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因为穷,县委干部和老百姓一样住简屋陋室;所谓白,是指棉花和盐业两种白色产业让慈溪的知名度在全省全国无出其右。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过去狭小的浒山东门外街道(桑金伟摄 )


1956年4月,姚北镇容破败不堪,民生凋敝的浒山镇南水门路10号,两幢坐北朝南青砖砌墙、青瓦盖顶的崭新三层大楼高高耸立,用慈溪资深摄影师桑金伟老师的话称作“双子星”。


据当年的县委秘书陈雁同志回忆,该两栋大楼的基建工程由副县长周文祥分管,县政府财粮科副科长王淑章督办,大楼设计者是县水利局工程师金珉绍,建造的工匠在社会上分别雇请,因当时没有建筑公司。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大楼,全由青砖实叠,屋顶盖的小青瓦都是鸣鹤镇瓦窑厂制作的,木材全是慈溪各地收集来的旧木料,其中不少是祠堂庙宇拆下的老木头。


1956年4月,这两栋外观和内观一模一样的大楼竣工,面积2500平方米,实际造价约11万元,比预算节约近1万元。名称从“慈溪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县革命委员会”等一路更改,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慈溪县委县政府是慈溪的政治中心,县委机关办公在西楼,县府机关办公在东楼。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这是当年慈溪落实宁波地委与浙江省委的指示,将国家战略物资棉花和盐业集中种植及方便管理,首先在1954年10月将姚北、慈北、镇北三县北部组建成新的慈溪棉花县,其次在1956年6月素有浙江盐仓之称的县级庵东盐业特区整体划入慈溪县境。老县城从宁波西郊号称千年历史的古县城慈城镇迁移,到1969年止。


浒山城最高建筑有两处,一为县委县政府大楼,二为乘文革东风新建在解放中街239号的县新华书店三层营业大楼。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偌大的慈溪县城没有孩子们游玩的公园,于是我家附近的县委自然成了玩童们的首选目标,但县委是个严肃的地方,容不得我们孩子的大声喧哗。


管县委传达室的师傅是位约四十岁的“半老头”,脸上布满麻点,我们背地里叫他“麻里皮”。他有时笑嘻嘻,有时显得较凶,常坐在高背竹椅上,戴副老花眼镜,镜片因阳光反射一闪一闪的,俯视着所有的进出者,我们常趁他低头整理书报不注意时,偷偷地猫腰沿墙溜进去。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高大的县委大院有几个地方是我们儿时嬉戏的最爱。


第一要数县委南门传达室西首绿化地和县委机关挖的防空洞。前者的植物园林茂盛,葡萄架藤蔓缠绕,还有一口很深很深的水井,在1967年的大旱期间都有水;后者的防空洞在县委西首靠近浒山江十米左右的地方,时间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斗爆发后,县委机关干部积极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开挖的。其长度百米,高度两米,宽度三米,用砖头钢筋水泥板搭建,串联起近十间小房间,每间十平米,可放简易办公桌和简易床,上覆半米厚的泥土,比我们家家户户自挖的防空洞讲究多了,这两处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好地方。


但好景不长,由于南方潮湿多雨水且近繁华河道浒山江,仅几个月工夫,防空洞便成了水晶宫,眼前一片汪洋,蚊蝇成群,蜘蛛结网,虫鼠出没。县人防办立马调来几台水泵连夜抽水排涝,又经过数月,继之又雨又涝又抽水,仍周而复始老方一帖,最后无效被弃之。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慈溪中学大操场(桑金伟摄)


县委周边的空地上种满了由农林局林特股同志采购来的花木,是一排排笔挺的白杨树、水杉树、桂花树和许多叫不出名来的花花草草,组成了一大片绿荫。西北围墙外是俗称三江口的河埠头,这边护城河与浒山江交汇,江面开阔。不远处是南门航船埠头,南来北往汽油船的喇叭声同柴油船马达的轰鸣声交织一片。围墙内是县委食堂、篮球场、小车库及厕所的组合。


县委里唯一一辆草绿色军用吉普车停在这里,车是县委书记黄建英的座驾,全县独此一辆,称“小包车”,稀奇得很。黄书记很节俭,平时常骑一辆26寸的脚踏车下乡,那时我还经常在路上看到她步行上下班。查《慈溪县志》“大事记”记载,1973年1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鼓励参会的慈溪县委书记黄建英搞好棉花生产,并夸奖她为“棉花姑娘”。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军用吉普车在今天看来属于“三无产品”,即无转向灯,无空调,无音响设备,且避震很差,转弯仅靠驾驶员转动装在前挡风玻璃上的红蓝色木制箭头指示。车门可轻易打开,为免大人呵斥,我们一群儿时的玩伴只有隔窗眼痒的份儿。让我们真正快乐的玩具,是偷偷摸摸骑上县委食堂的那辆三轮车,这也是我们的第二项嘻戏项目。三轮车那时在浒山也少有,我们常常深一脚浅一脚东倒西歪地骑着过瘾,在车库边用煤渣铺成的篮球场上不停地转圈而乐此不疲,那时我的车技突飞猛进。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先学会骑三轮车后才学会骑脚踏车的。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20世纪70年代初,县委办公室和刚记四房的县广播站最先拥有电视机,每当夜晚,挖空心思打探着看电视是我们的第三个娱乐项目。那时夜生活很枯燥,附近人头攒动的大会堂和电影院五分钱八分钱的电影票对于当时的少年郎而言还是觉着贵,因此免费看电视自然成了我们的首选。


县委有两个食堂,第一食堂在县委北首,第二食堂在陈家刚记四房里;县委有两个招待所,“县一招”在县委西北角,近一里路,“县二招”在浒山城东北角的县委党校内,横穿浒山城,今上林中学教育集团西校区。


1985年,由于办公拥挤,县委大院北首新建了七层楼的县政府办公楼。为节约电费,配套的电梯仅限接待重要客人时使用,平时县委领导都提倡走楼梯。


关于县委宿舍的那些事儿,我曾咨询过县委干部、今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傅岳祥同志,他说记忆中曾有过三次新建(改建):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在20世纪80年代。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慈溪市人民大会堂


1956年水门路新建成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同时在大楼东首(1954年的慈溪汽车站)的北边空地上建造过两幢两楼,当时称为县委2号宿舍。当初设计为办公室,办公单位有县团委,县妇联,县总工会等,后因青年干部逐年增加,开始变集体寝室,后变家属宿舍。


前幢两楼朝南设走廊,后幢走廊设在中间,房间南北相对,楼上楼下木地板木楼梯。后幢楼每间12平方,里面统一布置成四张床四个人住,无家具,走道狭窄,亦无厕所,开伙到县委食堂。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水门路


后首靠护城河的两排12间平房叫县委3号宿舍,建于1959年。每间24平方,建房材料,椽子横梁,衍条砖头,连铺地的走廊石板都是拆落破庙旧庵道观才有的。据方志专家观海卫莫非先生与沈荣恩先生讲述,东边拆除了三清殿、天后宫、东岳殿、定水寺等,因当时政府倡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大环境。


另外,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桌柜椅及家用橱柜等,除了从大户人家那里没收来外,很可能从沈师桥抱经楼处也有征用。墙壁是单砖墙,邻居说话声声入耳,记得我刚识字那会,便是从地上铺的“某某先生之墓”的字样开始认起的。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我家住在简陋平屋中,每排6户,每户24平方,中间单砖隔成前后间。一家五口三张大小棕绷眠床,两张桌子,一摞箱子被絮柜,家里若来两三位客人,连转身都困难。


我在邻居家看到床架上写着“慈溪县人民委员会借”的字样,有些奇怪。再去看被褥箱、床头柜、抽屉桌、椅子等都无一例外,连一条小方凳上也印着同样的字。后来才知道,这房子和家具都是向公家租的,房子出房租,家具出折旧租费,按月结算,从工资中扣除。那时的干部是彻底的无产阶级,他们一生革命,两袖清风,是无地、无房子、无家具的三无公仆。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当时县委书记住得也很挤。记得黄建英书记于1957年到慈溪工作,直到1978年去宁波任地委副书记前一直住在离县委500米处的陈家刚记四房弄,那片旧房称为县委1号宿舍,黄书记家住一间半地板旧屋,由老人家管理家务,加上三位子女共六口人,住房条件和局级干部一样。


老邻居县委书记苏丁和起先在县农工部工作,全家五人住在1956年建的两楼楼上旧房内。1976年起搬到水门路30号楼四楼顶楼的一间半屋里,共60平方,和我家同房型同楼梯,直到1983年搬到有卫生设施的常委楼,面积为62平方。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汉爵酒店以前叫商业大厦


我记忆最深的是1962年县委宿舍涨大水,那年我才3岁。据《慈溪县民政志》记载:“1962年9月4日至6日,14号强台风过境,连下三天暴雨,多次山洪暴发。毁堤数十处,毁民房1.8万间,淹农田29.5万亩。大部分工厂停工,伤三人,死一人。”时属余姚县横河石堰发大水,浒山镇街巷行舟,平地一片汪洋。慈溪干部群众赶赴余姚陆埠黎洲公社救灾,携衣服棉被食品,撑船从田畈走直路一路摇船到目的地。


年幼的我看到水漫到床沿约40厘米高,浑黄浊水漂浮着水草,夹带木质竹制品及杂物垃圾,小木凳、竹椅子、木盆、竹扫帚、木拖鞋等随水晃荡,如今想起历历在目。好奇的我蹚水到水门路四处张望,马路边沿一排白杨树挺立在水中。


县委宿舍和县委大楼原先围着的高高竹篱笆整片被汹涌的洪水冲倒,北首县人民大会堂护城河不见了踪影,看着洪水渐渐淹没水门桥石桥护栏,放眼四望如一片水乡泽国,儿时的我手舞足蹈,真是不知愁滋味。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供销大厦开业


第二批县委宿舍楼扩建和拆建于20世纪70年代。一是新建“革新楼”“花秆屋”;二是拆除两排平房,原址改建两幢四层宿舍楼,每户新增独立厨房,限于条件,暂缺厕所配套,时为慈溪第一幢住宅楼。


慈溪人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在那文革十年动乱的年代中,“花秆屋”和“革新楼”亦是县委宿舍中的建筑奇葩。时任县委秘书的资深作家陈红捷曾以《别了,“革新楼”》一文作过精彩描述。


“花秆屋”指造平房为节省木料,桁条不用传统木料,代之以棉花秆错位加长铁丝捆扎而成,横梁以毛竹代替。


“革新楼”建造于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时代。“革新楼”革新的是两层楼的楼板,以毛竹条代替钢筋,煤渣代替部分水泥浇成楼板,以此举革新建筑材料。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夏天某日午后,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尘土飞扬,遮住了“花秆屋”。有人大喊道:“河塘边沿花秆屋倒塌了,河塘边沿花秆屋倒塌了!!!”我闻声随人潮跑到距家两百米处的事发地,看到水门桥护城河边三间“花秆屋”中间的那间灰尘弥漫,坍塌的屋顶瓦片将桌椅家具埋住,毛竹房梁断裂处露出了成捆折断的棉花秆,所幸无人员伤亡。闻讯后,县革委后勤科立即将“花秆屋”及“革新楼”迅速清空,并设置了危房标志,然后重新用木料钢筋水泥等建材规规矩矩地重建。


20世纪60年代末,“革新楼”拆除重建两楼,它在文革时曾作过红卫兵小将的司令部,1973年11月也曾作为“三代会”的办公地点,即红卫兵代表、工人代表、贫下中农代表的简称,而后变作县委宿舍的一部分。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老北门


进入20世纪70年代好似进入了人口爆炸的年代,我们左邻右舍家里都有三至四个兄弟姐妹。大家出生于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正处于中学生青春期,尽管有大哥大姐支边、支农、支工、参军等走出家门,还是觉得人满为患,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空间。许多人家为搭一张床铺,不惜封死平房走廊,充分利用房前屋旁的空地搭建小屋,甚至有的家长挤单位集体宿舍搭床铺。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1976年,我家住了近17年的两排平房被拆除,于原址重建了两幢四层楼,共计32户。每户面积从24平米增加到小套50平米,大套60平米,第一次配套安装厨房自来水,限当时条件虽缺厕所,然我们已相当满足。那时我特羡慕家住浒西大队农村小学同学的那三间瓦房,觉得无比的宽敞明亮,好像住在天堂一般。


第三次县委宿舍建设,俗称县委常委楼与老干部宿舍。那时建造房子配套安装厕所卫生设施。常委楼两幢四楼建造于1982年,地址在县委南大门外水门支路,户均62平方;县委老干部宿舍建造于1984年,为照顾老干部求医问药方便,选址在县人民医院南首,环城东路“晓记弄1号、2号、3号”,户均67平房。住户中包括1926年参加革命的一大批离休干部如老党员施若愚同志等,我父亲离休前为处级干部也荣幸迁入新居。

60年前慈溪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一穷二白”

在县委搬到浒山的30多年时间里,算起来我家分过三次县委宿舍,分别在1963年父亲从青藏高原工作十年回慈溪,全家人结束了在北门街桑金伟老师家租房的历史,1976年旧平房拆除原址重建以及1984年的老干部分房。在县委干部住房这件事上,慈溪县委干部们切切实实做到了以身作则,他们那种清正廉洁、正人先正己的领导作风,从县委书记到县委普通干部都是值得我们晚辈怀念的理由。


作者:沈国庆

图片:桑金伟 慈韵 网络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慈溪   平房   水门   防空洞   木料   护城河   县政府   县委   棉花   食堂   大楼   宿舍   年前   年代   干部   特色   世纪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