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高山人物」聚焦所有追寻和探索“科学精神”的人,展示科学家、企业家对科学的永恒执着与热爱,把科学活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014期人物】

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吴季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三号探测器有效载荷的总指挥

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高小山说

2021年5月15日上午7时18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无数航天人激动落泪、为之振奋,这其中就有吴季。


“我们第一次就完成了绕、落、巡三步走!”他说。


2005年,吴季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他是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三号探测器有效载荷的总指挥、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2018年后,他又以政协委员、航天企业家、科幻小说家的身份,将对航天事业深沉的爱和对科学的严谨追求,实践在商业里,凝练在文字中。


5月28日,吴季老师做客高山书院新一期“科学相对论”播客现场,向我们讲述人类距离太空旅行究竟有多远,带领我们想象从太空俯瞰地球的瞬间感动。


从欧洲归国
他领衔中国空间科学的总体规划


二十世纪中后叶,苏联和美国的太空竞赛已经告一段落,而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处于缓慢起步阶段。


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吴季进入北京邮电大学就读,虽然主修微波通信专业,但他却对电离层的相关研究格外感兴趣。


吴季对太空的向往,源于少年时代在农场仰望星空的经历,也和收音机里的一曲《东方红》密不可分。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每晚七八点钟,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吴季,总会听着收音机中的《东方红》,在夜空中捕捉“东方红一号”的身影。


探索太空的初心便在这个过程中萌发了。


80年代,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计划,只能依靠其他国家的二手数据做研究。1985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发起了一个资助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家前往欧洲空间局(ESA)进修的项目,层层筛选后,吴季获得了进修资格,这一年他27岁。


在天文爱好者心中,1986年年是意义非凡的,哈雷彗星时隔76年再现,彼时吴季正在参与通讯卫星天线设计,并在那里第一时间目睹了欧洲空间局的“乔托(Giotto)”探测器逐渐逼近哈雷彗星的过程,每天都可以看到从探测器传输回来的哈雷彗星的照片。


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吴季(右二)在欧洲空间局 图/人民网


虽然学习项目仅为期一年,但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吴季的人生规划。


从欧洲归国后,他与导师共同发表了《A maximin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contoured beam satellite antennas》(一种赋型波束卫星天线的Maximin优化方法),其中提到的算法很快被中国航天研究部门采纳,应用于东方红三号卫星。


紧接着,吴季再次出国进入丹麦技术大学的天线实验室深造。在当时,无论是空间科学研究水平还是生活条件,欧洲的环境都要远胜国内,但博士后工作结束后,吴季毅然选择回国,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


1994年,36岁的吴季从丹麦哥本哈回到北京,三年后成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双星”探测计划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双星”探测计划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提出、以中方为主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计划。


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1997年中国提出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由两颗以大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小卫星组成。 图/网络


十年耕耘,中国的空间科学终于迎来“扬眉吐气”的一刻。2004年,“双星”计划的第二颗卫星也成功发射,中国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这项探测计划后来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随后的几年里,吴季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领衔中国空间科学的总体规划。他主持并见证了暗物质卫星“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等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研制和发射,中国的空间科学也从初出茅庐,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吴季 图/网络


2016年,《Nature》杂志评选中国十大“科学之星”,吴季位列十位科学家之首。两年后他卸任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岗位,担任中国政协委员,继续为中国的空间科学事业建言献策。同时,也迎来了人生的新一个转折点。


宇航员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普通人也要太空旅游


除了科研工作者,吴季还有两个身份:创业者,科幻小说作家。


继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人类已经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不曾踏上月球。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登月事件是被虚构出来的——如果是真的,为什么后来没有持续登上月球?


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图/pxhere.com


究其原因,各国送宇航员上太空本质上首先是彰显国力的“政治需求”,特别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但是到政治上取得“胜利”之后,国家便不会再为其支付巨额成本。


据统计,美国从1961年“阿波罗”计划启动,到1972年之间成功实现了6次登月,耗费高达255亿美元,约为当期美国总体科研经费的五分之一。


这便是吴季在做了近30年的空间科学研究后,选择投身“新航天”的原因。


在他看来,宇航员成功登月虽然激动人心,但并不能让“航天产业”变得可持续。“新航天”则是那些有新业务来源的商业航天公司,他们可以将航天技术应用在政府航天还不能覆盖的新的商业领域,比如太空旅游等。


2019年,吴季创办北京中科深链空间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dlcoms.com),定位是为深空探测器和地球卫星提供全天候高速数据通信链接服务。


在去年的全国政协会上,他提案希望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企投身到包括“太空旅游”的新航天产业中来。


“太空旅游是目前新航天中最完整的产业应用场景。从消费者购买太空旅游服务,到定制火箭和返回舱,使航天业务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他说。


吴季把对于太空旅行的诸多可行性和对人类进化的深刻意义,融入到他撰写的《月球旅店》《月球峰会》前后相连的两本科幻小说中。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大众建立对航天产业的新认知,因此这些书既是科幻小说也是科普小说,同时也许就是一份“项目计划书”。


在“老航天”(对应不同于政府投资的、瞄准商业市场的“新航天”)人眼里,科研的每一步背后都是国家支出、人民期待、大国实力,因此他们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谨记于心,其研制流程从设计、试验到发射运行,都是以“万无一失”为标准的。


但对于新航天人来说,市场和商业成功则是硬道理,因此通过不断试错,加快设计迭代过程也成为了选项,心态上要做到要不惧太空,不惧失败,敢为天下先。


1986年他在欧洲空间局学习时,正赶上美国“挑战者”号失事,航天界曾出现过一些退缩情绪,但更多人更加坚定了不能止步的信念。


“做空间探索,我们必须要有一些承受力”。他说。在吴季撰写的《月球旅店》里,人类实现航班化的月球旅行是在2042年,票价为100万美元一张。


如果问太空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吴季的回答是:离开地球后,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


“当人类从月球、从宇宙中回望地球时,他的观念一定会发生改变的。当他返回地球后,他会变成一个环保主义者、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他们会更多地想到如何让人类文明延续下去,而不是把地球搞烂,然后抛弃它,再移居到火星上......毁灭世界的人绝不会是去过月球的人。”他说。



※撰文丨邓舒夏

※编辑丨朱珍


参考文献

[1] http://www.nssc.cas.cn/ztzl2015/zgkjkxzl2015/mtbd/202005/t20200514_5579527.html

[2] https://www.sohu.com/a/423319996_335896

[3] https://xw.qq.com/cmsid/20201027A0C4LO00

[4] http://www.cas.cn/zt/sszt/kjgzbd/zjsd/202007/t20200702_4751748.shtml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O9AUOK0511DC3G.html

[6] https://www.sohu.com/a/349056735_610722


吴季:2024年,花100万美元月球旅个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月球   双星   空间科学   火星   欧洲   美国   探测器   中国   航天   太空   地球   人类   计划   科学   空间   万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