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如何拒绝痛风“造访”?

寒冬将至,如何拒绝痛风“造访”?

入冬以来,门诊上痛风患者逐渐增多,这与人们喜欢在冬季吃火锅、喝煲汤有很大关系。因为涮火锅所用的食材,如动物内脏、海鲜虾蟹、牛羊肉等等,大多属于高嘌呤食物,嘌呤在体内最终会代谢转化为尿酸;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后者会干扰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火锅+啤酒”是时下许多年轻人的最爱,殊不知,这也是诱发痛风的“标配”。另外,冬季气候寒冷,末梢循环差,不注意保暖,尿酸盐容易形成结晶在关节处沉积,这也是冬季痛风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痛风目前还不能彻底治愈,但控制它不发作却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具体讲,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努力做好“三件事”。

一个中心:确保血尿酸持续达标

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病理基础,因此,将血尿酸长期平稳地控制在目标水平是预防痛风发作最有效的措施。痛风之所以会反复发作,关键还是因为治疗不规范,导致尿酸控制不达标,或是达标不持久。

有研究证实,血尿酸水平低于360μmol/L(6mg/dl)有助于防止尿酸盐结晶形成,血尿酸水平低于300μmol/L(5mg/dl)有助于促进尿酸盐结石溶解。因此,一般建议:没有痛风石的患者应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360μmol/L以下,伴有痛风石的患者应将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

三件事:管好嘴、用对药、勤监测

一、科学饮食是基础

不合理饮食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有20%的尿酸是外源性的,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尿酸水平。具体要求如下:

1、限制“高嘌呤食物”

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菌菇类蔬菜等高嘌呤食物会增加尿酸生成,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猪、牛、羊等畜禽肉要适量,新鲜蔬菜、牛奶、鸡蛋则可适当多吃。痛风患者尽量不吃火锅,吃的话,在火锅食材和汤料的选择上尽量偏素、清淡,以涮蔬菜(蘑菇、香菇、芦笋等嘌呤含量高的蔬菜除外)为主,少吃或不吃海鲜及动物内脏,尤其注意不要喝火锅汤,因为经过长时间熬煮,火锅汤里溶解了食物中的大量嘌呤,其含量要远远超过食物本身。

(注:食物按照嘌呤含量排序,内脏>鱼/肉>豆类/坚果>绿叶蔬菜>谷物>淀粉类/水果)

2、远离“杯中物”

由于酒精会影响尿酸经肾脏排泄,故痛风病人最好戒酒,尤其是啤酒,本身含有大量的嘌呤,较之白酒和红酒更容易诱发痛风。如果不得不喝,可以少量喝点红葡萄酒。此外,饮料中的果糖也会影响尿酸的代谢,故甜饮料也尽量不喝。

3、多喝水、少喝汤

多饮水、多排尿有助于尿酸的排泄。痛风患者即便不口渴,每天饮水量也应在2000 毫升以上,可以饮用白开水、淡茶水,碱性的苏打水更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地方都有冬季煲汤进补的习俗,考虑到肉汤、鱼汤、鸡汤里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因此,痛风病人还是不喝为好。

4、控制体重,莫超标

充分的证据显示:肥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呈正比,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尿酸,预防痛风发作。因此,肥胖痛风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尽量把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过度劳累、剧烈活动(如快跑)、外伤、受寒等均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应予避免。

二、合理用药是关键

1、急性发作期不宜加用降尿酸药物

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痛风急性发作期应选择消炎镇痛药物(如非甾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以迅速缓解病人关节肿痛症状。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龙等)本身没有消炎镇痛作用,对消除关节炎症及疼痛无效,如果在急性期不恰当地加用降尿酸药物,反而可能因为血尿酸的显著波动而导致病人症状加重。

因此,最好是在病人疼痛症状完全缓解、急性期过后1~2周再加用降尿酸药物;但如果病人早在痛风发作之前就已开始服用降尿酸药物,则应继续服用而无需停药。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尽量维持病人急性期血尿酸浓度的相对稳定,避免因血尿酸浓度显著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2、不要擅自停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即便血尿酸已降至目标值,也不能擅自停药,而应将药物逐渐减至可将血尿酸维持在目标范围内的最小有效剂量,并坚持长期服用,目的是使血尿酸能够长期稳定在目标范围以内。

临床上,只有少数轻症痛风患者可以停药,单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干预(如低嘌呤饮食、戒酒、减肥等等)便可将血尿酸控制在目标水平。但对大多数患者而言,为了能够使血尿酸长期控制达标,往往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长期配合降尿酸药物治疗。

很多痛风患者血尿酸一降到正常,或者刚不痛了就把降尿酸药停了,这样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反复复,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关节及肾脏的损害,同时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3、降尿酸速度不宜太快

痛风发作不仅与高尿酸有关,与尿酸水平显著波动也有很大关系。当血尿酸浓度突然降低时,会使附着在关节表面的尿酸盐结晶快速溶解,释放一些不溶性的针状尿酸盐结晶,后者被白细胞吞噬后,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及水解酶,从而诱发关节滑膜的炎症及疼痛,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因此,降酸药物一定要从小剂量起始,缓慢增加剂量,使血尿酸逐渐下降。此外,为预防痛风发作,也可以在启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联合服用小剂量抗炎止痛药物(如秋水仙碱0.5mg,1次/日),直至血尿酸稳定达标为止。

4、尽量避免服用阻碍尿酸排泄的药物

利尿药(如氢氯噻嗪、速尿)、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剂量阿司匹林(每天大于2g)等药物均干扰尿酸代谢或排泄,使血尿酸升高。因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尽量不要使用这些药物,以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三、定期监测是保证

血尿酸控制达标是防止痛风发作的关键。而定期监测血尿酸,是了解血尿酸控制情况、调整饮食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确保血尿酸长期控制达标的保证。治不达标,形同未治,对尿酸的监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痛风   嘌呤   尿酸   剂量   肾脏   内脏   寒冬   结晶   关节   火锅   含量   药物   病人   患者   食物   水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