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滇池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是我国重要的高原湖泊,同时也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滇池的水质每况愈下,富营养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蓝藻暴发形成的“水华”成了昆明市民的一个“心病”。最严重的时候,滇池的外海和草海一度恶臭熏天,湖面覆盖着一层腥臭的绿膜,成了人人都避之不及的“臭水湖”。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滇池蓝藻暴发

关于滇池水质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从当地的一句民谣中了解个大概:“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游泳痛快,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风光不再”。而到了90年代,滇池水质进一步恶化,降为劣五类水,成了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为什么会变成“臭水池”?

滇池从“高原明珠”沦落为“臭水池”,这其中既有人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

在七八十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导致滇池近岸不断被改造成标准农田和居民用地,工矿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由此引发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业退水对滇池的生态环境荼毒不浅。

资料显示,在1953年,滇池近岸的森林覆盖率还高达59%,大部分湖岸都被绿色植被覆盖。到了1982年,森林覆盖率仅有16.5%,绿色植被仅分布在湖区的西部。人为活动对滇池沿岸生态造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如今的滇池,周边满是城区

除了人为活动的影响,滇池本身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也有其特殊性。

首先,滇池本身就处于磷矿区,地表降水会导致磷元素大量流失,随着河道进入湖体,进而加剧滇池的富营养化。

另外,按照湖泊的一般演化规律,目前的滇池正处于老化阶段,湖盆变浅,泥沙淤积严重,湖面不断萎缩,蓄水量已经不足古滇池的2%。滇池还是一个半封闭湖泊,水体流动缓慢(为蓝藻的增殖提供了条件),物质循环不畅,净化能力低,这些都是滇池本身的“弊病”。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从地势方面来看,滇池恰恰位于城区的最低洼地带,排水不便。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会源源不断地汇入滇池。尤其是在每年的5~10月,这一时期降雨集中,地表径流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严重的面源污染。每当暴雨来袭,滇池的污水处理厂即便满负荷运转也很难将所有的污水处理掉,只能任其排放到滇池。

滇池的生态保卫战

滇池的生态治理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40年的时间。

在1993年,昆明市政府对滇池湖面上的养鱼网箱进行了全面取缔,解决了内源性污染的问题。同时,当地环保部门还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陆续实施湖底清淤和截污工程。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2005年,滇池渔民在捕鱼

截止到目前,国家至少投入了500亿元来治理滇池的生态环境。在主城区和环湖片区,不仅建成了5700多公里的市政排水管网,还新建成了27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的污水处理量能达到216万吨,极大地缓解了雨污入湖所产生的生态负荷。

在众多的生态修复项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牛栏江引水工程。为了增加滇池内外的水体交换,实现生态补水,该工程平均每年会从牛栏江引入5.6亿m³的新鲜水体进入滇池,有效改善了水质,缓解了久治不愈的“蓝藻病”。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入水口

对于滇池的治理成果,科研人员还曾于2020年底发起过一次专门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63%的昆明居民表示滇池的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在另一方面,还有59%的群众认为,生态治理虽然有效,但是还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应该继续加强治理力度。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一点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滇池周边区域的发展规划,不能盲目追求利益,同时还要兼顾到生态效益。比如捞鱼河公园等湖滨湿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真正落实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滇池的“毒瘤”

在2019~2020年,滇池的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水改善到了四类水,污染程度也由原先的重度污染转变成了轻度污染。更让人惊喜的是,湖滨湿地中的植物增加到了290种,常见的本土鱼类恢复到了23种,前来栖息觅食的鸟类也有140多种,这些都是生态治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滇池的生态渔业

虽然滇池的治理已初见成效,但是“生态保卫战”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2021年5月6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出通报指出,在昆明滇池的国家一级保护区内有房地产企业在6年时间内非法圈地,共建了813栋别墅。事实上,类似的非法开发行为早在5年前(甚至更早)就“初露端倪”,如今却变本加厉,成为了滇池近岸的“毒瘤”,不断吸食着滇池的“生态血液”。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在2013年,《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在滇池周边的国家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二级保护区内只能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文化等项目,禁止一切单位开发成房地产项目。这些环湖开发中的“不当之处”无疑会侵占滇池的生态空间,篡夺生态保护成果。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长腰山变成“水泥山”/图源网络

以长腰山(国家保护区)为例。从卫星图像来看,在2015年1月,滇池长腰山的房屋建设项目就已经破土动工。如今,该项目已建成别墅390栋,中高层楼房共计25栋,这导致长腰山原本的生态服务功能基本丧失,严重影响了滇池生态。截止到2021年1月,长腰山90%以上区域都被开发成了房地产项目,长腰山也因此变成了一座“水泥山”。

不可否认,滇池这颗“高原明珠”确实是一笔的珍贵自然资源,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但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多,滇池的保护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

滇池被污染40多年,一度沦为“集污池”,富人区还敢建别墅?

2016年,滇池“水华”暴发

专家指出,现阶段滇池生态治理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滇池周边的用地,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尽量做到退出绿线(湖滨湿地等自然景观)、蓝线(滇池水域)以及红线(城镇建筑用地)——而这,显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总结

滇池是中国的第六大淡水湖,对维持生态平衡、支撑昆明的旅游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滇池的生态治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的治理工作主要围绕“六大工程”开展,治理成果来之不易。

在“六大工程”中,其中一项是实施环湖地区的生态修复,也就是要退田、退房、退塘、还湖、还湿地、还林。对于滇池周边的生态保护来说,要真正落实到位并不容易,这既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也需要广大民众自觉爱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蓝藻   牛栏   水体   昆明   湖滨   湿地   污水处理   湖泊   水质   生态环境   富人   高原   别墅   多年   成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