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说起宿鸭湖,可能听说过的人并不多,在国内的知名度比千岛湖和查干湖都要稍逊一筹。然而,宿鸭湖的“头衔”却不小,它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湖,盛产鳜鱼、翘嘴鱼、鲢鳙、草鱼等优质水产品,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国民鱼库”。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近年来,宿鸭湖的冬捕活动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项目,开渔当天的产量最多能达到20~30万斤,主要品种是花白鲢和青鱼。这些水库鱼品质优良,没有鱼腥味,在打捞上来后立即就被运上了通往江浙沪以及港澳地区的货车,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名副其实的“鱼库”

宿鸭湖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汝南县,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座综合性水库,宿鸭湖的主要功能是防洪,同时也具有灌溉、发电以及渔业养殖的功能。

在2003年之前,宿鸭湖水库所投放的鱼种普遍偏小,规格只有60~100尾/公斤。由于密度低,饵料相对充足,这些鱼苗在当年年底就能长到2.5公斤左右的上市规格。但由于鱼苗总量太少,因此整体的产量依然不容乐观。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从2003年开始,水库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投放的鱼种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到了年底,鱼苗的重量还达不到1公斤,无法上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苗种密度升高后,对天然饵料的需求量增加,而在不施肥的情况下,这一需求显然难以满足。

此后,渔场的技术人员通过向安徽、湖北等地的水库渔场学习取经,将鱼苗的初始规格进一步提到了0.5~1公斤左右,同时辅以一定量的尿素和氮肥进行肥水。如此一来,宿鸭湖中天然饵料的生物量快速升高,鱼苗在当年就能长到4~4.5公斤左右,真正实现了“当年放苗,当年出鱼”的效果。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从2011年开始,宿鸭湖的渔场每年能向国内市场提供1000万斤的优质水产品,仅仅是港澳市场的销售量就超过300万斤。此外,渔场的生态养鱼模式还带动了周边将近3万人就业,显著增加了社会效益,可谓是一举多得。

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不断加强,宿鸭湖水库也开始效仿千岛湖模式,向“保水渔业”转变,全程不投饵。宿鸭湖出产的有机鲢鳙也因此被贴上了绿色、生态的市场标签,深受消费者欢迎。

宿鸭湖的危机:泥沙淤积是“不治之症”?

时间回到40多年前。在1975年8月,中原地区的一场台风引发了极端强对流天气,受多日强降雨的影响,河南省有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了垮坝溃决的灾难性事件。

垮坝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京广线铁路被冲毁了102公里,客运和货物运输受阻46天,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由于这次灾难级别的集体垮坝事件发生在1975年,因此也被称为“七五事件”。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在这次灾难中,宿鸭湖水库并没有垮坝,但也因此落下了一个“病根”:大量泥沙等杂物冲刷进水库,在库区不断淤积,导致库床逐渐抬高,库容不断下降,抗洪压力也越来越大。

宿鸭湖泥沙不断淤积,除了受该事件的直接影响外,自然原因和工程原因也占很大一部分责任。

宿鸭湖上游河流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水天然含沙量高,泥沙随着入库河水源源不断地输入水库。到了库区,水流减缓,泥沙开始下沉,这一特征和小浪底水库颇为相似。

然而,宿鸭湖水库并没有排沙冲沙的工程设施,北库与泄洪闸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淤积的泥沙无法通过调水调沙等手段顺利排出。

再看看小浪底水库。虽然黄河干流带来的泥沙体量更大,淤积速度更快,但是通过每年的调水调沙工程,大部分泥沙都能够被冲刷到下游,最终转移到黄河入海口。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小浪底水库排沙泄洪

对此,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河南的大多数水库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经济和技术的影响,当时的水库在建造过程中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这也给宿鸭湖水库后来的“淤泥病”埋下了隐患。

到了2011年,实际的库容仅剩下设计库容的1/8左右,汛期拦蓄削峰的能力大大减弱。这直接导致淮河流域的防洪压力陡然升高,以至于对中下游地区上千万人口和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投入30多亿,清淤扩容势在必行

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宿鸭湖水库的泥沙淤积量已经达到了7700多万方,最大淤积深度有3米。库容的持续减少还引发了“链式反应”:水库的自净能力大不如从前,富营养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2015年前后,宿鸭湖的水质已经恶化到了劣V类的标准,这和上游排放的生活污水、沿岸耕种导致的农业污染以及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有很大关系。

另外,宿鸭湖水库还是汝河的补充水源地,水库的水质直接影响着汝河下游河道的生态健康,水质保护压力相当巨大。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2015年,汝河故道水草丛生,富营养化污染严重

改善宿鸭湖的水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强中上游的污染防控和污水治理,另外一个手段则是对水库进行清淤扩容,提高库区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通过近年来的检测数据来看,入湖河流的水质确实正在逐渐改善。比如2016年上游河水总磷的污染指标为3.8,2017年就下降到了3.3。此外,上游河流中石油类以及高锰酸钾指数也在同步降低。

在清淤扩容方面,当地政府从2018年开始也全面开始落地了专项工程,这项工程是河南省的十大重点水利工程之一,原计划三年竣工。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宿鸭湖水库,清淤船正在作业

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清淤扩容将为宿鸭湖增加9102万立方的水体空间,其中,清淤3775万立方,扩容5327万立方,整个项目共投入资金31.58亿元。

如果项目顺利进行,到2021年底,宿鸭湖水库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水生生态更加健康,防洪战线也将更加稳固。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2020年12月,清淤船将淤积的泥沙抽出宿鸭湖

总结

长期以来,宿鸭湖都被认为是一座“带病运行”的平原人工湖。让人倍感欣慰的是,随着清淤扩容项目的持续推进以及禁污力度的不断加强,宿鸭湖的“旧病”正在逐渐康复。

宿鸭湖“患病”40年,清淤扩容耗费30亿,如今变成“国民鱼库”?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12月,河南省汝南县还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了“中国渔都”的称号,这一荣誉称号主要还是得益于宿鸭湖的本底资源。随着水质逐渐好转,宿鸭湖的有机鱼产业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成为新的“招牌”与“门面”。

#三农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汝南县   千岛湖   库容   鱼苗   渔场   河南省   库区   泥沙   水质   渔业   湖水   水库   国民   当年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