬均值仅为男性的78.3%。男性的平均工资普遍高于女性平均工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

但还有一点是不可回避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就是说,同等条件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就业。这个在我的文章《我,25岁,女研究生,211大学毕业,投了100份简历竟然找不到工作》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白。

同样,在相亲市场上,同为海归博士或月薪5万以上的成功人士,男博士和男强人属于最高的顶配,人人求而不得。女博士和女强人则被划归为最低的简配,甚至男博士也不愿意找女博士。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现实社会中,高学历女性正是因为涉及了男权统治的范畴,男性会通常无意识情况下选择压制。

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比如浙江大学冯钢教授,尽管他并没有研究过社会学中的性别领域,但是他依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提出“女生就是不学无术混文凭”。

正因为在现实中受到更苛刻的审核和更低的评价,因此,女博士们不得不付出远比男性更多的代价来换取事业的成功。

当女博士们放弃婚育追求事业时,她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灭绝师太”,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事业成功,也会因“老女人没人爱“而蒙羞。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更搞笑的是,当女博士心甘情愿回归家庭,事事以男人为重时,她又会被批评没有自我,不独立,脱离时代。

所以,在这种表面男女平等,实则女性弱化的条件下,女人似乎怎么做都是错。

女人中的精英代表,女博士们,则遭受着更大的偏见:她那么优秀,一定不好相处吧;她那么优秀,一定不会照顾家里;她那么优秀,会“压着”男人的⋯⋯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04

在一个早已摆脱“女子无才便是徳”的时代,“太有才”反而成为女博士相亲时的短板

社会学家发现:当男性求偶时,“下向婚”的几率更大;而女性偏爱“上向婚”。最底层的男性和最上层的女性因为缺少可以匹配的异性,比起普通人更可能陷入单身。

也就是说,在传统“男高女低”梯度婚配中,男性择偶倾向于选择年龄比自己小、学历比自己低的女性。

那么女人呢?如果一个女人拥有着高学历就能折服男人吗?高学历的女人会因为自己的这个高学历吸引着男人争相恐后的追她吗?我们看看一部分网上言论。

绝大部分的中国男人依然希望在婚姻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即使他们并不在能力和智力上凌驾于另一半。所以那些在智力上显然高于他们的女性是无法接受的。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典型例子,说出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高中同学温馨就是一个33岁的女博士,计算机专业,由于学业繁忙,实在无暇谈恋爱,等到想找男朋友的时候却错过了最佳时机。这几年的相亲经历让温馨屡屡受挫,很大一个原因都是因为自己的博士头衔。

后来,她专门叮嘱介绍人,就说自己只是一个本科,或者是大专学历,不要再说自己博士毕业了,她可不想再把男人吓跑。最后,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通过调研同学群中夫妻学历情况来看,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硕士男生喜欢找本科女生,博士男生喜欢找硕士女生,很少出现学历倒挂现象。

其中,一个同学的父母是大学教授,他们也说,不希望儿媳妇的学历高于儿子的学历。可见,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女博士的身份也非常忌惮。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05

女博士们也很无奈,她们也想早点步入婚姻生活,渴望爱情和家庭,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是社会上流传的对女博士生活的描述,虽然有调侃的味道,但也反映出当下女博士这个群体的状态。

在考研论坛、知乎等社交平台,不乏“女博士”的苦恼。很多人都说:女生读博士,家长更加担心孩子的是对象问题。连高校导师都劝学生:女生读博前,最好有个稳定的男朋友。

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3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则一般为3-4年,硕博连读学制一般为5年。

按7岁读小学算,从小到大,即使一级没留把博士读下来,至少已经27岁,更多的人可能已经到了28、29。这段时间,你基本不可能同时参加工作,不多的奖学金和补贴将是你仅有的收入。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加之,我国婚恋市场对于女博士的歧视由来已久,而我国用人市场对于三十岁前后的未婚育女性歧视更是由来更久。女博士一毕业,社会经验有限的情况下,正好把两个雷都踩了。

除了比同龄人更晚参加工作获得收入外,女博士如果没在读书时找到真爱的话,毕业时发现同龄人都基本找到对象,同龄优质男生也已经被挑得差不多了,择偶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而女人一旦到了三十岁,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博士来说,越想日子过得慢一些,越是感觉时间过得快。

所以说,女博士这个群体真的不容易,要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业上,既要承受来自学业和导师的压力, 又要承受来自家庭、社会舆论的压力,加上各类真假新闻的频频爆出,致使“女博士”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06

很多时候,低质量的婚姻,永远比不上高质量的单身

女生年龄越大,学历越高,现实来看确实难嫁人,但不影响她们活得很精彩。

颜宁,女博士,30岁成清华最年轻博导,41岁当选外籍院士,没有结婚,没有生育。

这样优秀的女人,网上还有这样的言论: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在一次博士生面试中,在场的一位男教授直言不讳地询问前来面试的女硕士:“你现在还年轻,不用考虑个人问题。但是这个专业,没有个4、5年时间,是毕不业的。你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你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的关系?”

颜宁不等他继续发问,直接打断了对话,她跟女孩说:

“您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为什么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当一些人们拿婚姻作为评判她人生标准的时候,还似乎很得意:你看她很厉害的样子,还不是没能结婚。

但其实呢?是她选择了不结婚。正像颜宁说的,我的幸福感从来与婚姻状态无关。

正因如此,颜宁能在这个人人关心女性婚姻状况、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女孩就应该相夫教子”的社会境遇下,自信地说:“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正是她的自信,让她选择了最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和科学为伴,用心生活,自由做自己。

47岁的女演员俞飞鸿,是很多人目中的不老女神。在参加一档对话节目时,主持人就问她:你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单身呢?

俞飞鸿淡然回答:“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啊?对我来说,单身或者婚姻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选择题,我觉得哪个更舒适就处在哪个阶段。”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40岁的徐静蕾,当在节目中被问到“女大要不要当婚”时。

她洒脱地说:“从我30岁出头就一直被人问,到现在我已经觉得这个话题都很可笑了。这有什么可聊的,愿意干嘛干嘛呗!但是,我只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是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没必要拿自己当成标准去评价别人,也没必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所以,对于女博士们,遇到合适的人就结婚,还没遇到,先做好自己。不将就,不妥协,这才是正确的思维。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写到最后,我们再看看另一部分网友对女博士的评价:

所以,虽然写了这么多女博士的弊端,但我始终认为,女博士是不愁稼的,优秀的女人也是不愁稼的,聪明的妈妈会让下一代更聪明。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稼人,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

套用一个我读研时,一位非常漂亮、知性,让我暗恋许久的女博士的话:女博士想嫁人的都嫁得不错,没嫁出去的也是因为自己不想嫁。实在嫁不出去的一小部分,不读博士也一样嫁不出去。

喜欢这篇文章,就关注@职场歌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学制   妖魔   世俗   群体   白天   眼中   学历   性别   单身   男性   晚上   博士   婚姻   同学   优秀   女生   家庭   女性   男人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