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不可碰触,是吴谢宇给世人最沉痛的教训

北大高材生吴谢宇以弑杀亲生母的方式开启自毁模式,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而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对吴谢宇细加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清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生死问题千万不要去碰触。

曾经口口声声想死的吴谢宇,在一审判处死刑后,不服死刑判决,决定提起上诉。自称厌世想死的吴谢宇,何以又要上诉,以求一线生机?此中因由,更是让人深思。

生死问题不可碰触,是吴谢宇给世人最沉痛的教训

在庭审中,吴谢宇曾说自己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产生了想死的想法。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吴谢宇竟然想当然地认为,母亲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要帮助母亲去死,这就是吴谢宇所说的弑杀亲生母亲的理由。

自据厌世想死的吴谢宇,认为母亲也是厌世想死,吴谢宇在杀死母亲犯下滔天大罪,被判死刑之后,现在的上诉行为,明显就是告诉人们,吴谢宇其实不想死,而是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吴谢宇到底是真想死还是假想死?如果是真想死,为什么判死刑后还要上诉求生?如果是假想死,那么杀母的理由就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不但杀母而且说谎掩盖自己的杀母动机,至少说明,吴谢宇至今并无悔罪之意,则上诉并无免死的可能。吴谢宇的上诉,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吴谢宇确实非常明确表示过自己有厌世想死的念头,但现在的吴谢宇,其实已经用行动来说明,自己并不想死。

吴谢宇到底是想求生还是想求死,实在是让人猜不透。生死事大,虽然生与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生死作为一个哲学终极命题,实在是高深莫测。可以说,真正能够看透生死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以说是稀里糊涂地生,虽然在生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但人们还是顽强地求生。而对于死,基本就不是人们的主动选择,而是因为疾病等各种原因,无可奈何无可抗拒地走向死亡。可以说,生得糊涂,死于无奈,是人们最大的生死常态。

可能,有人表示强烈不服,一定想要参透生死,我可以郑重其事地发出警告,千万不要去碰触生死这样极其重大而艰深的问题。聪明如吴谢宇,都在碰触生死这个重大命题后,进入了自毁通道,你难道还想再试一试?

不要去碰触生死问题,难得糊涂,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吴谢宇给世人的最大的教训。

生死问题不可碰触,是吴谢宇给世人最沉痛的教训

对于生死问题,其实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智慧的警示: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极其聪明而胆子很大的人,曾经劈头盖脸地冲孔子发问:敢问死!孔子也是当头棒喝: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孔子还断言子路的结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也就是说,孔子断言子路将来会不得好死。这话说得非常重,可见“未知生,焉知死”,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警告。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并没有给世人关于生死的一个清晰答案。你或许会认为,孔子也没有看透生死问题。问题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孔子,都看不透生死问题,你难道能够看得透?

我们承认,吴谢宇是极其聪明的人,但是,吴谢宇再聪明,吴谢宇的智慧跟孔子肯定不在一个量级上。孔子无法看透生死问题,但孔子以其高超的智慧看得清清楚楚,生死是一个不能碰触的问题。

生死问题不可碰触,是吴谢宇给世人最沉痛的教训

生死问题,可能只有上帝才能给出解答。对人类来说,生死应该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吴谢宇倚仗自己的聪明,硬要去碰触生死这个问题,结果就是自毁!

吴谢宇给世人最沉痛的教训,就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世人   教训   滔天大罪   生死   孔子   艰深   因由   断言   假想   死刑   命题   沉痛   聪明   母亲   理由   智慧   时尚   谢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