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胜村又名将军茔、将军营,将军洋,不同村名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

由下丁家镇往东南方向,顺着S213(即以前的黄招公路)走三四公里,再穿过石板丁家村,斜着往上走到尽头,便是号称“龙口九寨沟”的常胜庄村。

常胜村又名将军茔、将军营,将军洋,不同村名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

常胜庄村

常胜村又名将军茔、将军营,将军洋,不同村名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雨后云雾

常胜村又名将军茔、将军营,将军洋,不同村名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

清泉石上流

这里是一处山谷,一条山涧将村子分为南北,涧上有石桥相连,涧内水流终年不绝,夏日则清泉湍急,冬日则涓涓滴滴。村子四周山势险峻,沟深谷幽,其南、西、北分别与河西村、杨家村、硼上村、大园村、招远的东北冲村、木厂村、上孟家村、于家口村以山脊为界,当地人说:“黄县山陡,常胜庄和于家口。莱山高,还搭不到罗山腰。”(莱山海拔619.4米,罗山海拔757米,为黄县最高峰。

常胜村又名将军茔、将军营,将军洋,不同村名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石城山

民国《黄县志》“石城山”条载:“石城山得名之说有二:一云以山势环抱如城而名;一云以山巅之石垒而名。又名芝阴山,位于西南边鄙,斜行蔚成绵亘二十余里之长岭,为招黄两县之天然界山,高大在全县居第二。西面属招远境者曰云屯山,诸涧谷衍向西南,分注入大沽、东良两河。主峰高约六百六十公尺,东南四峰贯列峙立,东向曼衍,斜舒双臂,高度依序而下,各相差二十公尺。第二峰曰疥疤石顶,因其上有巨石如虾蟆蹲踞,故名。第五峰曰望母石顶,上有巨石巍起,径围约二百公尺,高约八十公尺,望之如浮图矗立山顶,居民相传有孝子某,幼时母为寇掠,常登此遥望,因以得名。顶阴悬崖千尺,下抵深涧,饮马池在焉。主峰及疥疤石、望母石二顶间,旧所谓松风亭及拦马墙在焉。东向各支出,四五峰至七八峰不等,构成深谷三道:曰将军营,曰木厂,曰于家口。

“将军营为三谷中最险峻而旷奥者,内有村亦曰将军营。又古墓一,不详何代何人,向以将军营呼之,因以名谷及村焉。旧乘山口名南天门,径仅一线,所谓南天门者,即由饮马池上通主峰及疥疤石顶歧出之一谷是也,下为数丈石崖,盘道旁通,长约里许,甚陡仄,坡度约当六十度以上,殆以其幽僻深险,上近绝顶,故名以天门云。石崖之下有泉即饮马池,广逾丈许,水量可供千百人之汲饮,北崖凿石为臼,为数凡六,盖为避乱遗迹。明邑人王钻曾居此,子时中为制《家山十景图咏》,详里墓志。”

常胜村东的古墓,墓主为谁已不可考。乡间传说,明亡之后,范复粹范阁老回黄县避难,隐居石城里,松风亭即为他所建。清廷派将领来捉,范阁老凭石城绝壁,又用悬鼓击羊之计,清将绝望之余,自刎而死,葬在此处,称“将军茔”。范复粹顺治二年回乡(有《辞诏书)为证),一直到顺治十四年病逝,都是作为前朝致仕的老臣优游乡里,并没有率众揭竿而起,他的诗文和《墓志铭》中也未提到石城里和松风亭,这些都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在黄县话中,坟称为“茔”,“将军营”应写作“将军茔”,但没有哪个村子会以茔为名,这是犯忌讳的事,故改“茔”为“营”。黄县城北的北大茔,又称北茔,为前文提到的王时中墓,后据谐音改为“百盈”(黄县话“北”“百”同音)。康熙《黄县志》所载常胜村名略有不同:“将军洋在石城西北麓,下有仙台庵,殿阁巍峙,俨如画图。昔邑绅王鄢陵修筑园亭于此,著有《家山十景诗》。”“洋”字无讲,恐为“阳”字之误,村在“将军茔”之南,山之南为阳,故称“将军阳”,民间叫法中间一字省音,称之为“将儿阳”,老成人至今还这么叫。

补记一:有朋友指出来,将军茔在常胜村东面,并不是南面,称之为“阳”并不妥当。且现存最早的康熙县志写作“将军洋”,古人对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一清二楚,之所以写作“洋”,肯定是有原因的。经再三考证,“洋”原本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地方,如太平洋、印度洋等,但在吴语、闽语中,亦将大片平地称为“洋”,实际就是以海洋喻陆地,后来根据汉字造字规律写作“垟”。清陈鸿《国朝莆变小乘》:“番薯亦天启时番邦载来,泉人学种,初时富贵者请客,食盒装数片以为奇品。今兴、泉、漳遍洋皆种,物多价贱,三餐当饭以食,小民赖之。”地瓜刚传入泉州时,还是非常“高大上”的,请客时只摆出几片让大家吃个稀罕,后来“遍洋皆种”,就烂大街了。这里的“洋”即是指平地而言。甬剧《姑娘心里不平静》有句唱词:“太阳高高照四方,姑娘送饭下田垟。”“田垟”就是大片平整的田地。浙江、福建至今仍有翁垟、上家垟、垟溪乡、竹垟、垟中镇、官埔垟村等数百个带“垟”的地名,广东、湖南也有少量这样的地名,可能是吴闽移民带过去的。常胜村夹沟而居,依坡而建,村东将军茔一带整有一块块田地,相对算是比较“平乎”,称之为“将军垟”亦无不可,在黄县话里,“将军阳”“将军垟”发音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据村史记载,常胜是清天命年间陈姓由四川迁来居住的,主持修康熙县志的县令李蕃也是四川通江人,均与吴语区、闽语区没有什么联系,何以写作“洋”字,不得而知。要想揭开真正的谜底,只能有待将来有更新的书证出现,现在姑且把这两种说法罗列一起,供有识者参酌。

补记二:1947年,在保田大参军运动中,该村工作积极,青年人全部参了军,经县委批准,更名为常胜庄村。我老家的村子距常胜不远,小时候听到的都是“将儿阳(垟)”的叫法,上学时老师还给我们解释过“常胜”二字的来历。现在的小孩子怕是只知常胜,听到“将儿阳(垟)”反会茫无头绪吧,由此而知词汇虽有一定惰性,但其变化也是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中最为剧烈的,一两代人即可完成。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南天门   东向   罗山   军营   石城   招远   将军   吴语   县志   顺治   山势   主峰   村子   又名   康熙   称之为   心理   美食   文化   常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