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仙桥在何处?临安学术界观点一致

梅仙桥在何处?长期以来,临安学术界一般均认为在九仙山上,今尚存。笔者经翻检史料、实地踏勘以及民间访问,认为应在九仙山下,即在玲珑村蟠龙桥至蔡家潭之间的锦溪上,应在今玲珑山路跨锦溪而建的卧龙桥附近。

梅仙桥在何处?临安学术界观点一致

梅仙桥坐落方位示意图

梅福隐于九仙山,有古籍为证,学界观点一致。据清宣统二年(1910年)续修的《临安县志·人物》载:“梅福,字子春,西汉末人,见王莽有篡志,挂冠而去,隐于九仙山,下建梅仙桥,以济往来。后封寿春真君。”相传梅福在山上采集野生茶饮用,并拓荒植茶。其后裔迁居东天目山梅家头,梅家头梅氏后裔中的一支迁居杭州梅家坞,十八蓬茶树所制之茶叶,即为后来的西湖龙井茶。1990年版《杭州市地名志》载:“梅家坞,相传临安天目山有梅姓来此山坞定居,后繁衍成村落,故名。”

至于九仙山,学界观点也一致。该山属玲珑街道玲珑村范围,海拔392米,占地约120公顷。清乾隆《临安县志·山川》:“九仙山,治西南十二里,玲珑山之西,上建禅寺,山半有棋盘石、巨人迹、葛翁丹灶,巅有望江石。”又《古迹》:“望江石,在九仙山瓦窑坪,上有石可望富春、桐江。据传山为葛洪、许迈栖隐之地。按,苏轼诗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山势呈东南-西北走向,山体由砂岩构成,表土为黄壤,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学界观点分歧处在于:到底梅仙桥建在山上还是山下。有人认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临安县志·人物》原文载梅福“隐于九仙山,下建梅仙桥,以济往来”,应句读(加标点)为“隐于九仙山下,建梅仙桥,以济往来”。这明显不合情理,因为隐者应是隐于山林,远离人间喧嚣。有人甚至认为句中的“下”应改为“中”,变成“隐于九仙山中,建梅仙桥,以济往来”,这更是属于凭空擅改古籍,很不严肃慎重。上述二说讹讹相传,混淆视听,造成学界诸多混乱,连1995版《玲珑山志》第七卷《名胜》记梅仙桥也随之同样发生错误,载为九仙山“一般从高坎坞口入,经观山坞,至梅仙桥,渐入佳境,山路崎岖而景色绝佳”;“梅仙桥跨涧而筑,巨石叠砌,环形单孔,坚固异常,苍苔斑驳,藤萝蔓延,古意盎然,传为西汉梅福建此以济往来。”误以为梅仙桥建在九仙山上。

梅仙桥在何处?临安学术界观点一致

清乾隆《杭州府志图》关于梅仙桥复印件

笔者经仔细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实地考察水源流向,以及深入民间访问后,发现梅仙桥并不在九仙山上,而是在九仙山下的锦溪上。清宣统《临安县志·人物》关于梅福的记载应句读(加标点)为梅福“隐于九仙山,下建梅仙桥,以济往来”。现九仙山上尚存的梅仙桥并非梅福所建,纯系后人假托。梅仙桥的位置应在九仙山下玲珑村蟠龙桥至蔡家潭之间的锦溪上,即在今玲珑山路跨锦溪而建的卧龙桥附近。理由如下:

一、据清乾隆《临安县志·桥梁》载:“梅仙桥,嘉靖旧志在县西南八里庆仙乡(今属东山村),汉梅福修真九仙山建此,因名。出引岭、板坞、玲珑山、上溪诸水。”又据清宣统《临安县志·人物志》载:“梅福,字子春,西汉末人,见王莽有篡志,挂冠而去,隐于九仙山,下建梅仙桥,以济往来。后封寿春真君。”志载西汉末,即公元初至25年,梅福修真于九仙山,在县西南八里庆仙乡建梅仙桥,桥址言之凿凿,说明绝不是在在九仙山上。桥建成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其间沧桑巨变,桥踪全无,这才合乎历史演变进程。好在明嘉靖(1522~1566年)《临安县志》有桥址的明确记载,这是我们从现存志书中看到的关于梅仙桥的最早历史记载,距今至少已近500年了。

二、明确了梅仙桥建在“县西南八里庆仙乡”,那么桥具体坐落方位又在庆仙乡的哪里呢?清乾隆《临安县志·桥梁》载梅仙桥“出引岭、板坞、玲珑山、上溪诸水”,意即桥建在上述四条水流汇合于锦溪处。从溪水的流向,决定梅仙桥所在的大致位置。经查阅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杭州府志图》证明,引岭即今宏渡村的上引坞,板坞即祥里村的板坞自然村,玲珑山(含九仙山)水南流入锦溪,上溪即指今玲珑街道锦绣村姚家自然村的溪流。“出引岭、板坞、玲珑山、上溪诸水”,这四条水流均在今玲珑村蟠龙桥至蔡家潭之间汇入锦溪。清宣统《临安县志》载有高坎、蔡家潭地名。蔡家潭又名蔡家头,俗称石炮潭,卧于溪中的一块巨石至今尚存。因为有以上四条水流汇入,锦溪水量骤增,溪面加阔,阻断南北往来,梅福目睹此状,体察民瘼,这才决定建桥于此“以济往来”,让上游流水均通过梅仙桥而涌向下游,而此地正属于明代“县西南八里庆仙乡”。因此,笔者认为梅仙桥应是建在上述几条水流汇总后玲珑村蟠龙桥至蔡家潭之间的锦溪上。梅福“隐于九仙山,下建梅仙桥,以济往来”,何其确凿明白、精当扼要!

三、从清代两志所载古桥间的距离看,可以清楚地得知梅仙桥的坐落方位。清乾隆《临安县志·桥梁》载有“蟠龙桥(今属玲珑村)在县西南六里,万历旧志名蟠龙,水自玲珑山来”;“梅仙桥,在县西南八里庆仙乡”。古志记载梅仙桥应当在蟠龙桥往西南二里处,地属明代的庆仙乡,即今玲珑村蟠龙桥至蔡家潭之间的锦溪上。

梅仙桥在何处?临安学术界观点一致

清乾隆、光绪《临安县志》关于梅仙桥复印件

四、经实地踏勘证实梅仙桥“出引岭、板坞、玲珑山、上溪诸水”,意即桥建在上述四条水流汇合于锦溪处。引岭水和板坞水都在庆仙自然村西侧流入锦溪,玲珑山及九仙山之水在蔡家潭注入锦溪。而在观察上溪水之时发现,该水的流向与志书所述位置相差甚远。为此笔者经走访年逾8旬的东山村王士行等多位老人得知,姚家村水历史上一直是从下泉自然村流经潭村和金畈,在蔡家潭汇入锦溪的,现在已不经潭村和金畈,而是直接经石山头自然村注入锦溪。这是因为1977年搞园田化时,将溪流改道,从下泉自然村开始一路向北,截弯取直,直至锦溪,因而才形成目前的流向。玲珑街道东山村村长任庆祥也证实,原来姚家村水是从东山小学(今临安市特殊学校)旁流过,经潭村、金畈,在蔡家潭附近汇入锦溪。溪流改道后,姚家村水就往石山头方向流出。还原姚家村水流向的本来面目,就可清晰地勾勒出梅仙桥所处的方位,即在玲珑村蟠龙桥至蔡家潭之间的锦溪上。

综上所述,梅仙桥本不在九仙山上,而应在引岭、板坞、玲珑山、上溪诸水汇合的锦溪之上,而今玲珑山路跨锦溪而建的卧龙桥,应是梅仙桥的遗址所在,由此证实了清宣统二年《临安县志·人物》所载“梅福,隐于九仙山,下建梅仙桥,以济往来”记述的准确性。从志书的记载以及笔者实地踏勘,完全可以想象当年,梅福在九仙山上拓荒植茶,茶香氤氲,并进而成就了西湖龙井茶的盖世盛名;梅福身居林泉,心忧黎庶,在九仙山下主持建造梅仙桥,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此桥应算是工程浩大,诸事冗繁,桥成之后,确实解决了锦溪两岸南北往来之困,给周边百姓带来了福音,万民称颂,影响深远,泽被后世,青史永垂。(作者:顾彭荣 操声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临安   天目山   王莽   卧龙   东山   志书   仙乡   自然村   县志   西汉   学术界   学界   玲珑   水流   笔者   观点   蟠龙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