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千年梨墨,百年传承,十年守护。11月28日至29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印刷博物馆主办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履约实践十周年系列活动在瑞安举行。

在此,我们特邀十年前该项目申报材料的执笔人和申报过程的主要工作参与者之一、《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作者吴小淮先生撰文,披露瑞安木活字印刷传承、保护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刊发的是下篇《青灯寒暑辑春秋》。

青灯寒暑辑春秋

翻开浙南闽北各地各年代的族谱,发现扉页几乎都有“平阳坑镇东源(东岙)村×××梓辑”的落款。古人有用梓木刻字的,故称刻字印刷为“刻梓”或“付梓”,以后又广泛使用梨木和枣木,又称为“付之梨枣”。“梓辑”是东源木活字印宗谱工匠对修谱全部程序的概括性称谓,“辑”包含了“编撰”的程序,由此又称他们为“谱师”,上门作谱时,被尊称为“先生”。

在大千的现代社会,谱师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万家灯火之隅,偏居寒祠陋舍,默默无闻地耕耘着二尺字盘,厮守着祖宗留下的这份手艺,支撑起了中国活字印刷术这份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1

千年传承:木活字印刷与瑞安王氏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印刷术始终伴随着文明进程留下进步的轨迹。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平民毕昇,与他同时代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泥活字印刷的发明。

毕昇之后,先人们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活字制作的探索。到了元大德年间,安徽旌德县尹王祯让工匠制作木活字30000多个,印制他纂修的《旌德县志》获得成功,还在其《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技艺,是木活字印刷术最早的记载。

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与王祯同时代的元代初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据平阳坑镇东源村《王氏宗谱》记载,当时在福建安溪的第十一代先祖王法懋精通宗谱的谱学和编纂,以当时开始流行的木活字来各地宗族编印宗谱,被称为“谱师”,以此技艺获得丰厚的收入。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东源《王氏宗谱》王法懋修谱记载

明天启六七年间,王法懋的一支后裔从福建安溪迁徒到浙江平阳翔源,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第四代孙王应忠又看中了依山傍水、适宜大家族生存发展的瑞安平阳坑,于是除留长子在翔源外,率五个儿子迁居到现在的东源村安定下来,木活字印刷技术也随着家族的迁徙在瑞安扎下了根,并传承了25代近700年。

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既维系于中国谱牒文化的传统,又与民间寻根问祖的宗族情结紧密相关。温州及周边的浙东南、闽北区域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古时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翻开各地、各种姓氏的宗谱,现在常住人口绝大部分认祖归宗在山西、河南的中原一带。考其迁徙路线,基本为两条:一是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徙到福建闽南,明清时期分支迁徙过来的;二是随北宋南渡迁徙定居的移民。

溯望历史,颠沛流离,聚族而居,举族图精,所以明清以来盛行修谱。现代,无论是在乡族众,还是在外华侨和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温州人,人们传统的宗族观念仍十分强烈。朱熹说:“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温州民间。所以,一般每隔20至30年左右,每个宗族都要续修宗谱一次,许多地方甚至不到10年就要续修,即使“文革”洪荒年代也未中断过,所谓“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年之谱丝毫不断”。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地民间宗谱梓辑日盛,东源王氏家族及各姓谱师木活字印宗谱也日益兴隆。2007年,东源王超辉同王法仔还梓辑了时任非盟秘书长让·平的华裔父亲家族的《程氏宗谱》。

2

枝藤瓜连:东源王氏与曹村林氏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是历史延续的民间行为,它依靠家族、家庭的纽带,或父子传承,或同姓房族带徒传授。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东源王氏家族还将这项木活字印刷技术随联姻和邻里关系,逐步授艺于外姓、外村甚至外县人,壮大了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从业队伍,如东源王氏家族向曹村林氏家族的授艺就是个典型。在东源《王氏宗谱》中撰写自记,叙述兄弟合力,以修谱发家致富的王宝忠,娶的就是曹村西山下(今西前村)林氏家族武举人林锦荣长女为妻。王宝忠的长兄鹤嶙,则将自己的大女儿翠花嫁给了林锦荣伯伯林王秀的曾孙林上德,林上德与王翠花就是现在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初寅的祖父母。翠花的兄弟王鲁,字乙垣,是东源王氏家族著名的谱师。

从《林氏宗谱》两次修谱记载可以看出,东源王氏家族向曹村林氏家族传授木活字印宗谱的关系:林初寅家族的光绪丙戌(公元1886年)《栢葉林氏宗谱》,署名“王就正堂梓辑”,王就正堂是王鲁的谱局堂号。林家传得木活字印宗谱的技术后,名其谱局堂号为“林问礼堂”。到民国六年(1917年)《栢葉林氏宗谱》再修的时候,署名则是“平阳坑王就正堂、西山下林问礼堂同梓辑”,该谱的“续修谱序”落款为:“裔孙时生育卿氏谨撰,同东岙舅父王乙垣梓辑”,可见东源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手艺通过姻亲关系的影响和传承历史。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民国六年(1917年)平阳坑王就正堂、西山下林问礼堂同梓辑《栢葉林氏宗谱》

3

谱牒梓辑:宗谱文化与谱师技能

旧时东源谱师大都是些不入仕的读书人,现代谱师们则大都没读过几年书,都是地道的农民,只是祖传的手艺,让他们在十几岁少年时,操起了修谱的行当。

旧时新徒入行,师徒行过见面礼,师傅首先口授入行三心:留心、小心、坚心。然后教授识读繁体字,背诵捡字诗,小学书法,写反体字,磨刀刃,练刻工,《康熙字典》是必备、必查、必通之物。

国家级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超辉是王氏家族第二十三代木活字印刷技术传人。1974年,19岁的王超辉拜堂房同辈谱师铨坤为徒。初学入门,宗谱使用的繁体字就让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王超辉犯了难。他拼命翻读,遇到生字,就抄在纸上随身背诵,一天、两天、三天……凭着固执和勤奋的个性,一年多后,王超辉几乎把字典翻烂了,打实了识读繁体字的基础。基础扎实了,师傅授以全套读旧谱、识支系、排行次、开丁(采访)、誊清(理稿)、捡字排版、刷印及装订工夫。要练就熟记天干地支、甲子纪年、公历与阴历及年号对应的本领,认读古人冷僻字、假借字、异体字和避讳所使用的借代字,立嗣、出嗣、兼祧、归宗等宗祧继承的规则,削籍不载的规定,学习古文语法,读懂古文古诗词。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王超辉在刻字

学有所成的谱师们,大多熟悉姓氏起源和宗族流变,能熟练在错综复杂的宗族支派繁衍中,准确接续新的谱系,有的还能撰写谱序谱文,知晓一些历史典故和天文地理,并主持掌握祭祀祭仪。

旧时“开局祠庭”,就是宣布修谱的时候,宗族和谱师要在祠堂中摆开“谱局”,谱师们带上木活字印刷整套家伙,再带上吃住一段时期的生活用品,来到祠堂里来安顿妥当,开始修谱工作。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谱师挑上木活字行当上宗族祠堂

每宗业务工作时间视族份大小,人丁多少,资料收集难易,日夜赶工,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一载。报酬按入谱的人丁收现金计算,小姓数百一两千丁,大姓一两万丁,在开丁采访时跟着负责的族长、族人挨家挨户收取,少者十来元,多了也不过二十余元,遇到经济宽裕人家,能够包得“利市”,类似赞助性质,一般与宗族按规矩分得一小头,权作奖金。

1973年王钏巧初中毕业,在当时农村算是有知识的,曾想谋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他的一位房份叔叔说:“你去教书只有20多元钱一个月,咱家族有祖传的修谱手艺,不如学修谱,带有文化性,还可吃上白米饭。”就这一句朴素的劝导,让王钏巧今生选择了谱师的职业,熟练掌握了全套手艺,结婚后又从妻子的爷爷那里传得“纸马”雕版技艺,现在成为木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双料浙江省级传承人。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王钏巧在捡字排版

4世代营生:谱师日常与后继力量

按照古制习俗,谱师不能住在修谱宗族的族人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宗族,盖有钢筋水泥结构的豪华祠堂,条件差的地方,也只能吃住在年代久远的小祠堂或无人居住的民房里,不是过于宽敞冷飕飕的,就是连遮风避雨都成问题,一盏灯,一把电风扇或取暖器,伴随着他们度过酷暑与寒冬的日日夜夜。

东源谱师董文开夫妻长达十数年都在青田县山区修谱。尽管常年身居陋舍寒居,四壁透风,他们却乐此不疲,看到将要装订完工的宗谱,收获的是苦尽甘来的温暖与喜悦。靠修谱手艺,夫妻俩盖起了新房,抚养子女直至他们上学、成家,撑起了温馨的小家庭。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谱师工作环境

潘学胜高中毕业,属于知识水平较高的中年谱师,他与妻子搭档修谱,一般不叫帮工,干活和吃睡往往都在一个房间里。他说,到外面就是为了赚钱,宗族提供什么条件也就将就着。常年辗转各地,妻子谢阿孙挂念常年跟着老人生活的孩子,但赚钱持家和养育孩子难以兼顾,毕竟还有这个手艺,成为他们苦尽甘来的精神支柱。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谱师工作和生活往往同处一室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速发展,城市生活流光溢彩的今天,年轻人就业有非常丰富的选择。可就是有这样一群“异类”,他们不做“键盘侠”,而是玩着“老手艺”。

2009年元旦,在永嘉县四海山深处的叶坑村,山乡的早晨寒气彻骨,雾霭氲氤,二十多岁的东源王氏家族第二十四代子孙王其回和陈思东跟着师傅董希元为郑氏宗族修谱。看着他们心情舒畅,专心致志工作的神情,我不禁问道:“现在年轻人都爱去大城市坐坐办公室,上上电脑,干一份白领的工作,或者做一件小生意也行,你俩怎么想到干这个手艺?”王其回笑了一笑,他说:“现在干什么事都不容易,做生意要本钱,还承担风险,我们有家传的手艺,收入还可以,虽然辛苦,吃碗安心饭。”

平阳坑王家的祖传手艺怎么流到了曹村?谱师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王其回在叶坑村

就是这种继承祖业、掌握一技之长的朴素想法,像王其回、陈思东,还有王法表、潘燕翔、叶信锭……等一批年轻人接续而上,成为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后继力量,给这项宝贵的世界遗产带来了勃勃生机。

图文:吴小淮 编审:瑞安市社科联

首发瑞安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平阳   东源   手艺   西山   瑞安   活字印刷   宗谱   活字   印刷术   王法   宗族   祠堂   印刷技术   收入   家族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