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大马哈鱼分布在北纬45度以北的太平洋海域及内陆河流,是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重要捕捞对象。比如在2004年,全球捕捞的大马哈鱼有60~70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捕捞总量的1%,但总产值占比却高达15%,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鱼类。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大马哈鱼

在中国境内,大马哈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主要渔场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下游河区。抚远地区位于两条界江的交汇处,是国内有名的“中国大马哈鱼之乡”,每年都有成群的大马哈鱼从北太平洋溯河而上,洄游到抚远江段产卵繁殖。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洄游的大马哈鱼

然而从60年代开始,受栖息地破坏、水质污染、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整个东北地区的大马哈鱼资源正在急剧衰退,目前只能通过人工的增殖放流为野生种群“续命”。

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正在越变越小

乌苏里江是黑龙江东部的一条支流,同时也是中国、俄罗斯两国之间的一条重要界江。乌苏里江干流呈南北流向,全长900多公里,在上游汇入兴凯湖,下游在黑瞎子岛东侧注入黑龙江。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渔民

乌苏里江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冷水鱼是一大特色,当地常见的冷水鱼有江鳕、黑斑狗鱼、乌苏里白鲑、黑龙江茴鱼、哲罗鱼、大马哈鱼、细鳞鱼等等。为了摸清近年来乌苏里江中大马哈鱼的生存现状,在2018年9月~11月研究人员以抚远抓吉上滩和饶河四排滩为采样地点,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鱼类样本,此次调查采用长400米、高2米、网眼为10公分的三层流刺网捕捞大鱼,用长300米、高2米、网眼为5公分的定置流刺网捕捞小型鱼类。调查期间每天捕捞3~5网,由专人对渔获物进行物种鉴别、数据记录。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网目为10公分的三层流刺网捕到的渔获物

经调查,这次作业共获得2309尾野生鱼,总重342.5公斤,平均每一条鱼的体重仅有148.4克。让专家们担忧的是,这次作业仅捕捞到87尾大马哈鱼,总重162公斤,平均每尾体重仅有1.87公斤

1.87公斤的均重是什么概念呢?从大马哈鱼的个体生长来看,这一规格只能算是“小鱼”——成年的大马哈鱼体重一般为4.4~10公斤,平均体长为60公分,目前已知最大的大马哈鱼体重有19公斤,体长足足有112公分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俄罗斯游钓者捕获的大马哈鱼

乌苏里江渔民能捕到的大马哈鱼,比俄罗斯、日本等国渔船捕到的个体明显“缩水”了不少。尤其是在饶河四排江段捕到的大马哈鱼,体重普遍都很轻,低龄化趋势明显。而从往年的资料来看,1996年时乌苏里江大马哈鱼的平均体重还高达3.4公斤,2018年的大马哈鱼明显比1996年的群体小很多。

危机中的大马哈鱼

诸多证据表明: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2010年以来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多个大马哈鱼产卵场中捕捞到的繁殖群体都在变小。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资料显示,1986年时绥芬河大马哈鱼的平均叉长为70.2公分,平均体重为4.6公斤。绝大多数雌鱼都是3龄和4龄,其中3龄鱼占72%;而在雄鱼中,大多数个体都是2~4龄,3龄鱼占63%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而在2012~2017年间绥芬河的监测调查却显示,雌鱼的平均叉长减少到了64.7公分,均重减少为2.9公斤,雄鱼的平均叉长为55.5公分,平均体重1.8公斤。无论是雄鱼还是雌鱼,3龄鱼所占的比例均在下降,仅有40%左右

研究所的专家们对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重视,有专家指出,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是由于大马哈鱼品种逐渐小型化,第二则是在洄游过程中,体形大的大马哈鱼在黑龙江下游遭到了过度捕捞,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体型较小的鱼类能洄游到乌苏里江、绥芬河等产卵场。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黑龙江流域的大马哈鱼所产生的低龄化、小型化、繁殖力下降等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大马哈鱼的种群结构,即适龄的繁殖群体会越来越少,天然的产卵量也越来越捉襟见肘。虽然以东宁为代表的增殖放流站已坚持放流了30多年,累计放流鱼苗量超过1000万尾,但这依然扭转不了大马哈鱼繁殖群体衰退的局势——这可能意味着,增殖放流并不能解决大马哈鱼所面临的所有危机。

要解决这一困境,还是要从“捕捞”源头入手

放眼全球,大马哈鱼的主要捕捞场位于北太平洋,在这里登记的捕捞总产量曾高达31.3万吨,相当于9100万条大马哈鱼被捕获。在被捕捞的大马哈鱼中,有50%被日本的渔船收入囊中,另外25%则被俄罗斯、美国捕捞。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北太平洋

近年来,俄罗斯远东的鲑鱼渔业愈发强劲,产量可观而且坚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境内的大马哈鱼却越来越少,50年代的捕捞量可达100万尾,80年代下降到50~60万尾,2006年仅有6万尾,整个渔业深陷颓境,有的物种(如驼背大马哈鱼)甚至已经在黑龙江绝迹。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人工繁殖的大马哈鱼初孵仔鱼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大马哈鱼鱼苗

在捕捞端,对中国境内的大马哈鱼造成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渔民的捕捞,尤其是在黑龙江下游(阿穆尔河)这一段内河以及鄂霍次克海的捕捞。大马哈鱼是流动资源,下游捕捞过度,上游就无鱼可捕,如是而已。

俄罗斯坐收渔利,中国何时能赢得“入场券”?

北太平洋的“黄金渔场”是日本、俄罗斯、美国等捕捞国的重点经营场所,由于捕捞量巨大,这些捕捞国每年都会大规模放流鱼苗,以实现可持续的渔业开发。中国虽说也是大马哈鱼的鱼源国,但却并没有享受到在北太平洋的捕捞权益,大马哈鱼更像是被俄罗斯、日本等国圈养起来的“私家水产”。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日、俄等国之所以能享用大部分“蛋糕”,主要的原因在于鱼苗的放流量。在1994~2004年的10年间,日本、俄罗斯、美国等鱼源国平均每年的放流量就将近50亿尾,即便回捕率按照2%计算,每年也可以稳定“收割”近1亿尾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抚远地区捕获的大马哈鱼越来越少

而中国的抚远增殖站点,从1987~2007年的20年里,放流总量仅为860万尾,东宁站点累计放流量则为823万。整体而言,中国每年的鱼苗放流量远远不及其他几个国家,鱼苗产能不占优势。

大马哈鱼:黑龙江放流30多年,最后全进了俄罗斯的“口袋”?

国内各个站点的工作人员为保护大马哈鱼付出了大量心血,但放流的鱼苗抵达北太平洋后却注定与中国渔民无缘,大部分都进了俄罗斯渔民的“口袋”。近年来《黑龙江日报》曾有报道称,绥芬河等站点的增殖放流已经为我国在公海(北太平洋)捕捞鲑鱼赢得了“入场券”,但该消息的可靠性依然存疑。

要想挽回当前的趋势,还是要加大放流力度,而这并非易事。第一,国内能够捕捉到的亲本数量不足;第二,很多站点的专项放流资金不充足,人才紧缺,放流量难以实现量的突破。

对于黑龙江的大马哈鱼,您有什么好的保护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大马哈鱼##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大马哈鱼   乌苏里江   俄罗斯   黑龙江   绥芬河   流刺网   雄鱼   抚远   鱼苗   渔民   日本   下游   中国   口袋   体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