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来源:风味星球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樟茶鸭上桌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特别的烟熏香气。

是樟树叶熏制的香气么?我不知道,毕竟没跟樟树亲密接触过。这是我第一次吃樟茶鸭,没有“好不好吃”的其他样本参考,但有关它的传说倒是早就听过不少:

有说是慈禧御厨做的,有说是耗子洞姓张的人发明的,有说其实不是樟树和茶叶,而是福建漳州的嫩茶叶… 核心都是一个信息:这道菜历史悠久,非常高级。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图源:b站/大师的菜

桌上的樟茶鸭呈现漂亮的深棕橘黄色,跟北京烤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表皮似乎干燥些。鸭肉的颜色也不一样,呈深红色。

一口咬下去,比烤鸭多了一份硬实,虽然也有肌肉间的汁水,但烟熏和腌制还是对质地产生了影响,带来了一种介于腊鸭和烤鸭之间的口感。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你说为什么会有人想到拿樟树叶熏鸭子?四川产很多樟树叶么?”不明所以的我,问对面本地的老饕朋友。

“这鸭子的故事太多了,绝大多数都是扯淡。但你可以查查黄敬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道菜跟他的关系最大”,老饕咬了一口已经被斩得只剩尖头的鸭腿。牙齿间的酥脆的咔嚓声依稀可以听见,惹得我也没忍住,一口又一口地继续吃。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黄敬临的画像 图源:搜狐

01

黄敬临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可能没听过,但要说开水白菜烧牛头坛子肉,爱吃的大概会会心一笑:都是川菜经典啊!可惜现在做得好的越来越少了。

这些都是黄敬临发明的。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国宴级别的川菜经典开水白菜 图源:新浪

黄敬临不是专业厨子,早年是个秀才,当过县官老爷,是晚年——确切的说57岁以后——才真正开始把做菜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发展。

中国名菜的历史进程里,很多的发明都跟官员有关,什么李鸿章芙蓉蛋炒杂碎丁宝桢宫保鸡丁苏东坡的红烧肉… 但关系都跟蹭热度差不多,蹭个名人热点,好给自己来个更与众不同的正统地位。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跟苏东坡深度绑定的红烧肉 图源:知乎

黄敬临不一样, 他是真的爱折腾菜,爱到考秀才和县官回头看看都只是终极人生理想下走过的“弯路”。

举几个例子,他早年当县官不开心,专门接下了当时四川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聘书,去给女学生当烹饪课老师;卸任巫溪县县长后,又到如今成都人民公园旁边找了个地儿开餐馆,取名“晋龄饭店”;朋友们恨铁不成钢,又给他举荐去荥经县当县太爷,他干了一年就不干了,彻底与官场告别,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潜心开始研究私房菜了。

家人们笑话他,说你开馆子店,就跟小朋友过家家一样。“过家家”在四川话里叫“姑姑筵”,黄敬临干脆顺水推舟,说对对对,我就是做姑姑筵,并且给自己任命“油锅边镇守使,加封煨炖将军”。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黄敬临的姑姑筵 图源:川味文化

姑姑筵这个在川菜史上非常重要的存在,就这么诞生了。

02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大概这么说:黄敬临的姑姑筵,是现代私房菜的鼻祖。

这个定论不是随便下的,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黄敬临的菜,档次和风味的确不是馆子店厨师可以做得出来的;第二个是黄敬临本人的个性和人生经历,让他在川菜,乃至中国菜的名人谱里,值得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地位。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成都博物馆里展现的姑姑筵场景 图源:四川农村日报

先说菜,黄敬临琢磨的菜,制作起来是完全不惜成本的。

比如坛子肉,这个说白了就是“红烧肉”,但黄敬临必须用陈年绍酒坛子去煨炸过的五花肉方,上桌的时候,用炸透的鹌鹑蛋垫底,再把鸡鸭火腿放在中间,最后覆盖上焦皮耙软的五花肉方。每一个细节都是看不见的财富,就光说陈年绍酒坛子——没点本钱就没法拥有。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今天的坛子肉

还有樟茶鸭。黄敬临做菜那会儿,这道菜还不叫樟茶鸭,就叫烟熏鸭子,用茶叶熏制,取其独特的茶香,鸭子要肥,骨头都要熏酥了才最好吃,当时吃过的人评价是“鸭油敛进了鸭肉中,外不见油,而皮肉俱酥”。

吃的方法跟如今也不同,需要配着芹菜和酱油碟子一起吃,有一丢丢北京烤鸭那种感觉。至于后来为什么变成了“樟茶鸭”,各种资料非常混杂,已经没法确切溯源了。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今天的樟茶鸭 图源:微博

再说讲究。黄敬临毕竟是个文化人,到他府上吃姑姑筵,“事儿”也挺多。站在今天回看,这些规矩吃过私房菜的人都非常习惯了,但在当时,还是属于独一无二的“创举”。比如:

1. 至少提前五天定,即便你是张学良或蒋介石也得遵守;

2. 先付钱,后吃饭,你给多少钱,我给你做什么规格的饭;

3. 吃什么你不要管,把忌口说明白就好;

4. 来着何人:身份、年龄、籍贯、性别都要告知清楚;

5. 无论多少人,都给黄敬临留个坐。他上不上桌是他的事,但留是得留的;

6. 必须尊称他为黄先生,不能说“这个是厨师老黄”。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食客不乏许多五老七贤

后来上海有一个文化人,叫唐瑜,在自己一篇名叫“姑姑筵”的文章里,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黄敬临私房菜的极致:

这姑姑筵是抗战初期在四川重庆的一种豪华酒席,当时每席定价法币二百元。按那时的物价水平,我试举几个例说明之:

两毛钱小蜜橘,没带口袋,拿不回去,大约总有四五斤;推前一年在汉口,张发奎和黄琪翔常在一小巷内一家小饭馆吃饭,共二元三角;中国电影制片厂开编导会议,十一个人在市内最大的重庆餐馆吃桌丰富的饭菜,共六元;我和几个导演、演员,在一家小饭馆包饭,每月每人饭菜费九元,一人点一菜——坛子肉、干烧鯽鱼、宫保鸡丁……

可见黄敬临当时的姑姑筵有多极致了。

03

姑姑筵奢侈么?肯定是奢侈的。

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里,普通老百姓能吃饱就不错了,上层阶级却可以如此“挥霍”,的确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见坚守做菜准则背后需要付出的辛劳,那个战争年代,想找到高品质的肥鸭,存放过绍酒老坛和各种顶级的食材佐料,没有一番心血也是不可能获得的。

而且仔细研究黄敬临的菜谱,你会发现,他应该是第一个把早期高端川菜,和民间川菜进行大规模整合的人。

在他之前,川菜走的完全是高端路线。以荣乐园为代表的早期川菜,几乎都是鲁菜、淮扬菜的变化、延续。他的不守规矩,反倒使得川菜开始拥有如今我们熟悉的上下通吃的模样。

有关这些菜胡说八道的传说可真多

这些也只是我们后人对他在川菜领域贡献的马后炮总结而已。在黄敬临自己看来,他的生活,就如同这幅对联:

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樟树   绍酒   老饕   县官   鸭肉   鸡丁   过家家   红烧肉   坛子   川菜   胡说   姑姑   私房   鸭子   中国   茶叶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