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苏轼: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苏轼是一个隐士吗?不,虽然天涯望断红尘,但他从未离开过红尘。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诗请佛印品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批注了两个字,狗屁。


苏轼气急败坏去找佛印理论。


佛印笑道: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为何一屁过江来呢?


随风而动,随刃而行。才是真实的人生。


#01.


苏轼被贬黄州,转眼就是四五年的时光。


这时候,朝廷中发生了变故。


神宗皇帝死了,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是反变法派。她当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用反变法的老臣司马光。


而那个制造乌台诗案的主谋李定,也被调走知青州去了。


高太后当然不会忘记苏轼这个大宋第一才子。


苏轼接到朝廷诏令,以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


全家人当然都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黄州贬谪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经历了九死一生乌台诗案的苏轼,此刻心中却有丝许惆怅。功名利禄于他心中,早已倦怠淡然。


让苏轼知登州只是高太后的一个权宜之策。苏轼刚到登州,就又接到朝廷诏令,以礼部郎中召还京城。


大家知道,苏轼的高光时刻又回来了。


沿途之上,迎来送往。曲意逢迎,笑脸笑声。


路过青州。让苏轼没有想到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故人”,也就是刚刚提到的李定。


苏轼与李定可没少打交道。当初,苏轼在大狱之中的那些供词,都是李定一手炮制的。苏轼遭到了李定非人般的折磨。


如今,苏轼路过青州。李定大摆筵席,非常高调地接待了他。


此情此景,李定像接待阔别多年的老友。似乎乌台诗案从来没有发生过。


对于李定的酒宴,苏轼淡然接受,泰然处之。


世事变幻,白云苍狗。


还记得苏轼在黄州时候那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吗?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一生都很多情,只不过多情常被无情恼。


他深爱着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不喜欢的人,倒是经常会在身边晃。比如这个李定。这就是人生常态。


当年,范仲淹被贬时,勉励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刻的苏轼,不悲不喜。


元丰八年末,苏轼抵达京城就任礼部郎中。十天后,迁任起居舍人。


到了元祐元年九月,苏轼再次升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此时他已经是正三品官员了。


不到一年时间,苏轼从一个闲置的贬官,又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与司马光同朝共事,都是以前反变法派人物。理应彼此呼应,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苏轼: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02.


当初王安石在的时候,苏轼反对变法。如今司马光要推翻变法,苏轼又开始反对司马光了。


倒不是说苏轼反复无常,没有自己的主见。主要是他觉得,王安石变法中成功的地方需要保留,而不是全盘否定。


一方面,苏轼与司马光出现意见相左,弄得关系很紧张。另一方面,苏轼虽然经过贬谪数年的艰难岁月,但他的性格一时也难以改变。让他与朝廷中那些浑浑噩噩的官员同流合污,苏轼真的是难以做到。


弟凭兄贵,他的弟弟苏辙也不断升迁,后来一直升到宰辅的高位。


苏辙为人谨慎,所以别人很难找到他的毛病。


苏轼就不一样了。尽管他已经很低调谨慎,但过去的恩恩怨怨根本不可能消除,所以苏轼在官场始终疲于应付。


司马光毕竟是君子,苏轼与他意见不合,他也并不打压苏轼。


虽然如此,但司马光错误提拔了一个人。此人就是蔡京。


司马光废除免劳役法,开封府知府蔡京成了第一个执行者。


司马光十分高兴,感叹道:要是人人都像蔡京这样少发议论,多办实事,何愁大宋不兴?


正是由于司马光的提拔,蔡京后来成为徽宗时代炙手可热的人物。


可是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就与世长辞了。


苏轼也再次请求外放。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外放,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兼任杭州知府。


苏轼在杭州为当地百姓干了许多实事好事。任期一满,高太后依然调他回了京城。


苏轼回来,对于许多人来说如鲠在喉。


苏轼也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一到京城,他又主动请求外调。最后,高太后恩准,让苏轼出知颍州。


颍州之后,苏轼又知扬州,然后召还京城。之后又外放知定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皇帝亲政了,他是一个变法派。王安石的支持者章惇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于是,苏轼的苦日子又来了。


苏轼: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03.


哲宗皇帝亲政之后就开始大杀四方。在朝三十多名官员被贬岭南地区。


本来已经外放定州的苏轼被降级,知英州。


之后,朝廷连改五道诏令,苏轼以贬官身份,惠州安置。


到达偏僻的惠州,苏轼暂时先安顿下来。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六旬。


可是,朝廷中的章惇等人并不打算放过苏轼。他们又想出一个毒计来。


苏轼有一个表哥名叫程正辅。


苏轼的姐姐八娘早年间嫁给了程正辅。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八娘因为不受公婆待见,郁郁而终。苏洵大怒,告诉儿孙,从此再也不许与程家往来。


从苏轼十八岁开始,到现在六十岁,两家断绝关系已经几十年了。


章惇知道苏家与程家的这个过节。他故意派程正辅任广东提刑,就是想借程正辅之手来整治苏轼。


程正辅并没有直接去惠州。而是先派来一个心腹给苏轼传话。


苏轼瞬间明白了程正辅的意思。他这是有心修好,先试探一下苏轼的心意。


恩怨已经过去那么多年,苏轼又经历官场无数变迁,早就把恩怨看淡。他马上给程正辅写了一封信,叙说少儿时的感情,并诚恳邀请程正辅前来相见。


就这样,章惇的计谋不但没得逞,苏轼还得到了程正辅不少照顾。


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因为苏轼不会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虽然以前有陈年旧怨,但苏家与程家也只是没有往来,苏轼苏辙兄弟得志之时,也并没有因此排挤程家。所以才有后来程正辅的主动修好。


苏轼似乎具有一种天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惠州条件恶劣,但他依然坚强而乐观的活着。


可是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这位坚强的老人。不久,他的侍妾朝云死了。同之前的两房妻子王弗、王闰之一样,朝云之死对苏轼的打击同样沉重。


可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


朝云病故不久,在大家的帮助下,苏轼在惠州盖了新房子,他打算在惠州长住。


苏轼为排解苦闷的心情,作了一首《纵笔》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清打五更钟。


这首诗传到京城。章惇看到,笑着说,苏子瞻竟然如此快活啊。那就再贬远一点吧。


不久传来诏令,苏轼被贬琼州。


前来传旨的官员跟苏轼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他说,自己的妻子在家里供奉着泗州大圣僧伽菩萨。有一天妻子梦见菩萨告诉自己,我将与苏子瞻同行,七十二天就有告命。


掐指算来,诏令的日子正好是七十二天。


苏轼坦然道,我苏轼算个什么人物,竟然麻烦菩萨陪同。


看来,人世间许多事情都有定数。既然如此,不妨随风而动,随刃而行。


推荐阅读: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神童三岁为进士,为官七十八年,一个硬伤致其穷困一生

皇帝命他作文,他一日爆发,头发全白,千年后此文仍火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定州   青州   史记   苏子   诏令   惠州   京城   礼部   太后   朝廷   惟有   菩萨   官员   皇帝   日子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