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他是功比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也有说他是趁火打劫的虚伪小人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有说他是功比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也有说他是趁火打劫的虚伪小人

撰文:乔西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赵翼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和史学家,他曾发表过一段大名鼎鼎的评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在赵翼心中,这位隋朝开国皇帝的形象十分不堪,他趁人之危窃取江山,又对北周皇室大肆杀戮,虽然贵为天子,但人品的低劣已然暴露无遗。


对隋文帝持批判态度的自然不止赵翼一人。在他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在历史长河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对此问题发表过高论。那位在史册中流传千古,被后世各代君王视为榜样的唐太宗就曾评价隋文帝性至察而心不明,说他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而他的肱骨之臣,初唐名相房玄龄则说道:“主上(隋文帝)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


然而仔细翻阅史书与中外资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另一些人眼中,这位被扣上无耻小人帽子的隋文帝,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创下丰功伟绩的几位帝王之一,夸张点说,他甚至担得上“千古一帝”的名头。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李纲曾评价隋文帝道:“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而在不少专门研究中国史的西方学者眼中,隋文帝的地位更高,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一位开国帝王,在史书中得到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实在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情况。而探究导致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正是本文的重点。


有说他是功比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也有说他是趁火打劫的虚伪小人


#02.


纵观隋文帝的所有负面评价,主要还是这两个方面。其一是说他得国不正,通过矫诏这种卑劣的方式独揽大权后,又得寸进尺,欺负孤儿寡母势单力薄,窃取皇位。随后为巩固皇权,又向北周皇族举起屠刀,其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其二则是批评他的执政手段,文帝生性多疑,好猜忌,尤其是到执政后期,这种性格表现得更加明显。晚年的文帝经常听信谗言,大肆屠杀功臣,并且制定了很多过于严苛的法令,使得百姓人人惶恐,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以上这两大污点在历史上的各代帝王身上发生的概率实在不能算低。首先,关于皇位合法性这一问题的讨论,如果翻阅史料,我们能很轻易地得出这一结论——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帝王都要染上“得国不正”的污点。就以对隋文帝大加批判的唐太宗为例,他本人就是通过手足相残的非法手段取得的皇位。如果将历史向前推,则有迫害汉室,大权独揽,不守臣子本分的魏武帝曹操。紧随其后的晋武帝司马炎也同样如此,他如法炮制,效仿曹操之子曹丕篡夺了皇位。至于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皇位篡夺之事更是不胜枚举。等到隋唐结束,五代时期,臣子对君主的效忠更是成了仅存于书面的笑话,当时甚至出现了“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僭越言论。


而那位结束五代,甚至一度与唐太宗并列的宋太祖更是“得国不正”的典型代表人物,他身为后周的将领,在周世宗去世,幼主临朝的情形下,不思如何忠君报国,反而嗅到了夺取皇位的时机,最终“黄袍加身”,如愿以偿。如果要按这种严格的标准来判断取得皇位的合法性,那所有的开国帝王中,可能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最配得上“名正言顺”这四个字。那么,在开国帝王普遍都以非法手段取得皇位的大背景下,为何隋文帝会最受人诟病呢?在我看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取得皇位以及坐稳皇位的过程实在过于顺利。相比于隋文帝,魏武帝曹操和宋武帝刘裕都是经过多年的征战才取得尊贵的地位。而之后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夺位也简单,但其平定天下,扫荡南方诸国的气势让历史评论者们印象深刻。


而隋文帝出身贵族,年少即身居高位,虽然曾跟随北周武帝立下一些功劳,但实在有限。武帝死后,他又以皇帝岳父的身份身居要职,和那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武将们相比,隋文帝的履历略显寒酸。而登基后消灭南陈,再造统一的举动本应是名垂千古的奇功,但不少人又诟病说一切功劳都是建立在北周武帝的良好铺垫之上。况且南陈君昏臣庸,天下一统的大势无法逆转,所谓隋文帝的奇功,不过是历史发展的水到渠成。这种种的一切,很难不让人得出隋文帝这个皇帝实在太好当的结论,而由此衍生而来的种种关于“得国不正”的指责自然变本加厉。


第二,则是有关晚年执政失误和听信谗言,滥杀功臣的批判。其实这一点与得国不正并没有多少差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这些行为并非隋文帝一人所独有。滥杀功臣这种事,在中国历代开国帝王的故事中,也是屡见不鲜。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曾大肆屠杀功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不难得出。皇权的高度自私性决定了君主与功臣只能在战时和平共处,而一旦江山平定,天下一统,君主就会产生皇位不保的危机感,而对王朝产生严重威胁的那些能力极强,资历极高的功臣们遭到君主的忌惮无法避免。


至于所谓的执政失误,其实也是皇权的弊端之一。这种皇帝终身制的制度导致了“老年政治”的产生。年老的开国皇帝们失去了早期励精图治的精力,在执政风格上普遍趋于保守,而各种错误的决定有时也会因皇帝本人的精力不足和缺乏对国家新形势的研究而产生。比如清圣祖康熙晚年就昏招迭出,给自己的继承者雍正留下了不小的麻烦。


从我的角度看,隋文帝在此方面受到严厉批评主要还是受到了其子隋炀帝的牵连。炀帝本人好大喜功,浪费民力,最终导致天下大乱,让隋朝二世而亡。这种令人震惊的事实摆在历史评论者们的面前,他们自然要探究其背后的深刻原因,而将隋亡的过错全推给炀帝一人则显得过于简单,所以仔细研究文帝的执政特点,挖掘出其中的失误,并将其归类到亡国的种种因素中,则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工作。


有说他是功比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也有说他是趁火打劫的虚伪小人


#03.


在探讨完隋文帝负面评价产生的主要原因后,我们来进一步探寻不少西方学者称其为“千古一帝”的背后缘由。其实这一缘由非常明显,那就是文帝所创造的功绩与他所处的时代契合得过于完美。要知道,此前中华大地可是经历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大分裂,所以不管隋文帝平陈的过程有多轻松,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再造统一的一代英主。此外,由于继承隋代的唐代过于耀眼,所以在人们研究大唐王朝的过程中,自然无法忽略隋朝所贡献的铺垫作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也就成为了不少学者探究的热点。


当然,在我们认真研究隋文帝统治时期的种种举措后,自然会发现这种称赞并非毫无根据,甚至可以说恰到好处。隋文帝的各项措施就好像为一座雄伟的建筑搭好了骨架,只等后面的有识之士去细化和填充。他废除了北周落后的制度,基本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在地方行政上,他裁撤大量冗官,将原来混乱的三级地方官制简化为两级地方官制,让人民的负担得以减轻。他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更是别出心裁地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由贵族垄断政治的传统局面,使得各阶层的有识之士都得到了为朝廷效力的机会,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


在经济上,他统一了币制和度量衡,同时倡导节俭,在励精图治之下,全国各地的粮仓都储存了非常丰厚的物资。据史籍记载,在隋朝灭亡二十年后,不少粮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有用完。在文化上,隋文帝坚决执行汉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周和北齐的上层贵族们非常热衷于鲜卑化与胡化,隋文帝登基后,马上下令恢复汉姓,传播汉文化,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维护各民族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其他方面,隋文帝同样做出了闪耀史册的巨大贡献,正是由于他的各项功绩,才使得隋王朝这个二世而亡的短命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的份量。由此可见,在侧重于分析历史人物的事实功绩的西方学者和近代史家的心目中,将隋文帝称为“千古一帝”可以说是有理有据。


那么,今天的历史读者们到底该怎样看待这位在史册中评价两极分化的皇帝呢?依我的观点,任何极端的贬低与吹捧都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态度。从今人的视角看,过去的人们所纠结的“正统性”或“矫诏篡位”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当然诟病隋文帝趁人之危也没有任何可以反驳的地方。只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千年之前的历史人物有着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不能用完美得近乎苛刻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所以将隋文帝贬低得一文不值肯定是不正确的。当然还会有人认为“千古一帝”的名号他有些承受不住,与秦皇汉武唐太宗相比,隋文帝还是略逊一筹,这其实是大有讨论的空间的。尽管我们可能觉得“千古一帝”这个名头有点过于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隋文帝的种种功绩确实影响了后世,给中国历史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推荐阅读:

这个灭了大唐帝国的乱世流氓,少年是痴情男儿,中年是丧心色魔

诡异的饭局: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重用或赐死就在这一刻决定

皇帝私幸宫女,提上裤子不认账,结果在证据面前傻了眼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千古   王朝   北周   隋朝   皇权   趁火打劫   励精图治   皇位   功绩   不正   君主   功臣   帝王   小人   虚伪   皇帝   评价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