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研究黄县话 挖掘、传承黄县文化

《光明日报》2008年10月20日“观察”栏目曾刊发一篇文章,题目是:“拯救方言 就是拯救地方文化”。文中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也应该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的绿土。方言不仅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还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同时也就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说: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教育、科学、信仰、文学、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等。文化者,以文化之,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改造着人类。文化渗透在我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体现在思维方式、思想和语言里。文化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软实力,却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一切取决于文化,没有文化的底蕴,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的发展只能昙花一现,行而不远。就像一台电脑,如果没有基础软件和操作软件的话,只能说是一堆破铜烂铁(制造这些破铜烂铁也是需要相应文化的)。从反面说,如果一个地方的人们热衷于审丑,流行庸俗、低俗、媚俗、恶俗的文化,你怎么可能期待它为人们奉上美好的精神产品?它又怎么可能具有创造和创新的能力?从正面说,日本正因为有了“职人精神”“造物精神”,才有了日本产品的精益求精;德国正因为有着严谨认真的文化传统,才有了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上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才有了一百多年来屹立不倒的东方魔都。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兴衰荣辱,却忽视了背地里文化的潜移默化。要改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必先要改造文化,文化不改变,一切无从谈起,对文化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的外现,语言记录文化。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有着自己的地方文化。方言记载着当地千百年来积累的生活经验、市井人情、俗谚俚语,具有不可替代性。方言消失了,地方文化也不能独善其身。语言学家刘半农曾说过,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方言富有特色的表达,往往与一个地方的山川地理、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界需要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也需要语言、方言的多样性,需要文化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保护方言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又是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乡土情感的联系纽带。对家乡的喜欢最原始的就是母语,就是乡音,“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对乡音的坚守,“他乡遇故知”是对乡音的渴望,在异国他乡漂泊多年,一听到周围有人在说家乡话眼泪都要流下来了,这种天然的、植根于血脉之中的情感不是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放大来说就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同。爱国始于爱乡,没有乡音,何谓乡愁?拯救方言,就是拯救和传承地方文化,就是守望乡情,就是守住文化之根脉。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在《普通话与方言》一文中说得非常好:“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在方言之中,是说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十亿人口的国家,普通话不拿一个活方言做底子是无法推广的。在方言之上,是说普通话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对象。方言是一方之言,普通话是普遍通行的话。”普通话是国家法定语言,“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的,既相互影响又互相丰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最重要的部门,各级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的同时,还须把握好一个“度”,除了要求在“教育教学和集体活动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之外,对于教师、学生在其他场合的交流用语可不作具体要求,要鼓励以拓展型课程等形式搭建平台开展一些方言交流、学习活动。语言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工具,语言的运用使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语言学家钱乃荣先生说:“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作家程乃珊说:“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一言以蔽之:“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普通话作为一种共同语,主要的作用在于沟通,取的是语言的最大公约数,而方言作为地域化的语言,是与这一地域的地方文化紧密相连的,更丰富、更细腻、更生动、更形象。在学会普通话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一种方言,对青少年智力开发、认知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禆益的。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逐渐认识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在2010年前后,上海就开始了“沪语进校园”的尝试,中小学和幼儿园积极探索沪语课程教法,编写沪语教材,教孩子用沪语唱儿歌、讲故事、写短文,引进沪剧进课堂,等等。现已形成沪语选修课为主,沪语拓展训练为辅的课程体系。其他很多地方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地方方言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学习方言,热爱方言,进而热爱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有的地方将方言文化纳入到文化产业布局之中,借助市场之手,激发方言文化的活力。以粤语为载体的粤语歌曲、香港影视剧一度风靡,以东北话为载体的二人转、小品走红全国,《武林外传》里的阎妮让陕西话也火了一把,川菜与川话、慢生活的结合让四川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蹿升,长沙知名茶饮品牌茶颜悦色推出以长沙话为主题的水杯、T恤等文化创产品,都以极强的地域特色赢得人们的认同与喜爱,取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

龙口古称黄县,所以龙口方言又称“黄县话”,是蓬黄方言的一部分,属于胶辽官话。胶辽官话分为盖桓片、烟威片和青州片三大块,黄县话为烟威片区蓬黄小片,是单独的一个方言孤岛,语音、语法和词汇均与周围县市区存在较大差别。黄县话的复杂声母和尖团音等语音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一些语言现象如儿化与儿尾并存、“什”字疑问句式、r声母变为零声母、部分声母韵母相拼要去掉[u]介音、谓语动词儿化和动态助词“着、了、过”儿化的广泛应用等,都是构成黄县话韵味的重要元素。此外黄县话中还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读音,堪称语言中的“活化石”,值得好好研究。

但是随着龙口市普通话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黄县话的地位随之逐渐减弱,今天的孩子们已不能说一口完整、流利、地道的黄县话,黄县话如何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提上议事议程的问题。龙口市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而文化与经济总是相互成就,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经济发展上去了,文化发展也要跟上去。可以考虑在幼儿园及中小学开展黄县话教育体验活动试点,鼓励幼儿园以兴趣班、中小学以选修课形式增设黄县话教学课程。通过学习黄县话,加深儿童少年对黄县文化的感知和了解,找到自己文化的根,只有扎根于自己的乡土文化中,才能不断汲取营养,这就是“研究自己的乡土”意义之所在。保护和研究黄县话是弘扬与发展黄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黄县话的整理与梳理,对于挖掘和传承黄县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历史必将证明的。加大对黄县话及黄县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是每个黄县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事情。


保护、研究黄县话 挖掘、传承黄县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龙口市   乡音   龙口   语言学家   文化   声母   中小学   乡土   多样性   方言   普通话   地域   语言   美食   地方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