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的另类猜想(一)太阳系的重组

研究现代天文学可知,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和无数的矮行星、小行星组成,由内而外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奥尔特云等。如果没有直观印象,我们可以翻看一下太阳系的示意图。

这里我们抛开太阳和奥尔特云不谈,其内整个系统都规划得非常奇怪,以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为分界线,以内行星都是小体积的岩石行星,以外行星都是大体积的气态行星,而且内外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比都非常巨大。这样的排列组合和成因,一直困扰现代天文及物理学界的无数学者。

奈何现代人类的科学史还是太短,掌握的天文、物理理论,也是以目前地球观察的现象总结和研究得来的,还没真正从宇宙视角(上帝视角)得来的理论去证实,因此,各种假设和猜想也应运而生,给普通人的茶余饭后增添了无穷话题。

以下内容,是我参考了很多人类历史史书、宗教典籍、神话传说故事总结的一个自认为最接近真实的事件,后面也将分步阐述一个另类的前地球时代,喜欢的老铁点个赞,不喜欢的就当看个事故吧!谢谢!

太阳系的年龄,是现代天文物理界根据太阳的质量和性质推算出来的,到底它的真实年龄有多大这里不做阐述,后面我只根据事件点,以古太阳系和新太阳系来区分。

古太阳系并没有新太阳系那么大的规模,当时它只有五大行星,由内而外的轨道依次为:✖行星(地球母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再以外就是厚实的恒星壳。为什么叫它恒星壳,一是有别于新太阳系的奥尔特云,二是古太阳系的巨变重组,也许就是由它开始的。

远古的一天,一个巨大的岩石巨行星(也有可能是流浪行星),突然穿过恒星壳出现在了古太阳系内,它的轨道与古太阳系黄道面形成了约20°左右的夹角,一路向系内进发,虽避开了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但受它的引力干扰,四大行星也偏离了原有轨道,向内太阳系靠了过去,紊乱的引力效应,也带动了四大行星的卫星系统出现了混乱。

最为恐怖的是,这颗巨大行星就像一根搅屎棍,它巨大的引力拖动恒星壳内的无数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一路上更是侵扰四大行星的卫星分崩离析。一时间,古太阳系内到处是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横飞,四处遍布着如战争般的硝烟气息,整个系统彻底乱套起来。

好死不死的,行进中巨行星又受到了木星引力地拖拽,轨道再次偏离了几分,经过了漫长得旅程,与✖行星(地球母星)插肩相撞,巨大得冲击撕扯力,将两颗行星拉得支离破碎,以至于巨行星的内核都被挤了出来,伴随另外形成的巨大残核,一起向着太阳的方向飞去。

巨行星内核所受的势能最大,在加上自身超快的旋转速度,一直飞到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能量才最终被太阳的引力抵消,留在了那个轨道上形成了水星。

巨行星丢失了内核和三分之一的碎片,减缓了前冲势能,加之受撞击影响,虽保留了巨行星的自传方向,但速度却大幅度减慢,最终与太阳引力形成了平衡,停留在了第二条轨道上形成了金星。

✖行星(地球母星)受到斜角撞击,崩成了三部分,最大的一部分受到的势能角度很诡异,只翻滚了不远距离就稳定下来,因保留了原行星的内核,在它的平衡下成为了损失最小的部分。第二大的部分和撞击产生的的大部分碎片,因受到冲击力作用,则向外太阳系飞去,最终停留在第四条稳定的轨道上形成了火星。第三部分我们将保留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阐述,让大家能更清楚的知道,人类文明是如何繁衍生息的。

被拖拽的木星,轨道虽然向内太阳系靠近,但是受到了撞击的冲击力影响,又向着外太阳系退去,在它的引力牵动下,无数细小的碎片继续向着外太阳系前进,最终停在了一个引力平衡轨道上,形成了小行星带。

木星一直是古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它在向外后退的同时,自身引力场形成的扰动力,又推动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轨道变动,最终停留在了各自的稳定轨道,不过星球姿势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这里单独提一下海王星的两颗最大卫星,在这次变动中,这两颗卫星被弹出了自己的轨道,甚至跳出了黄道面外,因远离了海王星,最终被太阳的引力抓住,但自身体积和质量又不足,最终就相互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互绕系统,这就是矮行星冥王星和它的卫星。

至此,又经过了上万年的时间,新形成的行星不断清扫所在轨道区域的残核碎片,最终新太阳系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太阳系   火星   势能   天王星   海王星   小行星   木星   土星   恒星   引力   行星   内核   轨道   古文明   地球   另类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