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的另类猜想(六)文化杂记

原本这个构思系列在第五篇就完整了,收笔后又觉得不甚完美,有文笔上的乱,也有叙述上的重复,更有那么点点的内容欠缺,搅得人百思不得其适。

这两天和朋友聊天,谈起了一个较有深度的问题:人类存在于地球的意义在哪里?这个命题很哲学,也很现实,我们从哪里来,要去往哪个地方?找寻来处能安生立命,明白归宿可确定未来,只是怎么才能找到来处和归宿呢?

目前,科学界给的答案就是物种进化,作为小破求(地球)上的尖端物种,只有依靠自身能力发展起来,才是应有的存在方式,才足够的与众不同。说实话,我也认为维护自尊才是傲立于生物圈之上的资本。

可事实就是事实,随着世界各地系统性考古工作的结论,以及对全球范围内传世典籍、宗教经文、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全息解读,彻底击垮了人类的骄傲,逐渐消磨起了一贯的主流认定,这是个清晰地人类发展进程事件,也是系列文明问题最可能的答案:前地球时代曾存在前超级文明,因某个事件他们离开了,后地球时代这些智慧人类从天上归来,因某种目的创造出了现代人类,他们将部分文化传承下来,现代人类正利用这些只言片语复兴起了新的文明。

至此,我豁然开朗,也确定要写这篇文化杂记。由于各类科学考古以及遗迹发掘,时间跨度太大,可写的东西也太多,网上更有大把的文章论述,我就不再引经据典。

本文立意杂记,将以流传华夏的三部典籍作为整个系列的完结创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任何导向,不当处请多多包含!喜欢的老铁观阅后给个赞,不喜欢的当看个故事。原创不容易,请支持和鼓励一下辛苦,谢谢!

一、《山海经》

主流解释:成书年代约在华夏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初、中期,原书约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目前流传版本仅存18篇,其余篇章均已遗失。此书内容包罗万象,除记载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外,还有地理环境、物种介绍、人物传记、民生状态及上古事件等典故,是不可多得的文史瑰宝。

那么问题来了,按正常逻辑创作一部文籍,首先是蓝本收集,其次是内容提炼,再次就是组织,最后才是书写成章。

也就是说,《山海经》成书在先秦时期,而蓝本至少在之前年代就流传了,可具体是什么时候呢?由内容提炼可知,蓝本年代至少能追溯到神传三皇五帝之前,那是之前多久呢?在篇章组织上又可见端倪:

其一、就是地理结构特征,经书里的山海明显被划分成内、外、荒三个层次,以正常的逻辑看,经书描绘的海陆模式就是一个套环状结构,圆形或者方形不用去探究,至少这个模式和地球的地理格局并不一致。大家也可以说,地壳板块漂移了,可根据老魏的‘地壳板块漂移’还原,根本就不能拼出个套环状海陆结构。

其二、就是经书内介绍了无数物种,大多数在地球史上都没有出现过,大家也可以说是物种灭绝了,可现代考古也没有挖掘出相似的化石。

其三、从经书的神话传说等内容展开溯源,假设神传三皇五帝时期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事,结合地理结构推断,经书依托神传三皇五帝之前时期的蓝本,就一定不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事。反之,就是神传时代也根本就不再地球上。

可《山海经》的呈现为何又是以地球为基础呢?很好理解了,人们在创作整合时,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往往会根据当时主流思想和个人特色添加一些认知,很可能连时间也进行了张冠李戴。

综上所述的解释就是:在前地球时代一定发生了某个宇宙事件,这个事件终结了一个生命星球世界,等到地球诞生,周期至少有几十万年时间以上。《山海经》的蓝本很有可能就是之前生命星球世界的东西,它可能是一本书,更可能是期刊类杂志(类似我们现在的《国家地理杂志》)。

二、《易》经

搜狗百科解释:《易》著有《连山》、《归藏》、《周易》三个版本,主要阐述阴阳爻的组合变化,演绎天地间的万象运转,再将人融于自然的互为感应后,用上帝视角去认知和把握世界。现存于世的只剩《周易》,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华夏儒道两家共尊的经典古籍。而现传《周易》发源周朝初,所作辞、爻释义为人为解析,用于政治、哲学及占卜预测,带有了浓厚的个人和族群意识形态。

《易》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连山》、《归藏》为先天,《周易》为后天,区分主要是八卦首卦象的方位。《易》经的成书无从考究,但民间相传:“(天皇伏)羲时,龙马从河出,背有‘(河)图’;神龟从水出,背负‘(洛)书’。(伏)羲以“图、书”演八卦成经,后出连山、归藏。后世(周)文王观天象,依(伏)羲卦推演,成后天八卦,叠六十四卦象,并作卦辞、爻。”

《易》的蓝本‘河图洛书’来至自然,为神传人物伏羲所收集后,推演出了《易》经。联系《山海经》成书蓝本来推测,‘河图洛书’的时间还要大大早于前者。至于《易》经成书后的具体用途,目前还不能完全明晰,但是用来推断宇宙万物运转,预测可能的结果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可以明了四个问题:

1、《易》成书时间非常古老,最迟是神传三皇时期的天皇伏羲氏,最早则无从考究,但是要晚于‘河图洛书’。

2、‘河图洛书’具体无法考证,在伏羲之前民间就应该流传很久了,来源有天授之作的意思(既上天带来的文化)。

3、《周易》成书周朝时期,是文王根据伏羲八卦推演而得,并且为了理解,周公还特别做了卦辞、爻进行释义。

4、《易》经被认定是探及宇宙本源的古老文化。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由此可知,《易》经也是前地球时代古人类的卓越智慧结晶,现代人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它的重大意义,也许后世,还能从中悟出宇宙的基本法则,可以帮助人类踏足更高等的文明时代。

三、《皇帝内径》

百度百科解释:《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由《素问》及《灵枢》两部分组成,《褚氏遗书》记载:‘《素问》者,为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灵枢》又称《针经》是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

《内经》是华夏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内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理学说’,更有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方法,整体上呈现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学全息模式。后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典籍。

这里有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岐伯’。

搜狗百科解释:‘岐伯’是华夏上古时代著名的医生,他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当时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阐明了‘阴阳五运六气’和‘脏腑经络’;创立了‘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还尝百草、辩药性著《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等,总结临床经验,创辩证施治方剂;更是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开创了养生之道和生命哲学基础。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信息量有点大,细致捋一下,在神传五帝之首的黄帝时期,《易》学思想广为流传,基于《易》的阴阳理论也普及在华夏大地。而同时期的‘岐伯’就有了高深的医生成就,因之才有了后世的《黄帝内经》,以及基于《内经》的阴阳学说。

抛开《易》经不谈,‘岐伯’的医学来源于哪里?他是不是应该有个师傅?或者应该有个系统的学习医学的地方?

以上介绍的三部华夏古籍,能串联出一个知识体系,它几乎涵盖了现代人类所涉及的一切领域,这个知识体系在神传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非常的完善了,如果没有更早之前的超级文明存在,打死我也不会相信现代人类的原始时期就有那样的成就。

反之,假设确实有这个前超级文明存在,在发生了巨大的灭绝事件后,文化基本就是十不存一的状态了,但流传下来这些唯一性的完善文化体系,想想就能让人感叹,那是个怎样的超级文明?是一群怎样的卓越和优秀的人类群族!?

《古文明的另类猜想》的创作至此全部完结,感谢大家的观阅!创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希望人类再次复兴超级文明,我们向上的态度就是优秀!

(全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周易   华夏   山海经   蓝本   成书   典籍   杂记   物种   学说   经书   阴阳   古文明   时期   地球   另类   人类   事件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