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叫触灯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触”原来是种鱼!晋崔豹《古今注》:“触,音红,白鱼赤尾者曰触。一曰魧。或曰雌者曰白鱼,雄者曰触鱼。”“触”不是现代简化字,此字自古就存在,是鱼类的名称,由于极为罕用而逐渐趋于消亡。后来推行简化字的时候,用它来代替笔画比较多的“觸”。《说文解字》:“觸,抵也。从角蜀聲。”“觸”是个形声字,角是意符,蜀是声符,意为牛、羊等以角抵人或物。《淮南子·齐俗训》:“鸟穷则啄,兽穷则觸,人穷则诈。”

火柴叫触灯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獬豸

王充在《论衡》中解析“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则觸,无罪则不觸。故皋陶敬羊。”“觸”改为“触”后,笔画虽然少了,但从汉字六书的角度看,完全不可索解,这实际上增加了学习汉字的难度。

“触”普通话读作“chù”,在黄县话中,“chu”有两个读音:一是读作“cu”,如初、雏、楚、杵、触、怵;一是读作“tʃhʮ”,如除、出、取、触、处。“触”这两种读法都有,在表示其本义时,读作“tʃhʮ”(读如取,这或许是古汉语语音的遗存?),比如:他家嘞羊光触人,你隔儿它远点。鞋子太小了,走路会“触脚趾头”。小孩子走路不老实,总爱用脚触着小石子或罐头盒之类的玩,容易触着脚趾头,也容易把鞋尖触烂,大人会骂“真是贱毛病”。

火柴叫触灯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触上沟儿

晒麦子或苞米时,为了让粮食最大限度地接触阳光和空气,会在摊好的粮食上拖着脚蹚,“触上几趟沟”。一个人走路抬不起脚来,脚在地上拖拉着走,用黄县话形容,会说他走道“触达触达嘞”。触达着走比较费鞋,也显得不精神不利索,所以小时候经常被大人提醒:“别触达儿走!”下雨天脚上沾满烂泥,要进屋时,大人会叮嘱:“把鞋底触达触达再进来。”“触眼”即顶眼,指不顺眼,略带令人厌恶意,比如:她穿儿件大红衣裳,看上去够儿触眼喽。

黄县还有一种儿童游戏叫“触瓦儿”,找一块平坦的地场,划上六横一竖几道杠儿,和算术本格子差不多,顶头左边倒数第二格划个圆圈,叫作“井”。

火柴叫触灯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触瓦儿

“瓦儿”是找来的片状石头或瓦片,也有用布毽的,单脚跳动,触瓦儿向前,一格一格跳过。瓦儿不到或超过预定格子,或是压到杠儿,或是脚踩杠儿,或是双脚落地,或是瓦儿掉井里了,都算“坏(huāi)喽”,要换人进行。跳完一圈算完成一格,再抛瓦儿于第二格(出界或压杠儿也不行),单脚起跳越过第一格从第二格跳起,依次类推。跳完全部格子,可背对格子抛出瓦片,称为“漂房儿”,瓦儿所在的格子(出界、压杠儿、掉井里、落别人房子里亦不可)即为你的房子,再到此格时你可以双脚落地休息,别人触瓦儿时则必须越过你的房子,不得落脚。最后以所占房子多少为胜。记得小时候下课之后,不管男生女生(男生用的是“瓦儿”,女生用的是“毽儿”,称作“触毽儿”)都玩得热火朝天,其痴迷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孩子之迷恋手机。

由其本义引申,作接触讲时,读作“cu”(读如杵),比如触电,指人或动物接触较强的电流,机体触电后会受到破坏,甚至死亡。我们老家建有一座扬水站,看机器的人闲着没事,就用两根电线伸水里电鱼,村里人称之为用电线“触鱼”,现在网上卖的电捕鱼器也叫“触鱼器”。又引申为碰、顶,“触儿一鼻儿灰”就是“碰了一鼻儿灰”,比喻想讨好而结果落得没趣。过年时放二踢脚,有的药信儿太短,香一触就响,有时都能把香炸断了。打球时没做好准备活动,或是手法不对,手指顶到球上受挫而肿起来,指肚淤青一块,这称为“触手指头”。在黄县话里,拿不该拿的东西,别人会调侃“也不怕触儿手指头”或者说“也不怕触儿手脖儿”。相比于欠款或按揭还款,直接的现金交易也可以称为“触”,比如:这楼现钱儿一触卖50万。再进一步引申,由实变虚,内心因碰触而有所动,即为触动、感触,如触目惊心、触景生情、触类旁通、忽有所触。黄县人常会说“一句话触下他嘞泪喽”,这是由触动而感动。在黄县话里,“触”还作约莫、估计讲,比如:外儿下雨,我触儿你不能来喽;我心儿触儿这回可让我逮住喽。“触触”则是想、回忆的意思,比如:我触触半天也没想起他是谁来;我一闭眼就触触起她嘞模样来喽;我一触触起这事儿就睡不着觉。

火柴叫触灯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黄县话里“触”的这种用法还是很科学的,据研究,人脑内有86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相当于一个微小的晶体管,通过接受身体产生的某种信号,将其转化为电脉冲,沿着神经纤维(相当于电线)发送脉冲,然后传递到另一神经元或肌肉,使机体产生思维或运动等相应变化。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叫作“突触”的“小触手”来相互连接,思维是神经元之间的即时反应(所谓灵感就是神经元之间不经意间搭对线了),长时记忆是神经元之间的固定连接,不管是约莫、估计,还是提取记忆,都需要神经元的小触手“触”那么一下。

火柴被称为“洋火”,这是从西洋引进来的物件,在这之前,要引火得准备火镰、火石、火绒、火媒等一整套家巴什儿,火镰击打火石,崩出的火星引燃火绒。火绒是采艾蒿的嫩叶晒干后揉制而成的,一般隔年的火绒才好用。火绒被引燃后是没有火焰的,只能看到青烟,这时要用到火媒了。火媒就是干草之类易燃的东西,也有用黄同纸做的,叫“纸媒儿”,是比较讲究的引火物,《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大娘子,相认的事甚缓,求得个黄同纸去引火时,一发感谢不尽。”顾学颉先生注:“就是用表芯纸搓成的细纸卷,供点火、吸烟用的。”把火媒凑到燃烧的火绒上,用嘴轻轻地吹,等它着起来就是可以引火的明火了,可以用来点灯。

火柴叫触灯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触灯儿

或许是因为点灯时要用火媒往灯上一“触”吧,所以火媒也被称作“触灯儿”。后来火柴进来了,用法和火媒差不多(不过火柴可以自己发火,所以有的地方称其为“自来火”),萧规曹随,大家也给火柴叫“触灯儿”,直到现在,黄县南部山区有些老人还这么叫,比如:你到小卖部去买封儿触灯儿吧。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淮南子   火柴   鼻儿   火镰   简化字   白鱼   汉字   神经元   本义   触手   瓦片   火石   笔画   这个名字   格子   房子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