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懒柳树”移民传说

《龙口市地名志》共记载了735个自然村,其中有170多个村自称先祖源于云南,占比近四分之一。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的《吕氏谱册》:“查我吕氏之源,自大明洪武二年,由小云南蓝柳树鸭儿湾,迁移黄县东南馒头石居住。”民国三十二年(1943)吕氏再次重修族谱:“云南大柳树底下鸭儿湾吕得明,其子三人长曰吕印,次曰情福,三曰吕许,洪武二年二月初旬因同移民而来山东。”《龙口市村庄志》“大田周家”条载:“明洪武年间,周氏兄弟三人,从云南懒柳树迁黄。老大在大门里周家落户,老三在莱山庙周家落户,老二在此定居,以打铁为生,故名打铁周家,民国时期,村民以种田为生,改称大田周家。”“北谢家村”条载:“谢姓始祖兄弟三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云南赖柳树底下迁来,因居河北岸,以谢姓取名北谢家村。”“南谢家村”条载:“明朝洪武年间,谢姓始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赖柳树底下迁来,因居河南,以谢姓取名河南谢家,今称南谢家。”“陈家村”条载:“陈姓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由云南赖柳树底下随河北谢家谢姓一起迁来,与北谢家成亲后至此居住,取名陈家村。”类似的村志还有不少,都提到迁自“云南赖柳树”或“蓝柳树”“懒柳树”,“蓝”“懒”“赖”或者音近,或者形近,可能是口耳相传或誊录之误,但“云南懒柳树”之类的地名在网上却遍查不着,云南根本没有这么个地方。

不过云南人倒是与南京柳树湾这一地望有些关系,你问当地的汉族人祖上来自哪里,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应天府柳树湾。”很多人家的家谱上都写着:“始祖XX,原籍南京(或应天府),世居南京柳树湾(或高石坎、竹子巷)。明洪武XX年,随XX军来滇。”

“云南懒柳树”移民传说

“云南懒柳树”移民传说

《金陵晚报》老南京专栏对“柳树湾”移民的报道

云南邱北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期(1989年印行)载有刘光汉《邱北各民族与南京柳树湾的渊源》一文:“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朝报》馆迁来昆明,有人曾写信向该报探寻,到底南京有没有柳树湾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该报馆曾在报纸上公开做了答复说:‘柳树湾在今天南京城东南隅,后来因扩建城墙,把这一村庄迁走了,至今已经没有了痕迹。’同时又说:‘柳树湾在南京紫金山麓,是明代的兵营(即屯兵训练之地)。’”

“云南懒柳树”移民传说

记载柳树湾的明万历石碑

而在1983年秋后,南京市办的工作人员,曾应云南省弥勒县的要求,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到处访查,结果在明故宫遗址前找到一块万历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上刻着:“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口(以)东,从XX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X。”碑文证明南京在明代确实有“柳树湾”这个地方,继而又在《明宫城备第十》及《明应天府城内防备第十一》等资料中,查到了柳树湾的确切位置,当在工部、东城兵马司、标营、关王庙、太医院附近,即南京城东南隅的蓝旗街(明亡后,清朝将柳树湾一带划入旗兵的驻防区,留下蓝旗街这个地名)。

“云南懒柳树”移民传说

柳树湾位置示意图

高石坎今名石门坎,当初和柳树湾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修筑城墙,才把它们隔开在护城河内外。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七月,明军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出逃,并于次年死去,其子继位,史称北元。还在太祖登基前,即在南京修建皇城(明故宫),柳树湾和高石坎在皇城东南隅,驻扎有羽林左卫和金吾前卫等亲军。当时占据云南的为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朱元璋几次派使臣招降,都为梁王所拒,甚至还杀害使臣,所以待北地平定后,朱元璋派兵南征云南,《明史·太祖本纪》:“十四年,九月朔,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征云南。”朱元璋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征讨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和地方土司武装。沐英作为朱元璋的义子和亲军指挥,肯定是要带领部分亲军参与远征的,当时的集结和出发地就在柳树湾一带。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后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留下沐英率九万大军镇守云南。为了将云南永世纳入明朝的版图,沐英建议向云南大规模移民屯军,据《明实录》记载,终洪武一朝,仅从应天府以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等形式迁往云南的军民就达二十五万之众,这些人的后代就把柳树湾当作自己的祖籍。以移民集合地和出发地作为祖籍是明初大移民的一个普遍现象,如山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奉林庄、江苏阊门等,都存在类似情况。

洪武前期,胶东半岛设有四个卫数个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一年(1398),由于倭寇海上袭扰日甚,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决定在胶东沿海增设七个卫和四个所,并派魏国公徐辉祖来山东督建,这样整个胶东半岛共有十一卫十四所,分别是青州的青州左卫、莱州的莱州卫、王徐寨所,蓬莱的登州卫,福山的福山所,牟平的宁海卫、金山所,海阳的大山所,芝罘区的奇山所,威海环翠区的威海卫、百尺崖所,荣成的成山卫、靖海卫、宁津所、寻山所,乳山的大嵩卫、海阳所,青岛即墨的鳌山卫、雄崖所,市南区的浮山所,胶州的胶州所,胶南的灵山卫、夏河所,日照岚山区的安东卫,东港区的石臼所。

“云南懒柳树”移民传说

明代胶东卫所

按明朝军制,每112人为一个百户所,每10个百户所共1120人为一个千户所,每5个千户所5600人为一个卫。卫有卫城,所有所城(烟台的所城里就是奇山守御千户所的所城),卫设指挥使司,指挥官阶正三品;所设千户、百户,千户官阶正五品,百户官阶正六品。这些新增的卫所需要征调大量的驻军,而此时云南、四川局势较为稳定,所以自洪武末年到永乐初年,大批征发川滇驻军,调防倭患最严重的山东和浙江两省的新设卫所,胶东七卫四所共需士兵四万多人,加上随军家属,人数当在十几万,而当时胶东地区历经金元两朝兵祸,人口锐减,十不存一,且明初采取“离散大族”的措施,将本地土著大户西迁,故外来军户人数几乎与胶东原有居民人数相当。所以北谢家、南谢家、陈家等村的先祖很有可能是调防的军户或随迁的民户,这次的出发地是云南而不是南京,且因年代久远,记忆错讹,遂把柳树湾记成“懒柳树”“蓝柳树”“赖柳树”。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蓬莱北王绪村《王氏族谱》记载,祖先携眷从青州府益都县懒柳树村迁至北王绪。事实上,青州东北隅确实有个懒柳树村,地处城郊,临近通往登莱的大路。据专家研究,当年军户出滇的路线,是先走陆路到长江三峡,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再转京杭大运河北上入鲁,或南下入浙。青州就位于东去登莱的交通要道上,这里可以作为中转和休整的地方。又,为协调胶东各卫所形成整体防御,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先后在登州、文登、即墨三地建立了相对独立以统辖卫所的军事单位:海防守备营,即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号称“海防三营”。登州营管辖登州、莱州、青州左卫三卫,文登营管辖威海、宁海、成山、靖海四卫,即墨营管辖大嵩、鳌山、灵山、安东四卫。营设把总,即指挥使,官阶正三品;指挥同知,官阶从三品;指挥佥事,官阶正四品。

“云南懒柳树”移民传说

青州懒柳树村

青州左卫和莱州卫、登州卫同属一营,互相之间可以调配兵力,懒柳树村或许是个集结地或中转站,这个名字比较有特色,留下的印象较深,过去要修家谱也不是简单的事,经过几代以后,记忆模糊,就把懒柳树当作祖籍地写进族谱了。而写作“蓝柳树”或许是因为“懒”字不雅驯,故改作“蓝”字。烟台图书馆馆藏的《李氏族谱二十四卷》(蓬莱)中写道:“尝闻李氏祖居,实系蓝柳树,籍蓝柳树者,青州益都地也。谱绵远盖不知几经年岁矣,厥后奉旨提迁,始祖臣郡公移居登郡城南诸谷村。”栖霞有些族谱也写作“青州蓝柳树”。北谢家、南谢家、陈家等村志中所说的“赖柳树”,可能是秀才识字读半边,把“懒”误认为“赖”。

在胶东地区,不少家谱还记载着先祖来自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老黄城有凤仪门,城里有凤仪村,是否与此相关?)、云南乌沙(撒)卫、小云南等。我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云南有个地方叫“小云南”,那里的人讲话和黄县人一样,但这毕竟没有实证,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但不管怎么说,胶东半岛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当年调防而来的云南军户的后裔,这是无可置疑的。

此文写好后,有朋友发来七甲陈家村《陈氏祖谱》,其序云:“余祖相传,原籍云南省,系明时洪武二年间,偕内亲谢家,路经赖柳树,至黄邑城,莱山东,占山著户。”这一记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只不过时间上有点问题,洪武二年云南还是在元梁王的统治下,移民开始的时间只能是在明军占领云南之后,另一处错误则是把“懒柳树”误记为“赖柳树”。由此可见,黄县“云南懒柳树”移民迁徙的始发地是云南,青州懒柳树村只是途中路过而已。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云南   胶东半岛   柳树   文登   即墨   胶东   莱州   青州   移民   官阶   族谱   始祖   南京   山东   天府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