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的角度说一下复杂的问题——简述书法(7)

现代书法

民国时期相对较短,所有可以说出来的书法家,也多是前清遗老。说实话,民国的书法家真是太多,多得让人数不胜数。但比较突出的仍是碑学,也就是说十分讲究书写技巧的书法家,这种过分的注重技巧的书法,慢慢又走进新窠臼。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李叔同的书法写的十分古朴,甚至可以看作甲骨文与晋楷的复合体。其他的帖学书法仍是文人样子,仍没有太多的建树。

建国后的书法家舒同的书法更是新奇,类似于古代的游丝书,形式很美,却没有一点庄重感与仪式感。我倒是很喜欢沈尹默的书法。虽然仍有文人气息与经生体的意味,但已经很有力度了,类于唐楷。前些年付去世的启功,书法的特点是讲究布局美与不对称原则,也是一种书法技巧,但绝不类于宋元一来的文人味。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启功的字也不过如此,但已经突破文人味,鲜有人走到他这一步的。

从简单的角度说一下复杂的问题——简述书法(7)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富足起来,各种各样的书法比赛层出不穷。可以这样说,书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全民时代。上一个全民时代是魏晋,这一个全民时代真不知道会走向哪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如果一个书法家想要突破,真是难上加难。因为自唐代以来,书法没有任何实质的突破,唯一可称道的是宋元的文人书法与清朝的碑学,都没全守全脱离唐人的影子。

从简单的角度说一下复杂的问题——简述书法(7)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代的“丑书”横行。当代人所说的丑书是指脱离文字本身的形状与轮廓,又回来原始的画线条时代,而且这种线条变形、扭曲,完全没有了书法的形态美、庄重感与仪式感,变成单纯的画线条。有的连线条都说不上,还不如说是野兽派书法。其实这也是急于突破的一种表现,急功近利,走火入魔,变形了单纯的表演。两千多年前,相对于篆书来说,隶书就是丑书,但隶书保存了文字应有的形态美与庄重感。而现代的丑书一味求突破,为了突破而突破,这些所谓的丑书作品已经不是书法,更应该把它看作是画作更好。

从简单的角度说一下复杂的问题——简述书法(7)

当然也有另一个极端,就是把书法写成“美术字”的书法,但是美术字也是书法的一种形式啊!诸如庞中华、田英章等,他们的书法是很多人的启蒙,其中也包括我在内。但是他们的家已经模式化,缺少变化,与印刷体的楷书一比较,简直一模一样,因此也被人说成另一种丑书。也就是说,是一种没有性格的书法。能写出如此规范如此模式化的书法,的确需要很深的工夫与技能。就我来说,我从不认为他们的书法是丑书。尽管他们写的没有变化模式化,至少他们把字写了字,而这是画成了画。他们的书法具有了书法应有的形态美、庄重感与仪式感,是少有的书法佳品。不足之处是只继承前人的优点,却缺少新的突破。

其实这也难怪,书法发展到今天,可供发挥的空间太少,不难理解为什么书法发展的慢,而急于突破的又沦落到奇形怪状的丑书之流。有句话说的是“不破不立”,现在的丑书是破而不立,破而无为,最终也会沦落湮灭。从来没有一个人以丑为美,因为那不符合基本的人性原则;同样的,从没有一个人以丑书为美,因为那不符合基本的审美原则。如果社会以丑为美,那么社会就没有往下发展的必要。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在自传中说,少年时代曾思考过到底是学书法还是学画的问题,老师行文他,学书法四十年才能见成绩,而学画可能二十年就能名动开下,所以他选择了绘画。事实也是如此,大家可以扒扒看看,画家多有中青年的名家,而书法多是老年名家,鲜有中年名家,青年名家更是免谈。

从甲骨文到隶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光,从汉代隶书巅峰到隋唐的楷书巅峰,又经因了近千年的时光。也就是说,每一次书法的革命都需要千年的时光雕琢,而不会陡然生变。自唐至今也有千余年了,至今为止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书法变革。

至于书法的未来在哪里?任何人都难以断言。人们急功近利,而欲速则不达,无心插柳柳成荫。如魏碑书法的出现,竟是刻工偷懒而创造出的。或许是因缘巧合的原因,清中期的碑学以碑刻为本而出现的书法家不斥是一条创新的路,只是因为政治动荡以及其本身过分的技巧,没有让这条路顺利的走下去,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当代的书法十分繁芜,为书法出现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客观条件,说不定哪一天,革命性的书体就出现在当今繁芜的全民的书法时代。这也是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书法   美术字   繁芜   法家   宋元   楷书   隶书   革命性   庄重   文人   全民   名家   形态   角度   简单   技巧   时代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