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冲突的由来

1947年6月21日,印度新德里,一场紧张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

“蒙巴顿爵士,尊敬的先生。”西里尔·拉德克里夫抬起冒着热汗的脑袋,满面疑惑地向一位盛装打扮的男士问道:“您真的那么急于完成艾德礼首相交给您的任务么?我对印度几乎一无知,你叫我怎么把这个国家划分开?这颗女王皇冠上的大钻石是如此熠熠生辉,以至于我从来不敢想象失去它的后果。”

“勋爵先生,我承认我办事的确急躁了些,但是我也没有办法,我们呆在印度就像坐在一艘航行在大海里装满炸药的船上,而船已经着火了。那些疯子随时会把整个世界弄得一团糟,在船毁人亡之前我们必须脱身!”蒙巴顿勋爵苦笑着说。

英国议会下院领袖西里尔·拉德克里夫勋爵是被蒙巴顿总督连哄带骗拉到印度首都新德里来的。议院授命拉德克里夫勋爵依据宗教信仰给印度半岛划分一条边界线,让不同势力下的印度民众分区独立,并且要在36天之内为治的地区划定边界,依据就是新德里方面提供的一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一方面是印度要求独立的呼声不能让英国再拖延时间;另一方面,一个对印度而言几乎是外星人的英国贵族要来决定这个古老国度的命运,真好比让一个心理医生去做脑外科手术,与其说是救人性命,还不如说是要杀人于无形。拉德克里夫勋爵望着一份份资料,虽然犹如看天书一般,但最终还是提交了所谓的决议:即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地,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地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国内的情况十分复杂。在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中,印度逐渐形成了两条战线,分别代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前者是以甘地、尼赫鲁为首的信奉印度教的国民大会党,后者是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他们之间的斗争也贯穿印度争取从英国独立运动的始终,并为英国在被迫允许印度独立时,以宗教为借口炮制印度的分裂创造了条件。另外,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行政区划除了政府直接领地之外,还有封建时代留下来的近500个有一定自治权利的土邦,占印度面积的三分之一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诸如克什米尔等土邦王公的信仰往往与百姓不同,这样一来按照宗教信仰划分未来归属,在服从谁的意志上就注定要出问题了。

果然,蒙巴顿把提案交给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时,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愤怒的尼赫鲁甚至不顾礼节,把方案副本使劲摔在地上,愤愤地说道:“不行!”而真纳则坚持要将东西两个穆斯林聚居区置于一个统一国家——“巴基斯坦”的领导之下。他明白,由印度的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所以巴基斯坦注定只能占有相对少的领土,如果这些地区再分散,未来建立起来的国家就弱不禁风。

8月15日是提交修改案——蒙巴顿方案的日子,尼赫鲁知道阻止分裂已经不可能,于是终于同意了真纳的建议。会场外面,成千上万的印度群众人头攒动,为首的是一位衣衫朴素单薄的干瘪小老头,原来他就是著名的“圣雄”甘地。当获知尼赫鲁等人已经同意分裂印度的方案时,甘地不禁情绪激昂地高呼:“让全国在烈火中燃烧吧!我们绝不会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以分裂印度的方式解决存在多年的民族问题,就好像是掉脑袋,摆脱头痛。

这位为印度民族独立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由印度”的诞生竟要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这一消息犹如一枚引爆的炸弹,顿时使全世界为之哗然。在英国议会,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汉宫,到处笼罩着一片震惊的气氛。没有人,甚至连首相艾德礼也未曾想到,蒙巴顿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帷幕。而当虔诚的印度教徒纷纷打开日历时,不禁大吃一惊:1947年8月15日——这一天正好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

无论如何,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不管英国人出于什么目的,印度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开始了一场脱胎换骨的“造国运动”。成千上万的人被迫背井离乡,因为印度除土邦以外的地区已经根据协议划分成了“印度联邦共和国”与“巴基斯坦共和国”,分别只容纳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驱逐、逃亡的路上,抢劫成风,虐杀不可胜数,几个月里两股宗教势力互相迫害对方教徒,总共付出了50万人的生命。由于土邦可自愿选择加人两个共和国的一个,这样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告独立不久便马上展开了对土邦的争夺。

独立之初的印度在实力上处于上风,并将大多数土邦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但是,在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上,巴基斯坦却不愿忍气吞声,而是决心誓死一争。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统称,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印度东北部。500多万居民之中穆斯林占77%以上,印度教徒近21%,其余则信奉佛教和锡克教。在英国殖民者入侵以前,克什米尔与查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地区,其中克什米尔是原印度的第二大土邦。184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统治,以750万卢比的价钱把克什米尔卖给了身为印度教徒的查谟大君。此举在南亚次大陆播下了“激烈争吵的种子”,从此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纷争迭起,搅得克什米尔地区不得安宁,而英国则乘机以“仲裁者”的角色,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克什米尔对于印巴双方的安全至关重要。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克什米尔俯瞰着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被称作“戴在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失去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的侧翼将完全陷于印度的包围之中,从而使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力量对比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局面。巴基斯坦把克什米尔看做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印度则想通过控制克什米尔彻底挤垮巴基斯坦,所以导致了双方对这一地区激烈的争夺。

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聚居区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当然对此“欣然接受”。但由于查谟王公对蓬齐采取的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尔”的义军已经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查谟王公只好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伞兵部队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战争随之爆发。战争几乎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常规武器,巴基斯坦空军频繁飞越喀喇昆仑山脉支援陆军作战,印度空军在夜间沿河谷飞行,为在克什米尔作战的部队提供支援。

由于印度的实力远比巴基斯坦雄厚,巴基斯坦在无力抵御印度军队进攻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联合国。1949年,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团进驻该地区,实施停火计划,并宣布就克什米尔的前途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承诺并没有兑现。这次战争使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尔40%的领土,印度控制了60%的领土,一直到现在。长期以来,在印巴关于克什米尔的正面交锋中,印度一直稳占上风,但由于多数百姓倾向于归属巴基斯坦,所以一些起义者和游队经常偷袭驻守克什米尔的印度军队。1971年11月2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一次爆发武装冲突,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火和撤军,但印度军队仍然持续大举进攻。直到12月17日,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才以巴基斯坦军队全线退守宣告结束。不久,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克什米尔终于成了世界公认的“火药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克什米尔   拉德   印度教   甘地   新德里   土邦   穆斯林   巴基斯坦   尼赫鲁   勋爵   印度   英国   教徒   由来   冲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