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我如果说,保(考)研、留港、出国,这三条求学路中:录取门槛最高的是保研,面试问题最刁钻的是香港,最需要前瞻性个性塑造的是留学,是不是有些有失偏颇,过于一概而论了?

不过这也是这些年来我的许多优秀学生们反馈回来的大体趋势,虽然不那么绝对和准确,但也有迹可循。

比如说,我的学生中,有从外校考到同济保研夏令营专业第一名,也有同样优秀,但折在面试环节的学生;还有同一所学校,GPA在后的学生获得了保研资格,而GPA靠前的学生却被婉拒;或者,学生的作品集有瑕疵,申不到国内,但是他却可以申皇艺、申香港。

所以这些到底有什么秘诀?今天,我来给大家详细分析下,保(考)研、留港、出国,到底都各自看中什么?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国外—“为什么”,国内—“都要会”。

首先,我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底层思维的不同,并不是说他们三个的差异化有多么大,也并不是说我要根据这种区别制作不同的作品集。

作品集大家做的都是一样的,我讲这些,主要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三者的面试环节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做交互/数媒 可以没事看看的网站:https://www.manamana.net/#!en

比如,不管是你在国外上学,还是面试,外国人其实特别喜欢问你“为什么”

我有位学生物学博士的朋友,前段时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但是审核团队来自国外,居然一共问了他40多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问他做实验为什么要用显色试剂。

我朋友当时就震惊了,生物学用显色试剂做实验不是常识吗?为什么还要问“Why”?

由此你可以看出,外国人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的扩展和个人设计风格的塑造,所以在作品集里面是一定要体现出你的设计过程——我都可以不那么看中你的结果,或者你的结果稍微烂一点,但你必须要把过程给我事无巨细地讲明白。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帮学生改项目,加油!

这点在申香港时也是一样的,我曾经听过一些收到香港理工拒信的学生案例,理由写地很明白:我没有看到你的experience,你整个人生经历也没有这方面的experience,你直接给我这样一个结果,我不能接受的。

这种思维逻辑更偏向英国人一些,美国人虽然也这么想,但他们比较实际,你可以从他们的艺术风格就看出来,既要你有思维过程还要你可以“落地”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做小人的网站:https://undraw.co/illustrations

对比国内的老师,就更难一些了。国内的保研、考研,名额少,学生多,老师为什么选择你来当他的研究生呢?你要具备哪些亮点?

其一,你的综合操作能力不能太弱吧。比如手绘、建模、软件方面这些国内院校都比较注重学习过的基本技能,你要会。这点诸如皇艺就不太在意,但他会特别看重你的个性化塑造。

其二,本科院校和GPA。考研暂且不论,保研,尤其是保研夏令营,会比较看重这些。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做故事版的网站 解救手残党:https://www.storyboardthat.com

其三,你的研究能力。论文写作、前期调研、研究分析等。

如果你说:老师,我论文不太行,我手绘也一般,但我想法比别人都好啊。那皇艺可能会录你,国内老师绝对不会想要你的。因为他们也想找一个可以让自己省时省力的学生。

所以为什么我说“国内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最高”,理由也在于此。

可上述的观点一定是获得offer的必备条件吗?——不一定,因为面试。即便你在这些方面能力不足,但可以通过面试创造奇迹。

面试这件事情:

国内外对于面试的重视程度天差地别。如果说面试占据国外评分制度的30%-40%,那么可能在国内占比就高达70%-80%左右了。

我曾见过学生在19年和20年申请国外某些学校时,考官问的问题和流程基本上都大致相同。(ps:只是部分学校,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这样!)

对于国外考官而言,作品集>人。

基本上,考官对于到底满不满意你的作品集,他们内心中已经有了心理预期,只不过想要再深入了解一下你这个人到底如何。

但国内学校不同,人>作品集。

我甚至见过有些同学在线上面试时,对着屏幕把自己的作品集翻阅给面试官看。面试官匆匆扫过,就开始提问了。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排版压缩的网站:https://www.ilovepdf.com

所以在保(考)研的面试时,考验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你需要将自己饱满的“人设”展现出来。

什么“人设”:我是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人。我在主题的选取度上,既能脚踏实地做东西,又能基于现在发展的社会轨迹去思考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说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现象,我试图怎么解决?

如果你能够表达出来,考官就会觉得你整个人是丰富多彩的。不是说我单单是手绘特别强,我建模特别好,这种很容易被别人PK下去的优势,这些一定不是你可以申上名校的理由。

我的学生W同学 获LCC、香港理工 交互设计MAoffer 分享经验:↓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其次,让自己的想法“灵活”一些。老师不是“面试官”的具象体,他也具有独立的人格。意思是,你不喜欢枯燥无聊的话题,凭什么认为考官就会喜欢呢?

像服务设计,因为你要通过讨论社会问题,或者是人性话题,用各种各样的调研方法论证,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枯燥无聊的。但假如你提“脑机接口”,提更多前沿化的设计理论,考官没准就会觉得——这个人有点意思/这个人的研究方向跟我类似。反而会引起他的兴趣。

W同学: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然后,让你的面试状态保持“兴奋”。

面试最好的状态就是你要给考官一种非常积极的、热情的、等待已久了有一点小紧张的兴奋状态。可以说得慢,但千万不能卡顿,但凡卡顿超过20秒或者30秒,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无论是申学校,还是求职,这些如何表现自我的面试小技巧,都是相通的。

唯独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香港面试。因为他们问问题的角度略有些“刁钻”,需要你提前做好准备。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香港大学

这个“刁钻”的意思不是说问题有多难,而是他会抓住你的某些漏洞进行探讨。比如我有个学生在面试港理工的时候,面试官问她:“我看了你的本科,你的课程里面没有教会你调研方法论这个事儿,你是在哪学的?”

这种问题就比较让人猝不及防了,香港考官会抓住“你有哪些缺陷”,或者是“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以及“你未来能表现成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是十分看重的。

所以,面试香港前给自己打打气,做好充足准备,远离“玻璃心”。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获得LCC、香港理工offer的W同学 面试香港理工的经验

设计要有攻击性。

之前,我有提到同学们要树立好自己的“人设”。但这个人设不同于明星赚取流量的虚假宣传,他必须来自于自己真实的一面,通过挖掘你内在的灵性和野性,形成独具一格的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

许多同学其实很勤劳,也很乖巧,他构想出了一个很精彩的课题,但却很少问自己,“我为什么做这个?”。

并且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选的课题其实很棒,因为他能想到的层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没有人从旁引导,很难往深层次发散思维。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同学在公众号上发现了曾经讨论的调研,没有用这个定题,只是思维发散 我觉得以此来表明撞题真的就在身边

这个问题很严肃哦同学们,因为如果你可以将这点想得通透,那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独立设计师就指日可待了。

比如,你在面试的时候同考官聊起“碳中和”这个问题吧。

像这些前瞻性话题,肯定是我们获得offer的加分项,前提是你必须得懂“碳中和”,你还需要懂在你申请的那个语境中,他们的“碳中和”思想又是如何。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我的学生 W同学作品 获皇艺 交互设计 offer

你之所以能跟他聊专业性和前瞻性的东西,一定是因为你的基础好,主题好,想法好,实践能力强,然后俩人聊天相谈甚欢,你的论文研究能力也强,如果是考博的同学再发表个SCI之类的刊文,那考官自然欣喜地直接将offer递给你了。

我时常要求我自己的学生必须每天在外网的世界遨游2个小时,哪怕再忙,也要阅读13分钟的视频和文章。了解科技up主们的一些前沿的高端知识,或者是每一个公司它最近的研究动向。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我的学生 L同学作品 获LCC 交互设计 MA offer

同学们试着反问一下自己:我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设计方向吗?有哪个领域是我擅长的?

学校教授了做项目的能力,但却没有帮同学们塑造出“个性”,所以每个学生来到我这里后,我都要帮他去做这方面的一个铺展和延伸——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我的学生 N同学作品 获卡耐基梅隆大学 娱乐技术 MET、CCA 设计 MFA、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 交互设计 Mdes offer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设计这个领域,才算真正入门了。

接下来是什么呢?

1995年,比尔盖茨发表言论:“在未来世界,在未来每一个家庭电视上所看到的广告应该是不同的。”这是他于1995年就提出来的理论。我们今天叫什么?叫大数据推荐。只不过我们现在看的不是电视而是手机,但他的确实现了。

假如在2000年的时候,有一名学生跟老师聊:我认为未来,我们的PAD和电脑可能会呈现一个一体化趋势发展。那么作为老师,你会不会觉得,哇,这个学生有想法,或许是个可塑之才。

这种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前瞻性的设计师视野,是同学们在未来可以继续磨练的部分。

保研、留学、申港,这些年成功的学生们这样告诉我:

日常闹钟模式催作业

总的来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日常忙碌的课业生活外,可以多来找老师进行探讨。我希望你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综合能力的设计师,这种能力体现在软件能力、主题选拔能力、未来宏观拓展的思维创造能力等多方面。

如果只会闭着眼做项目,可能远远还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只有突出自己的综合优势,才能吊打他人,无论是出国还是保研,都可以妥妥获得一张offer。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作品集&艺术留学&保研&申博相关问题,可以问问康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可能会   年成   前瞻性   理工   香港   考官   作品集   思维   国外   同学   能力   老师   未来   学校   国内   时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