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的另类猜想(三)第一代人类起源

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Zecharia Sitchin(撒迦利亚·西琴)团队发掘了6000年前的苏美尔文明遗迹,发现了大量的纪事泥板(以下简称泥板)。

在其中的一块泥板上,有一张雕刻着太阳系的星图,图上标有十二个天体。对比现今太阳系星图后发现,除了从古至今人类观测到的日、月、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系统等十一个行星外,还有一颗是至今人类都没能发现的星球。

因此,西琴在编撰《地球编年史》时提出了一个新假说:太阳系内应该还存在一颗没被发现的大行星,根据后期破译的苏美尔楔形文字记录,他将这颗行星称作Nibiru(英文单词,中文音译尼比鲁)星,苏美尔语中是‘渡船’星的意思。据星图的相对位置测算,尼比鲁星拥有椭圆型公转轨道,轨道长轴远大于短轴,星球在长轴最远端时,比矮行星冥王星距离太阳还要远,而在短轴最靠近太阳时,轨道点处在了地球的附近,轨道的周期约为3600年。

并且泥板上还记载了一个天文事件,具体内容是:‘就像命运的安排,在一次轨道交会中,尼比鲁走得如此接近,以至于它的一颗卫星撞上Tiamat(英文单词,中文译音泰马特)星(以下简称泰星),泰星被撞成了两部分,其中较大的一部分及泰星的卫星,被撞到了现今金星与火星间形成了地球。而另一部分则碎裂成了无数块,成为了一个『锤打成的手镯』’。

除此以外,对尼比鲁星的记载也相当丰富,因星球大气环境被破坏,需要黄金来进行修复,在一次尼比鲁星与泰星交汇时,尼比鲁星人阿努纳奇来到了泰星淘金。为了获得足够多的劳力,尼比鲁星人利用生物技术制造了苏美人的祖先……

以上考古破译的苏美尔楔形文字记载,给出了一个可以斟酌的空间,第一,出现了两颗新的星球,一颗叫尼比鲁,一颗叫泰马特。第二,太阳系星图有十二颗星。第三,尼比鲁星上有先进的人类阿努纳奇。第四,苏美尔人的祖先是阿努纳奇人创造的,换而言之,阿努纳奇就是苏美尔人的神。

根据纪事惯用的手法,再把以上的情况进行动态组合推演,就会变成苏美尔人想告诉后人一个史实,这是一个另类且合理的古人类起源的进程。

以下构想基于前两篇《古太阳系重组》和《✖行星(地球母星)》,文章有点长,喜欢的老铁点个赞,不喜欢的就当听一个故事,谢谢!

在银河系猎户座旋臂的外侧,有一个类太阳系的恒星系叫尼云系,尼云系的名字来源于星系内的生命行星尼云星。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了一支高度发达的智慧种族阿努纳奇人。漫长的历史中,阿努纳奇人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更是掌握了星际航行的能力。

无数年的宇宙岁月,尼云系的主恒星太阳逐渐步入老化,尼云星面临着巨大危机。阿努纳奇人经过不懈探索,发现了同旋臂内测的古太阳系,这是个拥有五颗大行星的新生星系,在星系宜居轨道上,有一颗大小和环境都与尼云星极为相似的行星,上面已诞生了高等级的原生生物。

阿努纳奇人决定举族迁徙到新的星系去,他们制造了十艘非常巨大的星际飞船,又经过十几代人地努力,跨过了浩瀚星空来到新星系的边缘,才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不同于老化后的尼云系,新星系有非常厚密的系壳,系壳内有一个异常的高温区域,阻挡了十艘巨大星际飞船前进的道路。没有了退路,阿努纳奇人只能利用所有的先进手段继续向前,路途上星际飞船损失了九艘,相应族人也逝去了九层,才终于成功的穿过了系壳,迁徙到了新的星球上。

为了纪念曾经的尼云星系,剩余的阿努纳奇人就将新的恒星命名为太阳。为了缅怀为生存、繁衍和迁徙而努力的先贤们,也为了表彰迁徙中唯一剩下的那艘星际飞船,又将这颗宜居星球命名为尼比鲁星(取意为尼云星横渡星际来的船)。

定居后,阿努纳奇人才发现,这颗非常年轻星球的环境,还是和尼云星有点不同,不仅会影响族人的寿命,就连繁衍都出现了问题。不得已,他们制定了两个方面的行动,一是改造星球大气;二是收集新星球原生物种的基因,融入阿努纳奇人的基因序列;

第一项工程尽展缓慢,而第二项工程却完成得非常顺利,不仅让迁徙来的阿努纳奇人提高了环境的适应性,还创造出了一支新人种,这支新人种就是带有尼比鲁星生物基因的新阿努纳奇人(既苏美尔人的最早祖先)。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项工程也很快完成,星球环境变得更加安全,随着时间流逝,老、新阿努纳奇人也彻底融合,尼比鲁星的辉煌时代来临了。

尽管尼比鲁星非常巨大,但并没有影响到人类探寻和征服的足迹,其中更有两支人族拓展到了大海的领域,来到了位置极为偏僻的荒海大岛屿上生活(参考第二篇文章的内容)。因为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两支人族在政治、经济、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开始漫漫落后于轮形大陆上的人类,甚至连肤色也出现了分化,处于极地的一支皮肤越来越白,而处于尼比鲁星西半球的那支,肤色则变成了黑黄色(苏美尔人的直系祖先)。

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来临。古太阳系的太阳带着五大行星和厚密的系壳,在猎户臂内测绕着银河旋转前进,在穿过一片致密星云带时,与隐藏其中的一颗恒星插肩而过,最近距离几乎碰到了两个行星系统的系壳。

巨大的引力彻底扰动了系壳的稳定,在太阳系的系壳中,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矮行星被弹向了内太阳系,好在沿途上的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将这些乱飞的小天体全部阻挡了下来。

但要命的是,一颗名叫泰马特的巨行星带着两个卫星,也在这次的扰动中,从系壳中被推进了太阳系内。巧合的是海王星刚好避了过去,而天王星又刚好进入了不安全距离。

虽受到了天王星的巨大引力牵扯,奈何泰马特的体积太大,轨道的角度又太薄,天王星不仅没能抓住它,还将它彻底抛出了黄道面。而天王星自身也受到了巨大的反作用力,身躯直接倒了下去。

好在经过这一轮的拖拽,泰马特的两颗卫星,终因海王星和天王星的共同引力作用,被同时抓了出来,形成了一个高黄道夹角的双星系统,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冥王星系统。

尼比鲁星的悲催就这样被天王星注定了,被推出去的泰马特成功逃开了土星和木星的势力范围,和尼比鲁星插肩撞上,如安排好一样,灾难就这样无情的发生了(详情可以看第一篇的内容)。

当然,这样长剧情的天文事件,以阿努纳奇人的文明发达程度,理应能在第一时间就预警全人类,并且也能够让大部分人躲过去,奈何人类的自负,注定了悲剧的必然。

四大行星清扫漫天陨星的壮丽场面,掩盖了泰马特的轨迹,等发现它的身影却为时已晚,泰马特裹挟的前锋小行星碎片冲入尼比鲁星的大气层,撞毁了中州上层飞船的支撑脚和中间通道,给飞船外壳造成了巨大破坏,飞船受尼比鲁星的引力吸引,向着中州下层地面砸来。

危机时刻,飞船驻留的人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启动飞船向星空升去。要命的是飞船的反重力系统受损严重,本身产生的巨大引力,将轮形大陆周围的海水吸上半空,又倾盆落下。轮形大陆的中州、东神州、北陆洲、南埠州大部都淹没在了滔天的海浪中。大海中除了远在极地和西半球的两个大岛屿幸免遇难,其他岛屿也全部消失。生活在轮形大陆上的阿努纳奇人在这轮灾难中死伤了近七成人口。

还没等剩余的人口缓过气,泰马特又将将大角度斜肩撞上了尼比鲁星,于是“地陷东南、天倾西北”的地狱景象就出现了(具体详情看第一篇)。尼比鲁星瞬间四分五裂,最大的那块翻滚向内太阳系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表面的地壳被撞击力震破,冲击力持续蔓延,推动各个碎裂板块在表面上剧烈滑动,被撞出的星球空洞,在海水和泥沙的坍塌下收缩,时间过去了很久很久,才全部稳定下来,真正的地球诞生了。

这一轮撞击,除了飞上星空的中州上层飞船,以及远在极地和西半球两座岛屿上幸存的人类外,轮形大陆和各个大小岛屿上的阿努纳奇人全部遇难,太阳系第一代古文明毁灭。

灾难过后,太阳系新格局生成,日、水、金、地球(、月)、火星、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冥王系统稳定运转,苏美尔泥板的太阳系十二星图,动态演示过程完结,而地球也开始了新的古文明演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中州   人类   星图   天王星   海王星   星系   太阳系   奇人   引力   飞船   行星   起源   星球   轨道   星际   古文明   地球   另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