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仅凭三言两语险些将三国变为一国,为何最后却抑郁而终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他仅凭三言两语险些将三国变为一国,为何最后却抑郁而终

撰文:明月清风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以皇叔自居,并且到处招摇,实则十分可疑。而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倒是记载了一位正宗的刘皇叔。可是这位根正苗红的皇叔,却十分低调,不仅从不炫耀,而且还唯恐他人知晓。本来可完全凭“脸”吃饭,却硬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打拼脱颖而出,并一举成为曹操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智囊心腹。“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这位刘皇叔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晔。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定远)人,据史书记载,乃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正宗的皇叔。父亲刘普,母亲名修,哥哥刘涣,比刘晔大两岁。刘晔七岁时,母亲不幸离世,弥留之际,她拉着一双儿子的小手,抽抽搭搭反复叮嘱:“你父亲身边姓崔的那位仆从是个险恶的小人,定会败乱咱们刘家,希望你哥俩长大后能除掉此人!”


自此,刘晔便怀“恨”在心,长至十三岁时,就急不可待地遵照母亲遗命,独自一人斩杀了这位颇为父亲宠信的仆从。而后,他丢下屠刀,从容走进父亲的卧室,双腿一跪,低头请罪。小小年纪,竟将一个大活人一刀杀死,这还了得。刘普一听,火冒三丈,当即召来刘涣和家丁,欲对刘晔施以家法,后经刘涣说明真相之后,刘普这才转怒为喜。此事三传两传便传到了当时“月旦评”的主持人、相人大咖许劭的耳中,许劭一向谨言慎行,却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长到二十多岁时,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扬州(今安徽淮河以南,江苏南部,上海、江西、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地界的一众豪强也趁机作乱,拥兵自重,试图火中取栗,其中尤以郑宝为甚。郑宝一度欲劫持扬州百姓渡江到相对安宁的江南称王称霸,他看中了刘晔的皇家招牌和才干,多次暗示刘晔与自己一起实现这一“宏图伟业”。可刘晔并不看好郑宝,为了躲避郑宝的纠缠,他不得不与郑宝玩起了“藏猫猫”,郑宝挖地三尺,始终未见刘晔的踪影。


他仅凭三言两语险些将三国变为一国,为何最后却抑郁而终


#02.


恰好此时,已在朝廷主事的曹操派使者来到了扬州,刘晔获悉后,当天即从藏身之处赶到了使者下塌的驿站,并施展自己的三寸不乱之舌,纵论天下大势。随后,刘晔又把使者请到自己的家中,天天以红烧狮子头、扒烧猪头及女儿红等地方特产盛情款待。


郑宝得知后,也忙不迭地带领数十人抬着几头牛羊和几坛美酒赶到刘晔家中,求见使者。刘晔见郑宝前来投名,遂灵机一动,当即在院内摆下酒宴,先是招呼郑宝的随从入席吃喝,而后又特邀郑宝一起进入室内。刘晔本打算在酒宴中趁机杀死郑宝,岂料郑宝这宝却并不好酒,并且在酒宴中始终瞪着一双贼眼保持高度的警惕,令刘晔的几位伙伴迟迟不敢动手。


见此,已杀过一人的刘晔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拔出佩刀当场结果了郑宝,而后又砍下郑宝的脑袋,从容地走到门口,一手举头,一手持刀,对着郑宝的一众下属,扯嗓喝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郑宝的部众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见此,人人股颤,身如筛糠,刘晔刚一说完,就一轰而散,跑回了营中。彼时,郑宝的营中尚有兵数千,为了防止他们借机作乱,刘晔当即骑上郑宝的白马飞奔至郑宝军营的门外,尚未下马,就慷慨激昂地向着一众头领陈说利害。众人见刘晔说得头头是道,且毫无惧色,当即撂下刀枪,认怂服软,并一致推举刘晔为掌舵老大。可是刘晔见汉室虽然衰微,但自己怎么说也是皇室宗族,怕引起世人和社会舆论的误解,遂将郑宝的部众全部交给了庐江(今安徽庐江)太守刘勋。


彼时的刘勋也是江淮之间的一位老大,且颇受小霸王孙策的忌惮。为了削弱刘勋的势力,孙策便“伪与勋好盟”,并派使节特以卑辞和若干金银财宝请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今江西永修县)。被孙策哄得已是昏昏然的刘勋见财眼开,喜不自胜,当即大点其头。刘勋的一众部下也纷纷地拍马。可是刘晔却不以为然,提醒刘勋:“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久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若(孙)策乘虚袭我,则后(方)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可此时自我感觉良好的刘勋哪里肯听,执意出兵。结果正如刘晔所言,就在刘勋撅着屁股一心攻打上缭城时,孙策果然乘虚而袭,背后插刀,刘勋大败,以致城财两空,无奈中,只好投奔了曹操,刘晔也不得不跟随刘勋加入了曹营。


他仅凭三言两语险些将三国变为一国,为何最后却抑郁而终


#03.


不久,曹操亲自带兵南征,大军来到了寿春(安徽寿春),而山贼陈策却不自量力,在庐江一带,聚众数万,据险而守。一开始,曹操根本未把陈策放在眼中,只派一员偏将试图将其一举荡灭,可哪知却屡屡受挫。曹操遂问计于一众智囊。大家皆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即使将其拿下,也无足轻重,因此不应在此空耗军力。但刘晔却力排众议,坚持认为:“之所以未能攻克,主要是偏将能力不足所致。”然后又献计:“可先以物质悬赏劝降,而后再伴以军事行动进逼,如此‘则军门启而虏自溃矣’。”曹操点头称是,依计而行,先以物质引诱,后又遣猛将在前,大军随后,几日后陈策便缴械投降。刘晔也因此战成名,战后被曹操破格提拔为司空仓曹掾(丞相助理)。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今陕西汉中)的张鲁,并任用刘晔为主簿(参谋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据险坚守,曹操率军进攻,因山势险峻难登,迟迟未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草又缺,曹操闷闷不乐,遂命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回营。哪知在撤退中,曹军中的一些士兵却在夜间迷路,以致误打误闯,误入张卫营中,张营中的士兵以为天兵下凡,遂大惊四散。刘晔得知后,以为机不可失,当即劝夏侯惇暂停撤军,就势反击,并最终将张卫军一举击败。见弟败关失,张鲁只好举手投降,曹操遂得汉中。


就在众人忙着“打土豪,分田地”,大吃大喝分享胜利果实之际,刘晔却找到曹操,建议趁热打铁,立即进攻新占蜀地的刘备。刘晔认为:“我军攻占汉中后,定会令蜀人震惊,只要我们大军一动,蜀人就会望风归附。如果丧失良机,假以时日,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了蜀地人心,且‘据守险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可是此时的曹操却正在忙于撸串撩妹,对刘晔的良策,竟无动于衷,哼哼哈哈,一再拖延,以致错失良机。七日后,蜀地跑来几名投降的士兵,纷纷嚷道:“蜀地听到汉中被克,皆人心惶惶,刘备曾屡次斩杀惊惶者,可仍不能安定人心。”曹操听罢,肠子悔青,急忙找来刘晔,连声问道:“此时可否对蜀用兵?”刘晔两手一摊,大摇其头,不无遗憾:“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操听罢,仰天长叹,只好班师回朝。


攻取汉中后,曹操若能依刘晔所言,一鼓作气,势必将改写三国的格局或版图。可是由于曹操一时的失误,不仅未能拿下蜀地,反而使刘备得以坐大,并于四年后将汉中一举拿下。


他仅凭三言两语险些将三国变为一国,为何最后却抑郁而终


#04.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遣吕蒙趁关羽北战徐晃,江陵(今湖北荆州)城内兵力空虚之机,率军渡江,一举攻取荆州治所——江陵,后又一举擒杀了关羽父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提升刘晔为侍中(相当于宰相),赐爵关内侯。一天,曹丕询问朝臣:“刘备会否为关羽复仇?”众臣多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士气低落,无力再战。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同时,刘晔还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一定会为他报仇雪恨。”对此,众位大臣皆哂笑不已。


结果这些哂笑的大臣很快便被刘备打脸。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见刘备来势汹汹,孙权惊慌不已,一边举全国之力应对,一边向曹魏俯首称臣。见此,很多朝臣皆向曹丕道贺。可是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只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刘晔进一步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却沾沾自喜,否决了刘晔的建议。结果东吴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之战取胜后,便将藩臣的面具抛进了滚滚长江,狰狞尽显。曹丕恼羞成怒,准备兴兵讨伐。可是刘晔却极力阻止,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且拥有长江天险,如仓卒进攻,势得其反。”可是曹丕却充耳不闻。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今江苏淮阴市西南),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齐头并进,进攻东吴。当时很多大臣都以为孙权定会亲率军队前来抵抗,但刘晔却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是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而过江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结果正如刘晔所言,最终孙权面都未照,只是派了一名末将在江南虚以应付,最终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曹丕只好尴尬收场。


倘若曹丕能虚心听取刘晔之言,趁吴蜀开掐时,就势发兵与蜀两面夹击,即使不能致吴于死地,至少可打残东吴,或夺取荆州等地,可是曹丕却重犯了其父曹操的旧错,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曹丕翘辫子后,曹叡继位,刘晔继续受宠。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皆纷纷劝阻,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因为刘晔在对吴、蜀的战争中屡屡言中,因此曹叡对刘晔之说毫不怀疑。当时军中的中领军杨暨也被曹叡宠信,杨也十分敬重刘晔,但与刘晔不同的是,杨却是反对曹叡伐蜀最(加:激)烈的大臣。在私下交流中,刘晔曾敷衍杨暨,说过不可攻伐蜀汉的理由,于是杨暨便一心以为刘晔是自己的铁杆同盟。


他仅凭三言两语险些将三国变为一国,为何最后却抑郁而终


#05.


几天后,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时,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曹叡听后十分生气,指责杨暨是书生意气,不通军事。急忙中,杨暨搬出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来劝说曹叡。但曹叡一直听刘晔说的是可以伐蜀,于是便找来刘晔与杨暨对质,可是见面时,刘晔却不发一言。过后,刘晔私下求见曹叡,委婉地责备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伐的情报。听罢刘晔之言,曹叡遂对刘晔称赞不已。之后,刘晔又找到杨暨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同时又好言相劝,让其在以后的进言中注意方式方法,杨暨听罢也是感激不已。


有人见刘晔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甚为厌恶,于是便向明帝进言诋毁刘晔,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征询或试测刘晔,如果每样他皆表赞成,就意味着刘晔乃奉迎之徒。后来曹叡一试,果不其然,由此,刘晔在曹叡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受此打击,刘晔郁闷致病。太和六年(232年),曹叡将刘晔降职为太中大夫(掌管议论),不久任为大鸿胪(掌管外事)。刘晔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受此打击,几年后,刘晔便郁郁而终。


刘晔可谓是曹氏三代的智囊心腹,屡屡建言献策,且频频言中,也因此而屡获重用。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正是由于晚年这偶然的一失,而未能善终,令人唏嘘。


推荐阅读:

刘禅被后人污了2000多年,乐不思蜀其实另有深意

吕布告诉你,没有了忠与诚,能力永远只是一个裸体

武庙72名将,曹操手下为何只有一人入选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蜀汉   江陵   庐江   东吴   建安   汉中   荆州   皇叔   朝臣   扬州   酒宴   安徽   大臣   大军   使者   抑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