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文章源自:三联生活周刊

对于不得不承受城市空气污染的人来说,当对外部环境逐渐失去安全感,家就是精神和身体的避难所。尤其是这阵子换季,冷空气来袭,气候干燥,一起风,便容易吸入空气中的灰尘等颗粒物,让人不得不感叹,“当代生活,连呼吸自由都不容易。”似乎只有回到家中,才意味着“卸防”,可以脱下口罩,大口呼吸,无所顾忌地瘫倒在沙发或床上。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戴口罩出行已经成为常态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灰尘问题上,家不仅不能幸免于难,甚至,它面临的问题会更加棘手。

Vol.1

无处不在的灰尘

据统计,人们平均有90%的时间都处在室内环境中。当关上门窗的那一刻,我们以为进入了安全地带,实则不然。从门窗缝隙钻进来的灰尘、家里的装修、烹饪造成的灰尘颗粒,甚至就连清扫本身,都是灰尘的来源。

居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而在所有影响居家质量的因素里,灰尘也许是最顽固的敌人。刚擦过一遍的桌面转眼又粘上了薄薄的一层灰,无论打扫多么细致、勤快,但好像永远有死角和盲区,灰尘总是源源不断地出现。

我们不能清晰地看见所有灰尘,但灰尘总能“看见”我们,准确地粘附在鼻腔、衣物、被单,以及各种不易被发觉的角落。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灰尘充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究竟哪些灰尘可以被称为“室内尘”?首先,我们要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好“对症下药”。其实,由于室内尘来源和组成的复杂性,国际上对室内尘的定义标准各有差异。

近期,戴森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发布《室内尘人体暴露健康风险及高效除尘方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具体解释了室内尘的组成和来源。

总体而言,室内尘的组成大体上可以分为物理组成、化学成分和生物组成。简单来说,物理组成大部分是一些肉眼可见的物质,最易识别的可能就是人的毛发和皮肤屑,此外,还包括降尘、天然或人造纤维、植物组织等;化学成分则包括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燃烧产物(如烟草烟雾)、阻燃剂和增塑剂等;而生物组成则是近年大众对家居卫生中比较关注的部分,比如地毡及床上用品里的细菌、真菌、螨虫等。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床上用品和动物毛发都是灰尘的重要来源


除了组成复杂,室内尘的来源也并不单一,可分为室外尘和室内尘。我们平常以为大多数的灰尘是从室外带入的。据《报告》,大约三分之二的家居灰尘来自室外,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散发,比如小区里的花与花粉;人为生产、生活产生,如城市垃圾焚烧、交通运输等过程。这些尘土很容易从门窗等结构缝隙渗透进入住所,也很容易附着在人的鞋子、脚和宠物的皮毛上,继而被带进室内。

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家居灰尘则是在家里产生的,就算不出门,只待在室内,也会有灰尘产生。看似勤快的清扫、一尘不染的台面,好像是为我们保障了一个相对干净的生活环境,可其实,室内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在产生灰尘,比如烹饪、吸烟,当你在整理衣物时,面料之间的摩擦也会使得大量纤维掉落。甚至,连我们人体本身也是灰尘的来源,像皮肤代谢和毛发脱落。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灰尘藏在家中并不显眼的角落里


除去这些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来源,现代都市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一些新的灰尘来源也出现了,譬如电子设备和化妆品。有实验研究证明,电脑机箱内的灰尘,有致癌可能性的污染物多环芳烃含量惊人,当你的电脑使用时长超过一年,并连续开机72小时后,就会喷出12-22 mg颗粒物,鉴于颗粒物上多环芳烃惊人的浓度,日常使用电脑的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健康风险。

此外,日常使用的化妆品其实也都可能含有潜在灰尘危害,如含有合成麝香、三氯生、苯甲酸酯等有害物质,像涂抹式面膜、散粉等泥状或粉质产品中的矿物质颗粒,极可能与其他室内尘融为一体,如果含有上述有害物质,则很容易危害到我们的健康。

室内灰尘组成和来源的复杂性,让我们面临着复杂的生活挑战,想要做到清洁环节面面俱到实属不易,而其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更令人防不胜防。

Vol.2

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室内尘危害

灰尘带来的健康危害,往往是无声无息的。有些灰尘是可见的,但还有很多是肉眼所无法看见的,灰尘颗粒的直径通常小于500微米,且多悬浮于空气中,在人们平时注意到或注意不到的地方,灰尘微粒都在无孔不入地,通过皮肤吸附、手口接触摄入或呼吸吸入进入人体,诱发疾病。

比如,灰尘会刺激鼻腔和呼吸道,诱发或加重鼻炎、哮喘等疾病。近年来,我们会发现身边的过敏症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呼吸道过敏又是最为常见的过敏反应之一。在纪录片《地平线之过敏症:现代生活与我》中,学者阿沙德说道,“原来稀有的过敏,现在却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让我们来看下一个过敏症患者的一天有多“心累”:在纪录片中,过敏症患者的母亲每天都要进行两次覆盖全屋的清洁打扫;为了避免孩子接触到灰尘,为他定制了一张高于普通床高度的床,每天早上,还要再用吸尘器吸一遍床单和被套。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地平线之过敏症:现代生活与我》关于过敏的描述


《报告》提及,除了灰尘自身的危害外,灰尘还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污染物载体,空气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灰尘和非呼吸性颗粒传播;一些清洁用品所含的化学物质,也会随着灰尘进入人体影响健康……比如室内尘中含有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阻燃剂、重金属(铅、汞)等。而研究证明,如果人体长期暴露于这些化学物质中,都将导致潜在的健康问题。

以多环芳烃为例,日常厨房烹饪和香烟产生的烟雾、煤和木材的燃烧产生的烟气、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都会使人体暴露在多环芳烃危险之下。据《报告》,多环芳烃进入人体后,会进入不同组织(如脂肪、肝脏、卵巢等) 并在一段时间内累积。许多研究表明,暴露于多环芳烃有可能导致人类罹患肺癌。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清洁用品所含的化学物质能够随灰尘进入人体


此外,室内尘螨也是当代人熟悉且头疼的卫生问题。人们买除螨喷雾、除螨仪、防螨抗菌床垫,甚至市面上还有专业的除螨公司,一些租房中介公司也推出了除螨服务等等……如此种种,你就能看出人们有多重视尘螨问题。这是因为尘螨多存在于床垫、枕头等贴身床上用品中,人很难避开,而它对人体的危害又很大,容易诱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螨虫的排泄物还会损害皮肤,引发炎症,还可能导致脱发等问题。

因此,关注室内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必要。其实,随着人们卫生观念的进步,尤其是自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重视家庭卫生健康。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确有效地清洁室内尘。对于忙碌的当代人而言,如何能省力又高效地完成清扫——这项体力与耐心的双重考验活动,工具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这些年,人们使用的清洁工具也经历了一些变迁。传统的除尘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人对日常清洁成果的期待,扫地、拖地、擦拭等人工劳动方式在清扫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扫地的过程中极易将地面上的尘土扬回到空气中,拖地前如果没有有效清除灰尘,也很可能只是将“灰尘转移”,毛巾、抹布等擦拭工具又很容易藏纳污垢、越用越脏。

如今,很多家庭都备有各种新兴的清洁利器,比如吸尘器、除螨仪、静电抹布……但却不见得都有效。就拿其中的吸尘器来说——这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清洁工具之一,要真正做到规避传统除尘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也不是随口一说那么容易的事情。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简单过滤导致看不见的污染物微粒随排气口泄露转移


如果吸尘器的密封性能不合格,也会在除尘工作过程中泄露尘气、产生扬尘,并且倘若其过滤系统不能够有效过滤吸入含尘气体中的细颗粒物,细颗粒物也还是有再次被排放向室内、导致二次污染的风险。

那么,在防止二次污染的问题上,清洁利器吸尘器又要怎样攻破难点呢?

Vol.3

一台真正可靠的吸尘利器,

它需要——

从1983年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无尘袋吸尘器开始,戴森就致力于解决容易被忽视却重要的技术问题。

市面上的吸尘器多关注吸尘器的轻便性和吸力强度,但其实,二次污染的解决情况也应该被纳入吸尘器的考量标准。而戴森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一般来说,吸尘器在工作过程中,要排出干净的空气主要依赖于吸尘器优秀的过滤系统与整机密封性能,而这两点也是戴森应对二次污染的关键。

在过滤系统方面,戴森研发设计了多重整机密封过滤系统:第一重:捕获大型杂质,尘筒集尘;第二重:网罩分离,捕获细尘;第三重:多圆锥气旋过滤,捕获微型颗粒;第四重:前置滤网过滤;第五重:后置滤网防护。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 戴森V15多重整机过滤系统


具体来看是这样的,首先,戴森独创的气旋分离技术使吸尘器的尘筒和网罩在捕获大型杂质后,利用多锥气旋捕获微尘,能使微尘在到达滤网前,就被气旋所分离捕捉,不易导致滤网堵塞。其次,再进一步利用滤网捕获微型颗粒。其中,吸尘器的滤网能够通过惯性撞击、直接拦截、布朗扩散运动以及静电吸附的四种方式,对不同大小的微尘颗粒进行全方位过滤。

而在整机密封上,戴森在整机各个组件的连接处都有进行整机密封的处理,以确保在过滤和尘气分离过程中不会有污染气流泄露,有效防止灰尘回到空气中。

重重过滤、防护下,确保吸尘器准确捕捉、并锁住灰尘,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与灰尘共生的我们

△戴森V15五重过滤系统,有效锁住灰尘,避免二次污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的过滤系统可以准确识别、击灭敌人,而整机密封如同一道坚固的城墙,前者负责攻击,后者负责守卫,收放兼备,让一台吸尘器成为真正可靠的生活帮手。

灰尘就像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敌人,人与灰尘的斗争,似乎是永无止境的“战争”。但选择一个可靠的兵器,可以帮我们事半功倍,让我们为自己建立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

文献参考:

[1]《室内尘人体暴露健康风险及高效除尘方式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计算机内部灰尘中多环芳烃的研究:可能的室内污染暴露》,任宇、罗少文、陈建民,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05-11;

[3]《室内颗粒物的来源、健康效应及分布运动研究进展》,赵彬、陈玖玖、李先庭、陈曦,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1;

[4] 《屋里的灰永远扫不干净,到底怎么回事?》,果壳;

[5] BBC纪录片《地平线之过敏症·现代生活和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灰尘   过敏症   气旋   芳烃   滤网   污染物   吸尘器   整机   颗粒   清洁   室内   人体   来源   方式   时尚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