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为期一个月的“姜立纲奖”温州书法大展上周在瑞安书画院隆重开幕。首届“姜立纲奖”温州市书法大赛由温州市文联、瑞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共评出“姜立纲奖”5件、优秀作品提名奖15件、入展作品奖45件。温州市文联副主席谢子康说,设立“姜立纲奖”是向“一代书宗”姜立纲致敬,同时勉励青年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精益求精。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瑞安市青年书法家陈立世创作的书法作品《至温州晏岁着脚来东瓯》荣获“姜立纲奖”。

姜立纲(1444-1499),正是瑞安梅头东溪(今龙湾海城)走出的明代著名书法家,声名远播海外。

明朝洪武元年至弘治年间,正值日本的室町时代(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刚刚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日本,进入了一个由足利氏统一执政的相对稳定期。由此,日本新修京都国门,高达十三丈,并特意向明朝派遣使者,恳请当时颇负盛名的姜立纲为新国门题写匾额。皇帝欣然应允,于是“姜字”向东飘洋过海,高悬于日本京都的国门之上,成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日本人民非常喜爱这件书法作品,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姜立纲画像

天资聪颖,书法神童七岁入翰林

姜氏一脉,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东溪姜氏大宗谱序记载,本宗姜氏始祖宣一公原系四川成都人,于宋朝盛世时官至苏州知府,后宦游到福建,居赤岸。二世道一公迁温州平阳万全乡仙口,五世礼一公迁瑞安浦西(今马屿姜家江),七世智三公迁瑞安南社乡(今阁巷姜垟村),十一世仁三公迁梅头之东溪。公元1444年,姜立纲就在瑞安梅头东溪青山秀水的怀抱中出生,字廷宪,号正菴,又号东溪。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山清水秀的东溪村 唐震/摄

姜立纲的祖父汉东“喜读经史、善草书”;其祖母周氏,乃明代温州唯一文状元周旋之姑,任翰林院侍郎的周旋在姜立纲入翰林后曾给予不少关照;叔父璧琨,善书法,也在朝中为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姜立纲小时候就已经显露了惊人的书法天赋,幼童时就能写“径尺大字”,被誉“神童”。其父姜秀山带着他四处拜师求学,传说曾偶遇世外高人,也曾拜仙岩寺方丈觉禅和尚学习书法。这些故事虽无法考证,但从侧面体现出姜家非常重视对幼年时期姜立纲的培养和训练,为其将来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姜立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七岁便因“奇童”、“善书”被朝廷破格录为翰林院秀才。这听上去难以置信的事,的确是有史籍可证。明朝黄佐《翰林记·选充秀才》云:“秀才之选始之太祖时,然未始隶翰林也。英宗时,始选奇童及善书法,充本院秀才,天顺中有姜立纲”;《两浙名贤录》中载:“姜立纲,字廷宪,居梅头里,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

名噪一时,承奉谕旨必出自其手

姜立纲自小习书,“初学黄蒙(字养正,瑞安人),继法钟、王,后自成一家”。当然,七岁入选翰林院仅仅是他书法生涯的起步。他一边临习古人碑帖,一面积极吸收同时代著名书法家的艺术养分,尤其是当时亦为中书舍人的瑞安老乡任道逊,其气貌魁岸、议论卓厉、气节清高,不仅在艺术上,同时也在为人上影响着年轻的姜立纲。

天顺七年(1463),姜立纲时年二十岁,被授“中书舍人”一职,供职内阁制敕房办事,为皇帝誊录诏旨,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的金版玉册、承奉谕旨,朝廷必让姜立纲书写。所以,姜立纲的“台阁体”(又称“诰敕体”)其实就是朝廷的“印刷体”,是显示朝廷门面的官方字体。他的字,代表着王朝的气度、尊严,所以结字平正端严,章法疏朗清逸,集古人碑帖之大成。其二十五岁时的作品《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及第二年写的《敕赐观音禅寺记碑》为代表作,有柳、赵、“二沈”之体态,也可见欧阳询的笔意,为台阁体的典型之作。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姜立纲二十六岁时作品《敕赐观音禅寺记碑》

弘治四年间,姜立纲官至太仆寺卿,这时候的他已经四十多岁了,离开中书舍人的职位,书法作品上的禁锢得以解除,所书以《明赠征仕郎中书舍人柳公合葬墓志铭》和《过秦论》为代表,有“二王”风格。

后人研究他的书法历程,将其分为四十五岁前后两个阶段。四十五岁前,主要是遍临名贴,集古人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平正端严,章法舒朗清逸”为“台阁体”书法典型。四十五岁之后,作品开始创法出新,虽然结构仍宽博端正,但笔法变得圆润,不似从前瘦劲,有晋唐古风。

一字千金,书法作品广受尊崇

姜立纲一生沉浸于书法,加上他自身天资,其艺术成就非同一般。为日本国门题匾,当时并无字体缩放技术,若在高大的国门题字,必须写下与匾额相应大小的字体,其功力可见一斑。

明朝天顺、成化、弘治三代,凡朝廷内庭制诰、宫殿碑额,大都出于姜立纲的手笔,社会上“人得片纸,争以为法”,其书法作品价格比肩祝枝山、王宠等书法名家。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姜立纲楷书作品

由于当时人们将他的书法视为珍宝,所以出现了不少赝品。据明人话本《醉醒石》记载,成化年间,有人模仿姜立纲书体,并冒用他的名字,骗了不少钱。

另据明代著名笔记体杂录《万历野获编》记载,嘉靖年间,有人长期研习姜太仆立纲体。到京师谋生时,正值世庙改造,因会书写一手出色的“姜字”而被供事斋官看上,竟大受恩宠当了官,后来官至工部左侍郎。因善于模仿“姜字”而当官,由此可见,当时姜立纲是多么受到尊崇。

从“台阁体”到“姜字”,姜立纲对书法艺术作了不少总结与思考,留下《东溪书法》《中书楷诀》《本书楷诀》《书法全卷》《七十二例法》《楷法大成》《字学绳尺》等著作。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姜立纲著作《抄本古今书法——本书楷诀》(民国影印本)内页

除了精于书法,姜立纲还是一位诗人和画家。明代徐沁《明画录》载:“其画山水,深得黄子久法。世人但知其书法为院体,不知其精于画也。”王瓒《万历温州府志》载:“历官太仆少卿书法行于天下,称曰姜字,工声诗,画法亦入妙品。”

为官清廉,皇帝谕祭盛赞其品行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他重视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未有心不正而能工书者”。将内心的修养与作品自觉结合起来,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他天资聪颖,却又肯下笨功夫,这是他最终成名的“秘诀”。

姜立纲一生为人正直,洁身自好。官历天顺、成化、弘治三朝,为官数十载,一向谦恭谨慎,生活简朴,“位陟清华,布素若寒士;至于周急解纷,视弃金帛若尘土”。在朝为官,他从不卷入宫廷人事纷争,终生沉浸在书法之中,孝宗皇帝在给他的《谕祭》中这样评价:“操心非懈,奉职惟勤”。

弘治十二年(1499),因父亲过世,姜立纲回家居丧,却因悲伤过度而逝,孝子之心,天地可鉴。明孝宗特遣浙江布政司使、温州知府邓淮为使谕祭。祭文称,姜立纲天资秀颖,才识通敏。为官近四十年,由郎署升至卿阶,一贯勤勤恳恳,廉洁奉公。正值重用之时,竟因守孝求归,悲伤过度而亡。讣音达闻,不胜悼惜。为念往日业绩,以示褒恤,特命有司遣官谕祭。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孝宗皇帝的祭文被刻成石碑,至今尚在东溪姜氏宗祠内。唐震/摄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姜立纲的墓在瓯海区南白象金竹山,为瓯海区文保单位。唐震/摄

所传甚少,瑞博珍藏一幅草书中匹

姜立纲离我们已经有五百多年之遥,他一生创作颇丰,可流传后世的极少。如今瑞安博物馆珍藏着一幅《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草书中匹和三方楷书墓志碑。《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纵145厘米,横63厘米,全文304字,除10余字稍有残损,其余均笔画清晰明了。署款为行书,字稍小,书有“右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姜立纲书于玉堂西署”,共18字。落款署“玉堂西署”,“玉堂”本是宫殿的美称,而宋代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可见这件草书作品应是他盛年时在翰林院书写的。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瑞安博物馆珍藏的《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外,南京博物馆藏姜立纲行书《咏易诗》、故宫博物院藏其楷书《七言律诗》二件。另有专家考证,北京前门“六必居”的匾额也是姜立纲所题。

2018年,新华社报道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珍藏一部50万余字的《史记》手抄本,为姜立纲以工整小楷写成。书法艺术作品字数之多,堪称“历史之最”。

另有学者考证,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周围,有四座明代的御碑,其中体积最大的一块碑成化碑,系姜立纲所书。

2006年,海城街道东溪村村民自发筹资修建了姜立纲纪念馆,现馆内藏有姜立纲塑像,姜立纲诗文碑亭等。

今年初,东溪公园姜立纲塑像落成,该塑像取姜立纲正立提笔直视姿态,雄伟高大。雕像基座镶嵌一块匾额,写着“一代书宗”四字。

日本国门上也是这位瑞安人的手迹,他字代表朝廷的门面

△东溪公园里的姜立纲塑像。唐震/摄

作者:唐震 编审:瑞安市社科联

手法瑞安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瑞安   翰林院   日本国   朝廷   玉堂   太白   台阁   明朝   成化   舍人   手迹   书法作品   天资   温州   日本   国门   门上   门面   书法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