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我们知道,一旦一个事情形成了圈子,便会变得很复杂。而在当今社会,圈子文化盛行,明星们有明星的圈子,粉丝们有粉丝的圈子,当然,在书法界,也存在这样一个圈子。而这种圈子一旦形成了规模,就会产生一种“圈子文化”,常言说得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个圈子就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也会衍生出一种文化。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书法界的几类圈子文化。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第一,书法界高层圈子文化。

这类圈子其实也分几种,一类是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和认认真真搞书法的圈子,一般来说这些人都是真正的书法家或者书法理论家,他们沉迷于书法的研究和理论研究之中,从中享受到乐趣,能够获取最高的精神需要,这种圈子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尊敬的。

二是老老实实搞行政的,认认真真树名声的人。这种人其实论书法水平来说,也比较高,但相对于第一种人来说,比较注重名声和影响,所以就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传播他自已所认为的书法最高境界。

第三种是书法水平有一定的功底,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或者说相对比较浮躁一些,于是便动了心思,通过一些另类的方法来博取关注度,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样的人更加的浮躁,自己虽然有些成就,但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境界,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奇怪的想法。我们常说:没有学会走路,就想跑了,与这种人很像,这类人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书法界中层圈子里的人交往,以得到另人的支持和认可。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第二、书法界中层圈子文化。

中层圈子也有不少上述第一种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但还有一种人,这种人乐于跟高层圈子里的人打交道。通过得到一些高层人物的肯定和认可,进而获取进入高层的资质,但是光有资质还是不行的,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因素。所以这些人大多数喜欢追名逐利,通过题字,开展各色的培训班,发放各种证来收取各种费用,以支持自己的高层第三种圈子里人交往的条件。这种行为往往都是一种以权力寻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我们所说的在某些书法大奖赛中挑选评委,确定获奖人选等等。

据一个书协的朋友给我反馈的情况来看,一般办一些书画培训班的时候,国家规定只要向教育部门申请,向工商部门申请营业许可,然后办理税务登记即可,但是既然要教字教育人,总得有老师吧,那么怎么证明你是一个合格的书法老师呢?所以某些书协就会在此中间大做手脚,以各种合格证、上岗证、年审等等手段攫取各种费用。而长此以往,必须也就会形成一些利益圈子,代办、咨询、介绍等行业纷至沓来。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第三、书法爱好者圈子文化。

其实最单纯的莫过于书法爱好者的圈子,但是这个圈子也很乱。毕竟人与人不同,人与人的审美观更不同,有的书法爱好者比较理智,对于各种字体都能容纳包容,具有广泛的审美意识。

但也有部分比较纯粹的书法爱好者,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喜欢各种字体的爱好者圈子,这些圈子相互之间攻击不断,比如喜欢楷书的说草书乱画,喜欢行草的说楷书单调等等;另一个是典型的机会主义书法爱好者,对于一些有声望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不管美丑一律跪舔;其实自己都不知道好在哪里,反正就是吹,就是捧,就好像这样能够让大家觉得他的审美情趣高雅一样;三是盲目崇尚古人的圈子。对于古人一律崇拜,不管写得好不好,把古人当作神明一样的崇拜。

我们前期其实谈过这类问题,我们知道,在大家的认知里,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褚遂良、文征明、怀素、张旭、沈度、唐寅、苏轼、米芾、蔡襄、钟繇、李斯、孙过庭、黄庭坚等一大批书法家,因为古人以毛笔为基本的书写工具,所以书法大家人才辈出。

但是也有一些人喜欢一些冷门的书法知识,这些书法我们不能说不好,但是就目前的审美来说,你自己欣赏倒也无可厚非,非要抬出来跟大家炫耀,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比如我们前期说的汉简、魏碑和清代赵之谦的作品。我们没有说这些不好,但是不能抬高到模仿他们作品,虽然连三分都不像,但是只要是取法于他们就能获大奖,这就有点侮辱我们群众的智商了吧。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第四、民间群众的圈子文化。

其实在民间除了书法爱好者,无所谓书法圈子,大家都是一个本着比较朴素的审美观来看待书法之争的,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里,没有所谓多么高深的艺术,他们的审美观就是一个简单的美丑之分,但是也就是这最简单的美丑之分,也正是延续了中华书法文化血脉文明根和本。我们常说,艺术必须是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所喜闻乐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民间传承下去,才能真正的把我国文化艺术的精髓延续下去。我们不妨看一看以上所列的这些书法大家们,有哪一个会把书法当作玩具来看待,有哪一个是靠搞奇弄怪,博人眼球蹭一时热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把他们的书法作品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最终都是靠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我们前面说过,秦桧与蔡京的书法也很好,但现在为什么很少有人说取法于秦桧?取法于蔡京?这还不够说明问题么?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其实,“圈子文化”自古就有,如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唐朝的“朋党之争”,明末时期各种党派林立。历史告诫我们,大凡有朋党、门阀等“圈子”出现的地方,必然书法生态紊乱,风气败坏,腐败现象丛生。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和影响,一些大师们不遗余力挖空心思去寻找一座靠山,希望通过关系网能够形成合力,进而对不符合自己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对手加以打击,严重败坏了书法界的形象和风气。对于这个现象,破除书法界“小圈子”,首先要正本清源。关键要确保权力运行,把书法评判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关之下运行。让书法界每一次评比都要让圈内人监督、让书法爱好者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众监督发挥作用,就不会听任权力合谋寻租,就难以形成“小圈子”的聚合力,“小圈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风清气正的书法生态就会逐渐形成。

书法界的“圈子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忧,必须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书法   朋党   门阀   圈子   培训班   文化   楷书   美丑   隐忧   审美观   小圈子   古人   高层   爱好者   权力   喜欢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