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崩漏不止,要注意补脾脏

前言

今天看病一个中年女性,主诉月经量大,淋漓不尽半个月了,食少,腹胀,大便稀淌,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显瘦,浮肿,面色微黄,舌泛白。

妇人崩漏不止,要注意补脾脏

考虑脾脏气血两虚,开了桂枝茯苓丸三付,好转。

我们了解一下中医学上脾脏。尤其女性同志。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所以《素问》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中医学说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人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向下输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脾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脾气健运水谷精微能够充分吸收,化生精、气、血、津液等,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病变。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主运化水液能将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上输于肺,又能将代谢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气健运与否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失健运,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

2.脾主统血

主统血,即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如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流行,则可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也称作“脾不统血”。

脾脏一般的问题

1.脾气虚证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脾虚气陷证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内脏、子宫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3.脾阳虚证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重,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4.脾不统血证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本证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寒湿困脾证

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首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本证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为辨证主要依据。

6.湿热蕴脾证

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本证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等为辨证的要依据。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

能治疗脾脏疾病的中药和方剂

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应用1.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2.阳虚证。3.寒痹证。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 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止。

干姜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1.腹痛,呕吐,泄泻。为温暖中焦之主药。2.亡阳证。3.寒饮喘咳。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用。


肉桂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应用1.阳痿,宫冷。2.腹痛,寒疝。善除痼冷沉寒。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4.虚阳上浮诸症。5.气血虚衰证。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用法用量:煎服,1~4. 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丁香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应用1.胃寒呕吐、呃逆。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2.脘腹冷痛。3.阳痿,宫冷。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高良姜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应用1.胃寒冷痛。2.胃寒呕吐。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花椒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应用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应用1.元气虚脱证。为拯危救脱要药。2.肺脾心肾气虚证。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4.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对服。野山参研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黄芪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应用1.脾气虚证。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证。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5.痹证、中风后遗症。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白术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应用1.脾气虚证。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2.气虚自汗。3.脾虚胎动不安。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理中丸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用法】为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大便稀溏,畏寒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或清稀。3.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等属中焦虚寒者。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而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归脾汤

【组成】白术 当归白茯苓 黄芪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各一钱 人参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止,舌淡,脉细弱。


西医上对脾脏没有特别多的保健方法,女性月经过多也会考虑子宫内膜厚薄程度,或者子宫内膜异位等原因去分析原因,没有特效的西药,包括痛经在内,中医可以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但是疗程长,见效慢,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我希望通过我的文章,能够让大家普及中医知识,人人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崩漏   脾脏   化生   中焦   精微   脾胃   湿热   气血   用量   面色   妇人   肢体   虚弱   功效   临床表现   脾气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