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瑞安市马屿镇江浦、江西二村之间,有所创办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的学校——瑞安市养正学校。它的前身是瑞安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养正学堂,创办人正是虞廷恺父子。

虞廷恺身为官员,却满怀“教育救国”理想,关心学堂建设,启蒙培养了不少济时人オ。姚琮、吴树基、黄震亚、黄迈欧、黄金陆等人均出自养正学堂。

即使是离乡为官的近十年里,他仍十分关注养正学堂。1916年12月28日,他返乡探亲,想起养正学堂初办时授课景象,还兴致勃勃地为白莲堂(早期养正学堂校址)题联:

“流水半湾,尺土中成极乐国;到门一笑,十年前是读书乡。”

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来源:虞廷恺纪念馆

父子合力办学,孙怡让题写学堂匾额

虞廷恺从小聪慧,受恩师孙诒让及黄绍箕教育救国思想影响,萌生了建学校育人之想法。1903年,清廷颁布了学堂章程,成为清末民初新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依据。于是,由父亲率先捐资,动员乡绅捐募,虞廷恺父子合力在来暮乡江上村,创办养正学堂,寓意“养天地正气”。这一年,虞廷恺24岁。

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养正学校原址(白莲堂) 来源:虞廷恺纪念馆

1904年正月,养正学校开学,开设三个班,收学生50名。学堂聘郑谌为校长,教师5名,虞廷恺亲自兼教师授课。之后学堂逐步扩大,在浦西村兴建两座教学楼,并建起礼堂和操场,孙诒让特地题写匾额——养正学校。

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孙诒让题写的匾额 来源:虞廷恺纪念馆

执教三年,虞廷恺从未收过分文酬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恩师孙诒让的鼓励下,虞廷恺赴日本读书。归国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他进入国会长期从政,没有再回养正学校执教。

心系桑梓教育,封封家书不忘学堂师生

桑梓情怀难忘,每有机会,虞廷恺就要问问学校状况。在他遗留不多的信函家书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养正学校,比如他在致父亲的信中说:“请劝校长教员尚须认真办理,万不可误人子弟,恶孽不浅。”

关心办学质量,“至学校下半年须继续办理,惟教员有不良者,不妨另聘。此事要与养素商量便可,不必待儿也。”

经常捐资助教,给教学好而生活有困难的教师发津贴,“养正学校染成喧嚣习气,日久难治也。王醒黄须厚,每月送十元太轻否?此款由儿支付。”

对学生的立德教育十分注重,他在信中对父亲说:“带去《曾文正嘉言钞》一册,须令崇让每日细阅力行之。此书共买五十册分送挚友。中国败坏至此,非从道德着手,万难挽回也。近又发起国教维持会,该会拟将也教规定于宪法之内,以后逐渐阐扬孔教,保存好我国四千年来的文教。”

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专家学者题词 来源:虞廷恺纪念馆

延请名师任教,百年来培育英才无数

正是虞廷恺的这份用心,养正学校延请名师,十分重视师资力量。

一代学问家李笠曾在1917年担任养正学校教师。李笠,瑞安人,后来任教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名校。在《李笠诗文选集》中,还存有其掌教养正学校的七律诗,诗云:“小窗孤枕倚秋声,风雨箫箫病骨清。静听方知蛩韵苦,多愁渐觉客身轻。寒毡岁月灯偏淡,破几生涯梦亦惊。寂寂村居似肥遁,乡关回首若为情。”

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李笠,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时任中山大学教授。来源:温州晚报

虞廷恺遭遇海难后,李笠怀着沉痛心情,撰写了挽联:“东瀛求学,曾超弱水三千,何期浪触吴淞,竟使英雄泪落;北雁传书,遽逐京尘上下,遥望云横瓯括,不胜儿女情长。”“竹箭誉隆,数东南佳士,惟有仲翔其人,何如海上风狂,遽踏大鲸曾波汩没;蘼芜望切,叹西北高楼,忽失伯劳之鸟,对此陌头春老,可怜寡鹄两字伤悲。”

师优,则生优。在百多年的岁月中,养正学校培育出了不少救国、爱国、建国的英才。其中有民国元老姚琮,1952年退役时为中将衔,一度任台北温州同乡会会长,著有《昧笋斋诗钞》等。虞廷恺是姚琮的老师,姚琮回忆:“余从先生游,先后二十余年。虽离合靡常,而心神交往。间尝卧病都门危甚,先生日必一至,慰问备加。师生之情宁复有此?以之夸示于人,人亦艳称之。”

抗日将军黄雄,建国后曾为民革温州市委筹备委员、政协瑞安县第一、二、三届委员。

我国细菌学研究专家黄震亚,抗日战争期间率医疗队参与救助江浙一带农村因细菌战而受害得瘟疫的群众,并于1947年参加国际上召开的“日内瓦公约”第四次修改会议,著有《病理学》等。

民国时期中将杨一飞,也是从养正学校培养出来的,一度担任养正学校校长。

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养正学校培养出的十大将军 来源:虞廷恺纪念馆

多次更名扩建,百年后恢复原校名

养正学校1904年创办,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已增至五个班,学生200人左右。次年,办学经费极度困难,曾面临一度停办的局面。民国二十年(1931年),学校改名为瑞安县立南区第三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称为瑞安县仙降区中心小学,学生280人。由公办改民办,校集学田130多亩。

1949年下半年起,政府接管学校,改名为江浦乡小学,面向工农子女,入学人数倍增,设六个级段,学生达350多人。1970年,改名为江浦公社中心小学,增办附设初中班。1984年,改名为江浦乡中心小学。2001年,又改为马屿镇第三小学。2007年,瑞安教育局发文恢复原校名“瑞安市养正学校”。

2007年4月,广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养正学校捐资21万元,其中11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10万元设“广瑞养正教育基金”。扩建的新校舍耸立于飞云江南岸、56省道旁。

身为孙诒让爱徒,他24岁创办乡村学堂,培育出“十大将军”

△来源:虞廷恺纪念馆

参考资料:

1.《虞廷恺和养正学校》虞湘环 虞希宣

2.《我的曾祖父虞廷恺》虞湘环 虞希宣

3.《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瑞籍议员虞廷恺的风云岁月 》 缪星象

4.《虞廷恺年谱长编》张凯

5.《虞廷恺家书》瑞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编辑:项丹妮 编审:瑞安市社科联

首发瑞安印记

举报/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学堂   光绪   瑞安市   瑞安   桑梓   爱徒   匾额   温州   家书   纪念馆   民国   乡村   将军   来源   教师   小学   学校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