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导读:

1,辞去公务员工作参加高考,北大学霸八十年代在校期间豪赚百万,靠什么?

2,事业婚姻双丰收,他为啥突然辞职隐居,过着“野人”生活?

3,隐居11年,花光350万,“北大隐士”为何无奈下山?

【正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意境悠远的诗句,出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著名诗篇《饮酒》(其五)。

在古代,一些郁郁不得志郁郁不得志的名士,常会产生消极避世的“隐世”思想。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更是其中翘楚。

很难想象,在科技已经发达如斯的21世纪,还有人憧憬着隐士生活。

在网上搜索“隐居”,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查到一些憧憬山中生活,憧憬悠然自得的信息。

但真正实施者却寥寥无几。

追究到底,无非是“隐居”成本过高,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隐居

除物资上的成本之外,隐居者还要面临心理上的孤独——这才是最难捱的。

1989年,有一对北大教师夫妇因为厌倦了世俗生活,放弃了前途无量的北大教师工作,带着数百万积蓄隐居深山。

他们在深山老林里打造了一套自己的“生态链”,生产、生活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进入21世纪,他们却突然向老友求助,花光了350万,“隐居”计划铩羽而归……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夫妻二人如何赚到百万积蓄?

他们又为何选择隐居??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


2011年春,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没有寒暄,直接开口到:

“我是王青松……”

这个名字勾起了唐师曾几十年前的回忆——王青松是唐师曾在北大读书时期的同班同学,更是睡上下铺的室友。

近些年,王青松一直带着妻子孩子,在距北京150公里的燕山深处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

此次打电话,王青松是想求助唐师曾,他的隐居生活遇到困难,可能准备下山了……

为了帮助王青松,唐师曾在自己的博客上面,报道了王青松的隐居生活。

报道跟踪的博客,迅速引起一百多万人的点击。

王青松是河南洛阳新安县五头镇人。

1974年,在五头公社高中读高二的王青松被选中,进入信阳地委机要局工作。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学生时代读书照

一个农村的普通高中生,怎么能突然进入机要局工作呢?

王青松给大家揭开了疑惑。原来,因为担心社会关系复杂不利于机要信息保密,机要局在人员选拔上有严格要求不要干部后代、不要当地人,要记忆力超群

当地机要局对选拔人员的记忆力要求苛刻,王青松随便举了两个例子:

一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要求看上几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记住若干个电话号码。

王青松自小记忆力超强,他说,他不仅能一天记住500个电话号码,而且还能说出号码是谁的。

王青松还说,他之所以有如此记忆力,是因为悟透了学习的方法。

不管如何,王青松就是不管是学习还是考试都易如反掌的“学霸”

被选中当了机要员后,王青松仍在业余时间十分用功的学习,每天要学到深夜才作罢。

可能如此聪明的人性格都会带点自负,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王青松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参加了高考。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也认为,只有继续读书才能闯出一片天,他打算辞掉铁饭碗去参加高考。

1979年,王青松一鸣惊人,以惊人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对于大学应该就读国际政治专业,还是法律专业,王青松却拿不定主意。

在机要局工作期间,他曾问机要局的同事选哪个专业,同事反问他:

“你看,是检察院上我们这儿汇报工作,还是我们到检察院汇报工作?”

王青松恍然大悟,报考了国际政治专业。

1983年王青松本科毕业后,却发现国际政治专业不如法律系好找工作,于是又报考了法律系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各位看官如果有那个年代的人应该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高中生的含金量甚至比今天的普通大学生还高,王青松却已经是北大硕士研究生。

一个县城,恐怕都难出一个这样的人。


02


就读北大国际政治系的1979级同学共有58人。

入学这年,王青松刚满22岁,却被同学们当做神秘的老大哥——他不仅有过在地委工作的经历,说话做事也很沉稳成熟。

同学们评价他“说话做事有板有眼,西装革履,像个干部模样”,因此,他被选为团支书。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的毕业照

进入北大后,王青松最爱研读老庄学说。

加上他的老家距离洛阳白马寺不远,自幼和大人们学过点“拳脚功夫”,就更增加了他在同学们心中的神秘。

文章开头的那个唐师曾睡在他的上铺,多年后,成名的唐师曾在他的书里描述过和王青松的有趣过往:

王青松懂中医会看病,还能推算未来,我们更加敬畏。1990年12月,我要去巴格达等待海湾战争爆发(唐师曾是记者)。行前,朋友请王青松给我算命,王青松精通老庄,传授气功养生,当时已经很著名。老王看了我半天,说:“车祸不断,但无大碍。”果然灵验。

这里,唐师曾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王青松懂点养生知识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学生时代读书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气功”这种莫须有的东西被一些江湖骗子忽悠的神乎其神,全国各地兴起一股“气功热”。

一时间,江湖上“气功大师”辈出,颇有一些百家争鸣的架势。

王青松抓住这个时机,凭借自己积累的“老庄学说”和一些民间养生之法,也开始传授气功。

学生们读书虽多,可哪见过气功这种新奇的玩意儿?王青松成了学生中间的明星。

为此,系里还支持他开班授课,为系里创收。

王青松开设的“养生班”大火,前来观摩、学习的人数以万计,其中既有王青松的同学们,也有慕名而来的校外人士,“养生班”的学费为每个人每周10块钱。

就这样,王青松的名头越来越响,口袋也越来越鼓,不仅如此,他还在开班授课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王青松的妻子叫张梅,是来他的气功班凑热闹的学员。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妻子张梅学生时代丽影

张梅也是大学生,和王青松认识之前,张梅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大任英语教师。

王青松说,在所有的学员中,他一眼就看到了气质出众的张梅。

不久后,二人结婚。


03


开设养生班的那几年,王青松不仅做到了受万人敬仰,还攒下百万财富,达到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这个“高光时刻”一直持续到1990年。

当时,气功热已慢慢退去,王青松打算继续攻读哲学博士。

他报考了某个知名教授的博士生后,以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的成绩完成了考试,却没被录取。

虽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接受,重整旗鼓后的王青松打算转向法律系,再考一次。

“第二年转考法律系,我依然没被录取。”王青松说。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此时,同学之间开始有风声,说王青松不被录取是因为搞“气功班”,毕竟博士生的考量标准不仅是成绩。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王青松没有问,但是两次失败经历,却成了他想隐居的直接原因。

王青松对城市里的生活“感到压抑”。

1994年,“为了呼一口新鲜空气”,王青松和张梅搬到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山里,亲戚留下的几间老房子里居住。

为了能吃点“没有污染”的蔬菜,他们租了当地农户的十亩地。

这个时候,虽然夫妻二人搬到农村了,但北大任教的工作并没有停止。

每次去上课,他们都要经历5个小时,转车好几趟才能赶到北大。

一来一回要十个小时,在冬天几乎就是一个白天的时间,长期下来,他们租用的耕地无法耕种。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恰恰此时,张梅的工作也遇到了挫折。学校评职称的时候,连续失败五次的张梅心情低落。后来电脑普及之后,学校又要求教师们都学会用电脑授课。

“我最反感机器,干脆就不干了。”

说是反感机器,但实际上,张梅离职的原因恐怕和王青松也差不了多少。

1998年,妻子张梅从北大离职,开始在燕山深处“躬耕陇亩”

2000年,王青松也辞去北大工作,夫妻二人正式开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04


后来在唐师曾的跟踪报道中王青松讲过,他最初的隐居地点选择在洛阳,1994年前后,夫妻俩每次回老家都进行选址、烧制青砖青瓦的准备工作。

对此,村里的乡亲们还啧啧称奇,大家都觉得飞黄腾达的人和普通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

后来,王青松放弃了在老家归隐的计划,原因是“和乡亲们在一起,不算真正的归隐。”

最后,他们选定了燕山深处的农村隐居。

初来乍到时,村里还有几户人家,数十位村民。夫妻俩搬来后,过着和大家格格不入的“洁癖”生活,村民们都把他们当成神经病看待。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对此,王青松把居住的地方迁往大山的更里面,真正开始了与世隔绝的日子。

隐居后,张梅几乎不和家人来往,当有人问起张梅的父母时,张梅就让他们回答“出国了”。

有一天,王青松放羊到了一片山沟里,他突发奇想,认为这个地方可以完全租下来,一边种菜、一边搞养殖,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
说干就干,王青松用开展养生班攒下的积蓄,租下了2500亩山地,租期为50年,租金不到20万,这可是90年代的二十万。

早在70年代,这片山沟里还有二十多户人家,虽然如今早已搬迁了,耕地也已荒废,但轮廓还在。

王青松在这些耕地的轮廓上重新开垦种植。最开始,两个人开荒出了四十亩地,在地里种上了玉米、黄豆、高粱等农作物;白菜、芹菜等蔬菜;桃树、苹果树等果树,又养了很多牛、猪、羊、鸡、狗等家畜(家禽)。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在自己开垦的农田里

除了养殖、种植外,王青松还专门配置了磨盘、石磙,家里不管是人还是牲口的吃喝,都是自己亲自磨出来的。

小山沟里一片“五谷俱全,六畜兴旺”的景象,红红火火的隐居生活开始了。

这种隐居条件,恐怕陶渊明来了都羡慕不已。
对于这个“纯天然”的荒山王国,王青松自豪地说:

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最干净的,最大的污染只有两种,一个是天上飞过的飞机,一个是山外进来的工人。天上飞的他制止不了,但是山外的人会控制他们少来。


05


我们前面提到过,两口子辛苦之后,在生活当年有“洁癖”,这种洁癖到了什么程度呢?

2500亩的荒地加上数十头大型牲畜,靠夫妻俩的劳动力是不可能忙得过来的。

他们不得不花重金从山下村子里请了十几个帮忙的农民。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和雇工

按照王青松的要求,农民们上山干活的时候,不许抽烟,不许留宿;吃过、用过的东西也要在晚上收工时全部带下山。

张梅基本不下山,王青松每年会为了采购些必须物资,去县城两三次。

为了防止汽车尾气污染空气,就连采购的车辆也必须停在山脚下,将货物卸在地上之后,再由大家一担一担地挑上山去。

王青松觉得这还不够,他甚至想让民工们赔他“污染费”:

“他们在山里给我干活是带入污染的,第一年应该给我钱,第二年互不相欠,我应该在第三年再给他们工钱。”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丨唐师曾上山后拍摄

在他们的“世外桃源”里,王青松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对待生活:

山里十几年不通电,他们照明靠的是蜡烛,后来几年里,蜡烛被一种可以储备太阳能的灯取代了。

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他们的娱乐项目只有两种:一是读书,二是听收音机。

洗衣服从来不用洗衣粉这样的工业产品,用的是皂荚、枣树叶子。

刷牙不用牙膏,用的是盐水。

就连筷子,也是自己用高粱杆子做成的。

除了食盐,他们几乎不用任何山下买来的“工业品”,因为“每进来一个人,带回一件物品,就会多带进一部分污染。”

有人觉得,以上这些生活已经难以忍受了,但这还不够:每当家人上山看望两口子,也只能留宿在离他们卧室15米以外的地方。


06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11年。

2011年,两口子在彻底隐居11年后,产生了下山生活的想法,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二是他们没钱了。

2004年,35岁的张梅怀孕了。

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污染”,王青松想了各种办法。

不许上山干活的工人们把张梅怀孕的消息透露出去,因为“议论多了会污染孩子”,谁能守住秘密,年底有100块钱奖金。

不去医院接生,由王青松自己当“接生婆”,好在后来母子平安。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小宇

孩子出生后,王青松给孩子取名“王小宇”,从三岁开始,王小宇每天上山放羊。

到七岁时,王小宇给每一只羊都取了名字,并封自己为“山羊司令”。

随之而来的孩子的教育问题。

七岁后,张梅自己用山下买来的课本教王小宇学知识,每天安排语数外三门课程。

由于张梅本身就是高材生,又是一对一教学,王小宇的进步速度很快。

另外,在山上每天放羊,孩子的体力也比城里孩子好很多。

唯一的不足是,张梅教不了孩子音乐、美术、舞蹈。

孩子和王青松一样,善于背诵,七岁的他已经背诵了不少国学经典,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等。

唐师曾跟着王青松上山时见到了这个孩子,孩子飞快的从山上飞奔而来,为陌生的客人带路。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小宇领着羊群上山,唐师曾为他拍照

他叽叽喳喳的将唐师曾和记者拉到羊圈门口,兴奋的指挥羊群聚拢又散开。

虽然孩子在山上过着“无污染”的生活,但王青松注意到,孩子对外界的生活充满兴趣。

他会对收音机里的世界产生无限的遐想,也会对山下来的工人充满兴奋。

王小宇从出生到7岁一次山都没下过,夫妻俩孩子充满了愧疚。

他们甚至开始怀疑当初决定隐居是否正确。

王青松说:“我后来也不断问自己,如果当时读了北大的博士,会不会后来的路就不同了?妻子张梅却很坚定地说:“你内心里总会走到这一步的。”

可现在,如果再不让孩子融入社会,接受教育,孩子的一生就废了……

除了孩子之外,夫妻俩还有另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他们的积蓄已经花光了!

进山十几年以来,虽然他们有一套引以为荣的“生产链”,但租赁荒山、请工匠按喜欢的风格搭建房子都是很大支出。就连每年雇佣劳工都要花去25-30万,虽然使用农药花费可以使农民工支出缩减70%,但为了“天然”,王青松始终坚持这笔支出。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夫妇山居,相濡以沫

从2000年正式辞职隐居到2011年孩子七岁,他们大概花掉了350万元。

这里插句题外话,有很多人都说王青松的350万全是他当年办养生班赚的积蓄,实际上不是。

在王青松求助唐师曾之后,他借用唐师曾的博客发表了一篇名为《王青松:我借唐师曾博客,说几句话》的博文,其中详细讲述了这350万分为4个部分:

  1. 妻子张梅当年编教材、给留学生讲课的积蓄,
  2. 王青松当年养生班的收入,
  3. 洛阳老家的房产,被夫妻俩变卖所得,
  4. 师生、朋友们的资助(有50万)。

在这篇博文里,他还提到自己的孩子,说:

孩子迫切需要扎上牛鼻子,由“野生动物”向“文明方向”驯化,就物种进化而言,是不是严重的身心摧残。


结局

2011年4月14日,“北大隐士”王青松在电话联系唐师曾之后,背着一桶来自深山的山泉水来到唐师曾的住所。

他蓬头垢面,穿着的蓝色牛仔外套像是沾满油污,害怕呼吸空气污染,还特意带上了口罩。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王青松来找同班同学唐师曾,唐师曾摄

此后,王青松一家正式决定下山。

下山后,经过唐师曾的介绍。王小宇就读于北京某所大学的附属小学,王青松总算不用再为了孩子由野蛮向文明的“过度”而担忧。

王青松下山后,打算以近20年的隐居生活为题材,出一本书,书名拟为《新桃花源》。

昔日,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让桃花源成了多少隐士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王青松把自己的书命名为“新”桃花源,其中寓意,可想而知。

王青松还说,《新桃花源》这本书面世后,目标是冲击一下诺贝尔。

而他自己在文末说,借用唐师曾的博客发这篇博文的目的,就是为新书造势宣传。

不过,这本书至今尚未问世,如果有,我倒真的很有兴趣拜读一番。

王青松下山后,还保留着隐居的想法,但他说,如果想继续隐居,只能用自己的“纯天然”农产品换钱,而价格,王青松觉得“至少是外界价格的十倍”。

路过这个想法和写书一样,没能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唐师曾作为王青松的室友,当年在海湾战争一线采访时,因受辐射而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病可能遗传。早在1987年,作为记者的唐师曾就开创了BP机、手提电话跑新闻的方式,抢先发布了北京地区周边的很多突发事件。

北大教师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耗尽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

唐师曾(左一)和王青松

这一对室友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名利双收,一个是名利全无。名利双收的长期患病,名利全无的却身体倍棒。

毫无疑问,二人都有很强的“舍弃”精神,但读者们可以思考下,他们二人究竟谁的舍弃是有意义的呢?

“北大隐士”王青松虽然下山了,我们的思考却还在继续。

逼“隐士”们上山的,究竟是事业,是名利,还是冷漠的人际关系?

隐居,在当今世界,真的还走得通吗?

隐居到底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还是没有责任心的逃避?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问题,恐怕在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

【全文完】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王青松:我借唐师曾博客,说几句话,2011-04-03 10:13

唐师曾:“北大隐士”王青松,再将老鸭弄进山,2011-04-17 08:23

注:“老鸭”是唐师曾在博客上对自己的称呼


-END-

本文为@今晚读书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私信作者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积蓄   燕山   桃花源   花光   北大   洛阳   法律系   机要   隐士   气功   深山   记忆力   妻子   结局   教师   孩子   工作   博客   王青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