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余姚县令(十七)——李庚,赵崇倏,田延昌,陈维嘉,赵从简

历代余姚县令(十七)——李庚,赵崇倏,田延昌,陈维嘉,赵从简


李庚(宝佑二年任),宋临江人,流寓天台,字子长。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御史台主簿、监察御史,以附汤鹏举罢。除兵部郎中,继奉祠提举江东常平,知南剑、抚二州,调知袁州,未赴而卒。有《詅痴符集》。

七言绝句:与君共饱桑门饭,愧我曾非莲社人。若问生公讲堂事,青山门外自横陈。


赵崇倏(景定三年任),宋末有赵崇鉘,字元治(一作元冶),南丰(今属江西)人。以兄(崇嶓)荫补官。曾知都昌县,南康军司户,通判南安。宋亡隠居以终。传世有《鸥渚微吟》一卷。

疑赵崇倏为赵崇鉘的族人。


田延昌(咸淳四年任),【南宋】在《麻阳田氏族谱》中记载如下:“字号未详。原陕西西安(京兆)府蓝田县籍,宋咸淳间进士,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令。流寓入籍。流寓是指流落他乡居住的人,族谱也确切记载延昌公解组后居余姚乌鸦田。

田延昌,南宋咸淳年由进士知余姚县。生万全、万亩。万全生三辅,三辅生五子:长子田德明、次子田德兴、三子田德璋、四子田德寅、五子田德瑛。该族元末迁至湖南省麻阳县,今日的麻阳县田氏家族多属该支之后。

田德明,余姚文举。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湖广麻阳县主薄。适逢侗苗为乱,邑无城郭,率弟德兴等招集兵民据锦江南岸庙山创寨,百战御敌,邑人赖以安全,勋闻于朝,勒授县令。

田德兴,余姚武举,力举千斤,志存忠义,果毅谋略。初任宝庆路指挥、义兵万户,平定黔麻苗乱后镇守顺元、八番、施溪等地。历八番、顺元等处宣尉副使职。


陈维嘉(咸淳七年任),福建长乐人。与维善、维道兄弟继美,里人称羡,有司为立翰林坊,所居巷为"儒英巷",所聚堂为"三桂堂",理宗御赐"三桂堂"匾。儒英第有联云:“金枝玉叶世裔,青灯黄卷名家”。其父森字简斋,墓在较场金珠壑狮公寺后。碑久无存。道光间,里人掘土得石碣。上书:"陈洽、陈刚翁、陈谊葬父简斋公妣林安人于此山。千百年后,见此石者烦为修筑"。咸丰八年,裔孙鸿灏重修。

经过邑人何林与严子陵四十世孙严天德的规划设计,当时的余姚县令陈维嘉派人在高风阁左面平整出山地百余丈,政府拨款购置建材、召集工匠,于当年十一月六日正式开工。第二年七月,一座规模宏敞、气势开阔的高节书院终于建成,“前为夫子祠,乡贤之著以次附享夫子燕居堂。堂旁各建堂三间,左为思贤,右为义悦堂。堂之前,东西各建二斋,左为刚、木,右为毅、讷,每斋舍房二十五间,可容生徒二百余员。缭以垣,梯以级,虽不事文饰,而翼然可藏修”。同时重修高风阁、遂高亭和丝风亭,形成讲学有斋堂,祭祀有祠殿,游息有亭阁的规制。刘黻为了保障书院的正常运作,覆定海县入官田一百八十亩,岁征赋得五十石,籍庆元府庄米得三百石,以充作奉祀养士之需。同时向上级请示,聘请“得程朱正传”的学者严天德任山长,主持书院的春秋祭祀和日常教学事务。后由徐兴隋继任。


赵从简(咸淳八年任)。

倪道一,宋国子监生,居余姚泗门。咸淳年间(1265—1274年),夏旱,汝仇湖之东四闸刻日齐放。县令赵从简亲诣闸所,各乡承荫之户来会者数百人。倪道一与同里丁云以牲酒犒之。明万历初,开原乡王日升条陈水利,追叙其事。


施炎(祥兴元年任)。


邵济翁(任年不详)。清乾隆《余姚县志》有“邵济翁”者,为宋末至元代的余姚宰,其为官年代及官职已不可考。志载“林景曦《霁山集》虚心堂记云,虚心堂者,前余姚宰邵君济翁所居也”。《兰风邵氏宗谱》载:济川公,元朝末年人,文献记载自宰姚州,去官隐于姚治,子讳彦明,徙居兰风乡。成为兰风邵氏的奠基者,是时大约在公元1350年左右。

林景熙,又作林景曦(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浙江平阳人,官至礼部架阁、从政郎,南宋著名诗人。宋德佑二年(元至十三年1276年)三月,元军氶相伯颜率大军进入临安,命太皇降诏江南诸郡归附,改临安为杭州,南宋宣告灭亡。林景熙不愿为元统治者服务,弃官回到家乡,隐居于平阳县城。不久贵公子出身的会稽人王英孙邀请林景熙等四方名人到越中,一班遗民饮酒赋诗,寄居山林,发泄心中的苦闷。林景熙浪迹江湖,会友、饮酒、写诗,在痛苦彷徨中度过二十余年。晚年林景熙回到平阳,以教书为业,过着清贫的生活。这时他也参与地方的文化工作,先后写了《平阳县治记》,又为《平阳州志》作序,由此开始了与地方官员的联系。这时距南宋灭亡已经二十多年,心中的伤痛渐渐抚平。表明他从南宋遗民到蒙元顺民的身份转换。

《虚心堂记》是一篇不足500字的散文,文章开头点明,“虚心堂者,前余姚宰邵君济翁所居也。”但是接下去作者没有对屋主人作进一步的描写,而是围绕虚心堂的堂名发表大段议论,表彰那些坚持节操,甘于贫苦的志士仁人,斥责祸国殃民的权贵大臣和那些曲膝投降敌国的叛将贰臣。文中“堂岂尺椽半席而已”等文字,揭示虚心堂简陋逼窄;“回首六十余年,行藏舒敛……”的叹息,说明写作此文的时间。体会文意,“前余姚宰”的“前”这里作“前朝”解释。乾隆《余姚县志》的编修人员把邵济翁任余姚知县的时间敲定在宋代是正确的。根据林景熙的生平史迹和他在《虚心堂记》文章中对邵济翁褒杨的态度上看,可以肯定他和邵济翁是同时代的人,他们有共同的品行操守,属于南宋遗民一类人物。

了解林景熙的生平史迹,读了他的《虚心堂记》后,可以断定邵济翁就是济川公。从彦明公徙居兰风乡安家落户的情况看,济公川应出自耕读世家,父子具有一定的农业,农村生活经验,通过科举才登上余姚知县的位置。去官隐于姚治的真相。去官即解除职务,官员被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封建社会官员实行异地任职,带家眷上任。解除职务后,失去经济来源,大多数官员选择回乡的道路。济川公辞官后隐于姚治,肯定有复杂的原因。我以为最有可能与宋亡元兴的社会政治剧变有关。这段历史,《县志》中没有片言只语记录,而邵济翁即济川公遭遇中,可见到这段历史的影子。查《县志.职官表》,南宋末年,1273—1276年三年,余姚知县的名字空缺,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已有蒙古人冯帖古歹任余姚知县。济川公可能在这个时段中任余姚知县,上任不久,碰上元军横扫江南,为保余姚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遵太皇的诏令,向元军投降。《宋季三朝政要笺证》-书记载,蒙古军占领江南时基本上兵不刃血,相当多的地方官员为保一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主动放弃抵抗。专家学者认为,对地方官员的这种投降行为,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官员的贪生怕死和变节,事实是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和南宋政权的腐败无能。虽然许多官员放弃了抵抗,但他们之中也有部分人没有留在蒙元政权中继续做官,而是辞职后隐于民间,终老荒野。济川公就是其中一名辞职不干了的官员,但由于受宋儒忠孝节义理学的熏陶,他放心不下余姚百姓的安危,毅然留在县城与余姚人民患难与共。这是济川公去官隐于姚治的真相,也是得到林景熙褒扬的原因。


刘纬(任年不详),元初诗人刘纬的《无题》:鞍马平生百战身,可怜于此卧荒榛。俘来于禁元轻敌,衅起孙吴为绝亲。他是将荆州之失归咎于关羽的“轻敌”与“绝亲”。由此可见刘纬任余姚令的时间在南宋末。


陈慤(任年不详),有梅花诗:历尽冰霜似老夫(元陈悫) 雪寒和月映窗纱(元 陈悫)。如果是同一个人,那么陈慤应该任于宋末。


附:

送余姚尉顾洵美老辈(宋·宋祁):蓬葆已萧萧,从官越绝遥。山图禹穴近,涛气伍神骄。卧帐藏新论,舟行问故樵。寄声时谢我,江上足兰苕。

宋祁(998~1062年)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子京。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初(1023年)与兄宋庠同举进士。起家为复州军事推官。累迁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知制诰。又改龙图学士、史馆修撰。修《新唐书》,为列传150卷。累迁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旋出知毫州。自是十余年间,出入内外,常以史稿自随。唐书成,迁左丞,进工部尚书。逾月,拜翰林学士承旨。复为群牧师。卒,谥景文。

顾洵美,进士,开封府人。天圣五年(1027年),以久历场屋,且曾列开封府首荐,特赐同学究出身。《宋会要.选举》九之八《赐出身》。

据谱载,宋代沈洪任余姚州判,遂居余姚。其后沈道五复迁浒山。沈文荧序云:“宋时,宣教郎道五公始迁余姚之浒山,环浒而居者数十家。明初避建城,徙居城南。嘉靖间经倭乱,族人荒窜各处。”梅川沈氏,今居浒山南门沈府巷、北门外西界牌及坎墩等处。


(作者:蔚蓝色的记忆)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余姚   县令   至元   平阳   临安   夫子   遗民   县志   知县   江南   进士   南宋   宋代   虚心   历代   官员   旅游   陈维   田延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