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2007年秋,存祥公、炳熙叔来电,说村里已经组织班子,要重修《大俞俞氏家谱》,在存龙公所撰初稿的基础上,正修订考证,并邀我参与其事并作序。眼下,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世之潮流,寻祖探源、谋求宗族亲和,亦属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生为大俞俞氏子孙,当不容不允,便欣然受命。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大俞俞氏祖上曾于80余年前修谱。然而,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文化大革命”,将所存谱书统统付之一炬,彻底得至今搜不到一页片纸。现今新修家谱,仅知道大俞始祖徙自嵊州乌坑,以及祖上所定20世排行,还有家父及其存龙公等老辈们所能回忆的六、七代和一些祖上所留传说而已。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适逢国庆期间省亲回家,觅一日天气晴好,便携家父世林、支书根良、村长东生和存祥、炳熙等一行七人,驱车过梨洲、越甘竹岭,一路颠簸,来到嵊州乌坑探祖寻根。及至之后的数月里,工作之余,搜遍网络,从虚拟世界里寻找俞氏资料信息;到新昌、赴绍兴,拜会同祖同根;去江西婺源,参加“中华俞氏宗亲联谊会”第五次会议,广结俞氏宗亲朋友。由此,虽驾车数千里,历数月劳顿,让我颇有所得,心中亦感慰籍。


大俞始祖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大俞始祖徙自嵊州乌坑。据传有嵊东乌坑兄弟二人,翻山越岭来到大溪坑边,以烧碳营生。他们所带饭包总是挂在小溪边一上一下沿溪种植的香榧树、银杏树上,即使到了天寒地冻时节,那饭包也总是暖热如初。是以为生息福地,遂定居于此,至今已历整整20世。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据前辈所传,那兄弟二人之父称“祖远公”,尊为今大俞俞氏始祖,兄弟二人为二世祖,兄谓“广东”,居上墙门,弟谓“广禄”,居下墙门。由此看来,大俞俞氏始祖“祖远公”其实一直定居在嵊州乌坑,从未在“大俞”居住过,甚至从未到过“大俞”,只是兄弟二人尊其父为始祖而已。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另据乌坑前辈所传,上桥祖上曾有兄弟二人迁居“大俞”。盖因有一次修谱时要其出资相助未能如愿,就此在世谱中被略去,至今变得无法在剡东乌坑俞氏家谱中找到确凿依据,实在可惜、可叹!然而,不管经过了多少年、多少代,血缘之血总是热的、浓的。据说大俞存布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到乌坑上桥探祖,同宗好酒好菜好饭相待数日,令存布公满意而返。当我们一行6人来到乌坑上桥,村长等热情相待,并即有老者指着村头小溪边一罕见横置坟茔,告诉我们,那就是大俞俞氏始祖之墓。据考证,此墓安葬的是五峰俞氏28世孙友信公、友宾公兄弟,其棺椁横置有其说法,也在谱中有记载。说的是坟茔之地叫黄蛇,如若棺椁直置,好运会被溪水冲走,棺椁横置则可庇祐子孙后代。可叹大俞始祖之用心啊!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按剡东乌坑《俞氏家谱》记载,兄友宾公有子4人显荣、显富、显福、显昌,其子孙世居乌坑上桥;弟友信公配张氏、续叶氏,共育有8子显通、显华、显贵、显寿、显昂、显盛、显豪、显杰,老大、老二和老七、老八均在谱中有载,子孙世居乌坑上桥,而独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在谱中无传。当初去“大俞”的仅为兄弟二人,那么,究竟是此兄弟四人中的哪两位?既然谱中无传,现今又无人可知晓,奈何、奈何!当然,如若嵊东乌坑老辈所传及《俞氏家谱》所记确凿,无传兄弟四人中定有二人迁“大俞”,另二人则要么早夭、要么另徙他处而无传。果若如此,权当此兄弟四人为“大俞”二世祖又有何妨?!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无奈囿于见识,就此存疑,也只能有赖后辈贤良去进一步求证了。


大俞村名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据前辈所传,大俞俞氏二世祖“广东”、“广禄”兄弟定居“大俞”之前,已有唐姓、高姓、竺姓人在此躬耕生息,故有唐家埠头、唐后门、竺家屋基、高爿和庵基等地名一直延袭至今。而这些原住户后来怎样衰亡?迁移到何处而去?已无查考。可以确定的是,在俞氏兄弟定居“大俞”之前,此地肯定不叫“大俞”。叫什么地名?就我所见资料,竟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几可定论,那就是周围已有仗锡(杖锡)、大兰(大岚)、梨洲的时候,还未有“大俞”之村名。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黄梨洲(1610-1695年)抗清时,曾率“世忠营”结寨于离大俞村东不足10里的杖锡山,到过大俞、大俞已有其名也就可以确定无疑了。《四明九题考并诗》中有以下记载: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一曰“石窗”。在大俞村,自麓至颠十里,削成石室,高五尺,深倍之,广如深而六之;中界三石,分一室而为四。谢康乐《山居赋》注云“方石四面开窗”,不知其总在一面也。其谓之窗者,凡石穴多在平地,故称之为洞,为室,此独悬空上出,有似乎窗也……”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其实,早在黄梨洲到达大俞之前,明朝鄞人(今浙江宁波)沈嘉则(1518-1596年)所作《四明山游记》云:


“辛卯(1591年)问津石窗,历百步阶岭,复逾小岭,鄞邑地尽。过大溪入姚江界,傍溪皆民居,是为大俞。问路一老叟,欣然有追陪意。当属笋忙,因之不强……壬辰(1592),复至大俞,挽一叟导行……”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这又是一个确凿的文献记录!沈嘉则自1591年春游四窗岩迄今,已近420年。也就是说,至少在420年前,“大俞”已经叫大俞了。但另据传,大俞村名由俞大德所定。而俞大德为“安”字辈,系大俞俞氏14世孙、“五峰俞氏”41世孙,其生活年代距今也仅有150年光景。因而,此说实为讹传。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当年,二世祖兄弟二人烧碳挂饭包的香榧树、银杏树,树龄已有750余年。“五峰俞氏”自庄公(684-736年)以下已历47世,平均以每世27-28年计,大俞祖远公、“五峰俞氏”28世孙友信公从嵊东乌坑迁大俞始,已历20世,当有550年上下,也就是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的公元1460年前后。750余年的银杏、香榧树,从其周边环境及整齐排列在小溪边的情形看,不大可能是自然繁殖生长,应当是人工种植的。我们已无法想象在大俞二世祖到达之前的“大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大俞二世祖到达之后将饭包挂在已有200年树龄的银杏、香榧树上又是一个什么样?750年的古银杏、古香榧,见证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说明了在大俞二世祖到达之前,确有唐姓、高姓、竺姓人在此。至于在俞氏二世祖广东公、广禄公兄弟定居“大俞”之后,在以后的100来年时间里,俞氏后人是如何迅速地繁衍、反客为主的,并唐姓、高姓、竺姓人是如何迅速地销声匿迹的,也只有古银杏、古香榧能默默地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了!


大俞名胜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大俞村地处四明山腹地,一条大溪坑南自大横山水库、北至韩采岩(半岭)下榧树潭水库,绵延五六公里,横贯全境,随后蜿蜒经周公宅水库、蛟口水库而至它山堰,汇入奉化江、甬江,滚滚而去东海。大俞溪在地标上为余姚市和鄞州区之分界线。大俞溪以西山脉为西四明正脉,以东山脉为东四明正脉(徐兆昺《四明谈助》)。大俞溪东西两岸真可谓钟灵毓秀,风景名胜集萃,实为四明山风景名胜之精华,是著名浙东“唐诗之路”中的重要一环。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开发建设,养在深闺人未识。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大俞风景名胜区以大俞古村落景点为中心,南有四窗岩、大横山水库景点,东有杖锡山景点,西有大俞山景点,北有韩采岩景点。整个大俞风景名胜区翠竹掩径、层峦叠翠、奇岩危耸、清泉深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糅合,是最适合现代城市人体验村居生活、进行野外探险的好去处。


大俞古村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大俞溪为余姚和鄞州之分界线。唐朝以后,余姚属越州(今绍兴),鄞县属明州(今宁波)。大俞村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是地处四明山腹地的最早古村落之一。传说东汉昭帝永平五年(61年),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今四明山)采药迷路,于大俞山之四窗岩遇仙,其故事在《太平广记》和鲁迅《小说钩沉录》所辑宋刘义庆《幽明录》中有记载。唐宋时期,更有道人隐士频频光顾,留下诸多仙话故事和传世诗篇。大约在宋元时期,有唐姓、高姓、竺姓人在此繁衍生息。明朝天顺(1457-1464)前后,俞氏兄弟居此烧碳营生,从此世代相传,造就了一个至今500余年的大俞古村。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清徐兆昺著《四明谈助》有如下记载:“大俞村之山,今土人称为‘镬盖山’沈嘉则游记云:离仗锡寺,由三峡西出,南折过一山,若井陉然。至大俞溪,溪东西皆居人。西姓俞,东即寺庄。溪阔数寻,步石作渡……”古人寻访四窗岩,必然要经过大俞村,而且没有大俞人做导游的话,很难找到四窗岩。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横贯大俞古村的大俞溪,下有步石作渡、上有永春桥联结越地明邑。村南,有唐后门、竺家屋基遗址,有坑角头;村中,有庵基、古盐市遗址,两岸民居沿岸而筑,弄堂交错,古银杏、古香榧亭亭傲立,桂花王馨香缥缈;村口,威灵庙香烟缭绕,溪对岸百丈绝壁红岩头似大红灯笼照耀古村,还有石人、石狗、狮子山屹立村口……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大俞村是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著名的红色堡垒村。自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党组织就在大俞村开展活动,并随后在村中成立了地下党组织。浙东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朱之光、陈布衣、薛驹等曾多次到过大俞,住过大俞山上的“公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第二次反顽自卫战,就是从1943年11月19日的蜻蜓岗、大俞之战打响的。是役,三支队大队长蓝碧轩血洒大俞。1948年11月8日,五支队在大俞宿营,拂晓,巡逻小组与“浙保”一团接火后,五支队诱敌至北溪,干净利落地打垮敌先头部队,五支队无一伤亡,取得“大俞大捷”。同年12月下旬,“浙保”便衣队冒充三五支队到大俞,被村民识破,当即向杖锡五支队报告,七中队俞世鉴队长带小分队至大俞前山,用机枪一阵猛扫,敌狼狈逃窜。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大俞村先后有10余人参加革命队伍,无数的村民为三五支队送粮食、传情报,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俞存夫、俞存葵血洒山东解放战争战场,沈荷花在解放前夕倒在敌人的屠刀下,三烈士为人民解放事业壮烈献身。


四窗岩、大横山水电站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四窗岩又名“四明之窗”。又因四明之窗将四明山从天台山分离出来,成为与会稽山、天台山并列的浙东三大名山。唐置州治,因山氏州,故曰“明州”。四窗岩最为有名的是见于《太平广记》的发生于汉明帝永平5年(公元61年)的“刘、阮遇仙”故事。唐代诗人曹唐有诗并序说:“四明天台初为一山,故同谓之天台,刘阮遇仙之际,在今石窗。其后分为四明,人但知刘阮入天台,不知实为四明也”。四窗岩是“唐诗之路”中诗人隐士们吟颂最多的地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篇章。黄梨洲创《四明山志》,“与山君、木客争道于二百八十峰之间”,考“遗尘九题”(即“四明九题”)并诗,将“石窗”置于九题之首。

俞氏轶事|大俞俞氏始祖徙自嵊州乌坑

视岩高可十余丈,横约三十丈,厂(chang)高五尺。入内,腰不得伸。本一厂而石隔为三。右一穴有重窗,故谓之“四窗”。以‘窗’名者,因悬空半出故耳。石皆紫赤色。句章所题“悬鼓”、“垂磬”、“片云”、“藏书处”等字,长文以墨笔书之,年久湮没,无复存者。中穴石上有小石牌,高不过二尺。中书“四明洞中得道,威灵显应,天仙诸圣”,左书“无为居士李觉广”,右书“行伴姚觉明同立”。此必卖符咒江湖老所为也。绿林啸聚时,人皆挈家人内避兵,今或养蜂其中。丹山赤水洞天,将为村民之别墅乎?岩径临厕,探官无阶,窥之眩目。幸丛柯掩映,使人不怖。(沈嘉则《四明山游记》)


蒋介石曾先后两次到过四窗岩。1913年,蒋介石反袁失败,遭沪军都督杨善德通缉,蒋从上海逃到奉化葛竹其外婆家,躲在堂舅王贤甲家里。后风声日紧,王出主意,说:“四明山四窗岩乃人迹罕至之处,何不到那里避一避”,于是王贤甲陪他到四窗岩隐匿了好久。蒋睡在石屋中大石上。据说他还做了一个梦,梦见“飞龙腾骏”。蒋后来果然发迹,从此他视四窗岩为福地。1949年,蒋介石在奉化祭祖,也是他在大陆上最后的日子,他备了香烛,携蒋经国、俞济时等重上四窗岩祭祀神灵。蒋介石独自进入四窗岩洞内,在那里圆梦,后来便去了台湾。现见到蒋经国先生陪父到四窗岩当天(1949年4月13日)的日记说:


“……晨间天气晴朗。父亲八时许由妙高台出游。经徐凫岩、蜘蛛岭岭岩,直至北溪,约二小时;由北溪经大俞而至石窗,亦约二小时。沿途景物美丽,山峦险峻,西对华盖山仅隔一溪水而已。父于民国十年冬曾游‘石窗’,但为一北溪卢姓导游者所误,非今日所游之石窗也。先在石窗之左窗闲坐,移时,去右窗。因左窗与其余三窗不通,故由中大窗入,经隘口,伏身而进,至右窗,实一普通隘狭之石洞也。盘桓约四十五分钟而返。岭上有大岩,高约十余丈,其上有水滴至洞前。窗洞皆面向西北华盖山,岭上草木葱茏,不觉其为岩石。下午二时半回大俞,在其对岸岙背大路旁之竹林席地午餐。餐毕,经百步阶至仗锡之西,即所谓六龙泉、三峡与漏溪洞之前,略憩摄影。路旁有大岩石矗立,恐即‘再来石’也。侍从人员欲在石上镌字,以作游观纪念,因时间不早,未果。复进至仗锡,寺如旧日,惟破损不堪;僧众亦仅存一半。询其‘过云石在何处’,则茫然结舌,不知所答。问之附近李姓者,亦不知有‘过云石’,只知有“再来石”云。四时半由仗锡归,途经屏风岩,镌‘四明山心’四大字,颇为壮观。更经踌蹰岭,回妙高台,天已黑矣。”


由此可知,其实这是蒋先生第三次光临四窗岩,只不过第二次(1921年冬)未曾找到而已。


与四窗岩隔大俞溪东西相望的是大横山。大横山水电站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大横山水电站段大俞溪,分南洞、淡竹滩和北洞,两岸危石壁立,时东时西,逶迤北去。南洞一道水坝,拦起万顷碧波。中段淡竹滩,纳四窗岩溪水入流;从淡竹滩逆四窗岩溪水而上,其山其水绝不会比宁海的浙东大峡谷和临安的浙西大峡谷逊色半分。北洞则在峡谷深涧,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发电厂,为四明山、为浙东送来光明。


杖锡山


出大俞村口威灵庙、永春桥、红岩头,与伫立村口的石人相对,有一条溪流经百步阶村汇入大俞溪。此溪源于杖锡山,故名杖锡溪,古籍上记载叫“洗药溪”。虽然大俞、杖锡分属余姚和鄞州,但在地标上,杖锡山属大俞风景名胜区的东山,入杖锡山景点,最理想的路线应当是由大俞经百步阶岭,沿洗药溪东攀杖锡山。


由大俞溪逆洗药溪东上数百米,就是百步阶村。在百步阶村头、洗药溪傍,赫然见一横卧巨石,面平如镜,上镌“过云”大字。自谢遗尘创“四明九题”以后,历代隐士墨客多方求证“九题”之二的“过云”踪迹而不得其所,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四明山上似“过云”处实在不止一二地,雪窦山似之、大岚羊额岭似之,就是大俞山顶华盖山(镬盖山)亦似之,于是也变得就莫衷一是了;二是古人寻“过云”只到杖锡山,或许未能沿洗药溪下到百步阶村头。据当地人说,每当浓雾弥漫,人们站在“过云”石傍,确有上半身在云上、下半身在云下的奇观。


从“过云”登百步阶岭东上,满坡竹林、满溪奇岩,六龙泉、三峡、再来石、佛手岩、中峰岩历历在目,唐宋摩崖石刻一一呈现。登上杖锡山,天地豁然开朗,便是千年古刹杖锡寺旧址。山顶一里许,有一巨大方石直立路边,一面镌“四明山心”汉隶大字,一面有“庆丰”字样(现不可辨),那就是屏风岩。杖锡寺于唐龙纪元年(889年)由石霜下、长政二僧肇基,兴隆于宋明期间,到清朝后期衰落。历代行者访四明山,往往先居杖锡寺,故以杖锡为“四明山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杖锡山顶屏风岩和大俞村口红岩头为轴,杖锡山似一本展开的巨大书册,左(南)为大横山,右(北)为小横山。从大俞村口远眺小横山,其山顶似鸡冠栩栩如生,傲然西向韩采岭,故称鸡冠岩。鸡冠岩还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一直留传至今。


大俞山


在大俞古村落上墙门与庵基之间,有一条小溪汩汩流入大俞溪,当地人称之为小溪坑。沿小溪坑西上大俞山约二三里,一路翠竹掩映,石潭飞瀑,溪两边岩石相向,故称“对岩水坑”。竹林尽处,便到“对岩水坑角里”,只见“对岩”之间,微露一线天际,一股清泉飞泻而至,溅得潭底深不可测,整个“角里”云雾迷漫,僻静幽暗。


翻越“对岩水坑角里”百丈悬崖,便到杨梅树湾。这里曾经搭有“公馆”(还有由此南去二三里的“割田螺”),是当年三五支队游击健儿活动的理想天地。他们白天住“公馆”,学文化、习军事,夜晚深入村庄,发动群众,打击敌人,在四明山上播撒革命火种。


再沿小溪一路西上,是大俞山巅高山、白玉坪头。站在高山、白玉坪头,徐眺大岚、杖锡、梨洲诸山,一片白光,茫茫无际,不知是云是海。山拥着山,分支蜿蜒,势若游龙,群峦攒聚,状如芙蓉。老松满山,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俯或仰,或如虬龙,或如偃盖,皆苍古森秀,怪怪奇奇,观之竟欲忘返。


韩采岩


韩采岩位于大俞山北端,离大俞古村五里地,与鸡冠岩隔溪守望。相传千百年前,在建杖锡寺、雪窦寺的同时,曾有高僧在韩采岭半岭建有一寺一庵,但终因半岭之地为一“破鸡槽”而香火湮灭,至今只留下十八罗汉小石雕存世。


韩采岩,当地人称为“汗出岩”,故有元朝戴表元的“问著踪由多懒说,相逢莫有姓韩人”的诗句。事实上,是古人以当地土音“汗出”谐“韩采”、“韩草”而命名。“汗出岩”的缘由有二:一是此岭为大俞去大岚山的必经之地,自溪至岭顶二三华里,人越此岭必大汗淋漓,故谓“汗出岭”;二是半岭之上有绝壁悬崖,每每天气转阴,便有水渍外渗,如人之“汗出”,故谓“汗出岩”。自大岚下“汗出岭”,忽见一条大溪磅礴而至,两岸左有金鸡管门,右有狮子当道,地灵处必有人杰,于是有凡到此地者,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


在韩采亭旧址之上,有一巨大石壁高耸入云。石壁顶部,有一方石长宽各丈余,平整光滑,叫棋盘岩。传说曾有两仙人在此弈棋,正杀得天翻地覆之时,忽记得回天庭时间已到,便匆匆而去,忘带一包裹金银财宝在棋盘岩傍,那就是包裹岩。


包裹岩在棋盘岩以南约一华里处。其岩有洞,洞高可立人,深数丈,大可聚二三十人于内。据说,后来两仙人遣十八小罗汉看管这里的金银财宝至今,谁要是寻到小罗汉第十八人,他便能得到这些金银财宝……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嵊州   始祖   浙东   红岩   横山   奉化   香榧   鸡冠   祖上   村口   景点   轶事   支队   银杏   风景名胜   兄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