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传承是教育调整的方向,也是教育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我们的教育无论如何调整都是沿着标准化、流水线的基本原则进行的。而这是教育问题的根源。这种标准化和流水线的学制,根本就谈不上教育。只是训练而已。关于这一点,我已经讨论很多了。所以我一直推崇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

师徒传承是教育调整的方向,也是教育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有人反驳说:“现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这种模式是否效率太低了,如何普及教育”。

其实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并不影响教育普及。民国年间教育无法普及主要问题是贫困。摆脱贫困之后,教育就可以普及了。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民生凋敝,读书人很少。可是北宋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恢复以后,开始号召大力发展教育,于是各地都成立了私塾、学堂、书院。结果教育就普及了。北宋无论在文化、经济、科技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很多人的感觉是师徒传承,一个老师只能教几个学生,要普及教育得多少老师啊?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一个班四五十学生,几个老师任课?学校管理人员有多少?还有多少服务人员?上层人员有多少?这还没算课外补课的老师。如果把这些从事教育的总人数算在一起,平均到学生身上。一个人还是十几个学生。

师徒传承一个老师一般情况下,教十几个学生,也可以教二十几个学生。但是徒弟也可以带徒弟。师哥带师弟。大师兄二师兄也可以帮老师分担一部分教育管理的工作。所以有些老师,带几百人都没问题。我们看看德云社就是典型的师徒模式。郭德纲一个人带了多少徒弟!

从教育的效率来看,不能为孩子设立标准,因为孩子根本不标准,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上心,有的不上心。老师就需要给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标准也要随时调整。比如:有的孩子记性不好,那么这段时间就多让他背书,强化记忆。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差,那就让他先多阅读点课外书,或者玩玩象棋。有的孩子现在对数学有兴趣,那就让他这段时间集中学习数学。这样的教育才能有效率。而这些是标准化学校做不到的。

就教学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混日子下来的。除了认识字之外,没有什么文化可言。

师徒传承是教育调整的方向,也是教育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师徒   民生凋敝   上心   北宋   徒弟   流水线   贫困   效率   方向   老师   模式   数学   人员   孩子   标准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