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灰尘“游击战”,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来源于:中国网科学频道

数百年来,人类平均寿命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活得更久的现代人似乎正处于一种“健康迷思”中。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健康人群仅占总人口15%⑴。亚健康人群占比高达70%,处于疾病状态的人群占比达到15%。

生活方式的升级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同时也警醒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保持更密切周全的关注。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方式仍存在诸多盲点,室内环境的维护便是其中一个重灾区。

看不见的“灰尘”,影响居家健康环境的“元凶”

人们平均90%左右的时间都在室内环境中度过。大部分人都知道,灰尘会增加健康风险,清除室内灰尘有助于创造更加健康的环境。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不易看见的灰尘,而这才是影响居家健康环境的主要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由于室内尘的来源及物理性质的复杂性,其粒径变化很大,从大于100 μm到小于1 μm不等。当室内尘的粒径大于10μm时,很难进入人的肺部,而当其粒径小于10 μm,特别是小于2 μm时,进入人体肺部的比例则会大幅增加,影响健康。

面对灰尘“游击战”,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室内尘除了物理组成,还有化学成分和生物组成,物理组成大部分是一些肉眼可见的物质,而化学及生物成分不仅肉眼不可见,还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联合戴森发布的《2017中国三大城市室内灰尘白皮书》显示,上海家居床铺上仅仅1克的灰尘中,发现平均37只螨虫及其残肢,而北京家居床上平均1克灰尘中有223纳克螨虫及其残肢⑵。这些肉眼难以发现的尘螨的排泄物正是过敏的重要诱因,长期暴露于尘螨浓度高的居家环境,将直接增加人们尘螨过敏和哮喘的风险。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的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尘螨隐患,还详细列出了肉眼无法窥视的霉菌、细菌、真菌和皮肤细胞等内容物及其危害。但也正因其肉眼不可见,这些“隐形”的灰尘构成常常成为清扫工作的漏网之鱼。2021年3月,戴森发布的《全球灰尘研究报告》中已有数据表明,肉眼观察仍是中国居民判断是否家中需要进行清洁的首要“测量工具”。人们在家庭清洁中往往比较关注头发和纤维等室内灰尘中的可见成分,容易忽略细菌、霉菌等灰尘中的不易见成分⑶。这就使得看似一尘不染的家居环境中仍有可能潜藏大量不可见的健康隐患。

和灰尘的战斗就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我们不易看见其中的有害物质身在何处,却又深受其害。如今,追求健康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每个老百姓的追求,也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为共享健康生活提供了指导和方向。纲要指出,要以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等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要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可见从我们身处的室内环境开始,维护洁净,保持健康,正是当务之急。

室内尘有害物质防不胜防,清洁方案也需“与时俱进”

2021年10月15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在“健康中国室内环境高峰论坛”发布《室内尘人体暴露健康风险及高效除尘方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对室内尘的组成、来源和健康威胁进行了更深入、详尽的研究,并就高效除尘的科学解决方案给出了解答。

面对灰尘“游击战”,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室内灰尘的来源也在悄然变化。除了烹饪、吸烟、含铅涂料家具、食物残渣、毛发脱落等过去常见的室内尘来源以外,现代人新兴的生活方式也让室内尘的产生有了极易被人忽略的新来源。

例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宠物作为生活伴侣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CBNData《2019宠物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中国养宠家庭数量为9978万户,5年里同比增长43.9%⑷。但宠物经常到室外活动,进入室内的同时还会携带大量室外尘;且宠物存在脱毛现象,由于其在室内活动,掉落的宠物毛发往往会分散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地板表面、被褥表面、家具表面或缝隙,甚至遍布人的衣物上。有研究表明,宠物的存在会导致家庭灰尘中铅、锌、铜、铬、镉、镍、砷、汞八种痕量元素的浓度上升。

《研究报告》还指出,除了宠物,清洁产品和彩妆、新式装饰家具和生活用品、休闲娱乐用品、养生中药材、快递盒、香薰蜡烛等,都会影响室内尘中有害物质浓度。而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物质、多环芳烃、花粉、细菌等颗粒易悬浮在空中,可直接通过皮肤吸附、经手口接触摄入或呼吸进入人体,直接造成疾病风险。

室内尘的健康危害除了来源复杂,还会受地缘因素影响而更甚。在我国,室内尘中生物污染物含量在南北方差距较大,总体来说,南方城市室内尘中附着真菌含量高出1.5-5.2倍。室内环境所承担的生活功能会直接影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传播,卧室地板尘中霉菌种类差异性明显,枝孢霉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霉菌含量。

由此可见,室内尘中污染源来源复杂、分布广泛、难以被肉眼发现,这些特性也对清扫的方式与产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科学除尘还需整机过滤,四大主张亦不能少

长久以来,人们也发明了许多除尘的方法,这些方法与衍生的工具大都侧重清扫肉眼可见的灰尘,忽略了三大隐藏的危害:

其一,拖地及抹布擦拭等传统除尘方式难以保证清洁工具的完全洁净,容易造成灰尘及细菌的转移;

其二,扫帚、抹布等工具在清扫过程中易引起扬尘,而扬尘粒径较小,不易沉积,会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容易被吸入人体,尤其是粒径小于5 µm的扬尘颗粒,极易随着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肺部。超过50%的尘粒会沉积在肺腔中,引起各类肺部疾病;

其三,尽管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们开始借助科技而非纯手动方式进行除尘,但仍需注意,部分吸尘器在清洁过程中排出的气体仍混杂着细菌和过敏原,它们再次散布至空中、被人体吸入,危害健康。

面对灰尘“游击战”,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这三点所造成的清扫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可以说是人们极易忽略,也非常容易对人体造成直接健康危害的隐患。

随着对室内尘清扫的持续研究及洞察,工程师们发现,具备优秀过滤系统和密封性的吸尘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清洁时灰尘再次散布至空中,缓解二次污染问题。吸尘器吸入灰尘后,可以通过过滤系统,由惯性撞击、直接拦截、布朗扩散运动以及静电吸附四种方式对不同大小的微尘颗粒进行全方位过滤,确保排出洁净空气。

作为吸尘领域的领航者,戴森深谙中国居民居家清洁的痛点,并对除尘产品不断进行性能完善及升级,凭借卓越的多重整机过滤系统,通过尘筒集尘、网罩分离、多圆锥气旋过滤、前置滤网过滤、后置滤网防护五大步骤,有效做到捕获大型杂质、捕获细尘、捕获微型颗粒及过滤防护,避免看不见的微尘、皮屑、尘螨、过敏原等再次散布至空中。

面对灰尘“游击战”,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根据ASTM F1977测试标准(即《测定真空吸尘器系统初始部分过滤效率的标准试验方法》),戴森推出的V12 Detect Slim可以过滤99.99%小至0.3微米的颗粒。同时戴森也不断继续突破,根据ASTM F3150测试标准(即《住宅和商业真空清洁剂的HEPA过滤系统性能的标准规格》),在2021年推出了配备更优秀HEPA滤网的V15 Detect,可以过滤99.97%小至0.1微米的颗粒物。值得注意的是,V12 Detect Slim和V15 Detect均配备了一贯优秀的整机密封技术,在过滤性能之外附上“双重保险”,确保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除了二次污染,灰尘遗漏也是影响清扫效果最直接的因素。而传统的手动清扫方式或吸力不强的吸尘产品,不仅可能造成灰尘遗漏,还可能因清洁工具的移动,使灰尘在家中转移、积聚。因此,在选择吸尘器时,必须选择拥有强劲吸力的产品,从根源上减少灰尘遗漏。

同时,在清扫过程中,吸尘器还可能因灰尘堵塞管道或滤网而造成吸力减弱,影响后续的清扫效果。因此选择吸力持久不减弱的吸尘工具,可以摆脱反复清扫,让日常清洁无后顾之忧。

除此以外,传统除尘方式在适用范围还具有一定限制,拖把、扫帚等工具都难以实现高处及缝隙清洁;且人们在清扫时,总是优先清理桌面、地面等常用区域,忽略了家中角落和床褥仍有可能藏污纳垢。因此,我们在清洁时,必须提高清洁角落、床褥、缝隙与高处的意识。进行细节清扫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及配件,有针对性地应对各处灰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身边的健康隐患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也在不断开发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洁净的室内环境,是生活质量的保障,也是对身体健康的最基本守护。读完这篇文章,不妨回头看看自己:面对灰尘“游击战”,你认清局势、有的放矢了吗?

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人群仅占总人口15%》,2006年9月18日,https://www.chinacdc.cn/jlm/mxfcrxjbxx/200609/t20060918_38594.htm

⑵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SGS,《2017中国三大城市家庭室内灰尘白皮书》,2017

⑶Vardoulakis,S.,Giagloglou,E.,Steinle,S.,Davis,A.,Sleeuwenhoek,A.,Galea,K.S.,Dixon,K.,&Crawford,J.O.(2020)。室内暴露于家庭环境中选定的空气污染物:系统评价。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17(23),8972.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238972.

⑷中国新闻网,《报告:中国养宠家庭达9978万户 5年内同比增长43.9%》,2020年6月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灰尘   粒径   吸力   游击战   肉眼   吸尘器   细菌   中国   清洁   对了   室内   来源   方式   环境   宠物   工具   时尚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