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在美国内达华州的沙漠中,有一个名为魔鬼洞的神秘洞穴。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鱼类学家约瑟夫·威尔士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洞穴中意外发现了一种小型鳉鱼,轰动了整个生物学界。

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体长只有2.7~3公分左右的鳉鱼只生活在魔鬼洞中,于是人们就将其命名为魔鳉(Cyprinodon diabolis)。自有监测数据以来,整个魔鳉的种群数量最多不超过600尾,最少的一年只统计到了35尾。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魔鳉被定为“极危”的生存等级,随时都有可能陷入灭绝危机。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魔鳉(Cyprinodon diabolis)

为了保护魔鳉,美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先后投入了数千万美元,仅仅是搭建Ash Meadows鱼类保护设施就花费了450万美元。截止到2019年春季,魔鳉的数量由原先的35条逐渐恢复到了136条,但即便如此,这一物种的生存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魔鳉卵的“丢失之谜”

魔鬼洞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6万年前,洞穴内部的空间长22米,宽3.5米,深度至少有130米,这就是魔鳉全部的生存空间。魔鳉主要生活在距水面不超过15米的水层中,常年以洞穴中的藻类为食。除了“素食”以外,魔鳉还会捕食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原生动物、淡水蜗牛以及扁虫,但研究显示,在魔鳉的肠胃中“荤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魔鬼洞的位置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科学家在魔鬼洞洞口

魔鳉的自然寿命只有10~14个月,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但繁殖期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是2-5月,第二个则是7~9月。在每个繁殖季节,一条雌鱼只能够产下4~5枚成熟的卵子,不成熟的卵子则占到80%以上,繁殖能力非常低。

为了帮助这一物种摆脱危机,研究人员曾尝试在魔鳉的繁殖高峰期收集粘附在藻床上的鱼卵。奇怪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潜水员连一枚鱼卵都找不到,运气爆棚时也只能找到4~5枚鱼卵左右。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采集鱼卵的潜水员

魔鳉的鱼卵究竟到哪里去了?科学家们被这一问题困扰了很多年,直到2018年才找到答案。这年3月,科学家在魔鬼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甲虫,这种甲虫能够潜入到水中吞食魔鳉的鱼卵,还能直接捕杀幼鱼,给魔鳉的自然繁殖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发现这一现象后,科学家开始用诱捕器捕捉潜水甲虫,最多的一次在短短3个小时内就抓到了500多只。人为清除了大部分甲虫后,潜水员在魔鳉产卵处的藻床上一次性就收集了40多枚鱼卵——很显然,甲虫就是隐藏在暗处的“魔鳉杀手”,严重影响着魔鳉的自然繁殖。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令人担忧的是,魔鬼洞中足足有38万升的自然水体,想要通过人力全面清除有害甲虫是几乎是不可能的。再退一步说,把甲虫除得一干二净也不是一种理智的做法——作为魔鬼洞原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甲虫的消失会给洞中的食物链、营养结构带来怎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后果可能会超出人们的预料。

危机中的魔鳉

在195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正式宣布将魔鬼洞列进了死亡谷国家历史遗迹的保护范围,以法律的形式为魔鳉提供了保护。1956年,美国地质调查局还在洞中安装了一台水位记录仪,用以实时记录水位的变化。

到了六七十年代,魔鬼洞周边有48.6平方公里的农田被开发,为满足农田的灌溉用水,当地人开采了很多地下井,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魔鬼洞中的水位也因此持续走低,1972年的水位比警戒水位低了110多公分,触发了红色警报。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1968-1988年魔鬼洞的水位变化

魔鳉对水位的生态需求和当地农田的灌溉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环保主义者和农场主们甚至还为此闹上了法庭。最终,美国最高法院维持了当初的禁令,宣判当地应保证魔鳉生存所需要的最低水位,这一裁决给魔鳉的生存带来了将近20年的稳定期。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魔鳉的自然数量一直都很稳定,基本在324尾左右徘徊。在1995年前后,最高的记录还达到了548尾,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量。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魔鬼洞

但从1997年开始,魔鳉的数量便急剧下降,一直减少到了171尾,具体原因不详。到了2013年,魔鳉的数量又进一步减少到了35尾的历史最低水平,魔鳉的生存再次拉响了警报。

关于魔鳉数量持续下降的原因,科学家们也是一头雾水。2014年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如果在接下来的20年里人类还不能为魔鳉提供有效的保护,那么这一物种有26%~33%的几率会走向灭绝。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魔鳉保卫战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尤其是来访游客)对魔鬼洞生态系统的影响,当地管理部门于1956年开始限制外来人员进入魔鬼洞。此外,科学家还为魔鳉提供了充足而适口的生物饵料,对繁殖环境也进行了优化改造,而且每隔两周就进行一次种群数量调查,以确定魔鳉的繁殖情况。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魔鬼洞介绍魔鳉的标牌

和就地保护相比,难度更高的是异地保护。所谓异地保护,其实就是把魔鬼洞中的魔鳉转移到其他生境中进行人工培育。这一措施显著改变了魔鳉的生存环境,包括水温、盐度、pH、溶解氧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关键指标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移植的魔鳉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集体死亡。

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曾尝试将魔鳉转移到附近的天然温泉中,结果无一例外,所有的移植群体都沦为了牺牲品。之后,人们又在附近的水族馆和弗雷斯诺州立大学尝试了几次异地移植试验,结果同样是以失败告终。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一连几次的失败案例使科学家们越来越谨慎,异地保护基地的构建思路也发生了变化。直到2010年,Ash Meadows美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仿照魔鬼洞的生态环境建造了一个高度类似的保护设施,水体的化学指标、天然采光以及产卵架都和魔鬼洞如出一辙,堪称魔鬼洞的高端复制品。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仿照魔鬼洞修建的保护设施

这一“高仿品”被称为Ash Meadows鱼类保护设施,能容纳38万升的水体,和魔鬼洞的容水量相当,是目前为止最完美的魔鳉“避难所”。负责这一项目的工作人员指出,保护设施内的水温比魔鬼洞中低了2~3℃,溶解氧的含量增加了一倍,这两样水质参数的调整是为了减少魔鳉的新陈代谢和呼吸压力,有利于魔鳉的生存繁衍。

在沙漠中隔绝6万年,“魔鬼鱼”仅剩136条,人类却无力拯救?

截止到2019年,至少有50尾魔鳉已经在这个避难所中生长繁殖,在孵化池中准备产卵的亲本多达10-20尾。虽然现阶段的魔鳉还没有完全脱离危机,但异地保护已经初见曙光,这一物种的生存压力也有所降低。

与世隔绝6万年的“沙漠鱼”,究竟能否在人类助力下发展壮大、摆脱危机?这有待于进一步观望,但有了更加科学谨慎的保护策略,相信魔鳉的未来一定不会太差。

关于魔鳉的物种保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鱼卵   魔鬼   潜水员   甲虫   水体   水位   美国   洞穴   物种   异地   科学家   沙漠   无力   数量   设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