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书院是中国传统儒家传道授业的“大学”之地,也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自宋至清,一批瑞安先贤在瑞安、杭州、南京等全国多地,创办或执掌知名书院,传播先进思想,哺育无数英才,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讲述书院背后的瑞安故事,回溯书院背后的千年文脉。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诒善祠塾旧址照片

忠义街可谓瑞城的文化高地,玉海楼、利济医学堂、心兰书社、瓯风社、李维樾故居……在忠义街以南、玉海楼西侧有条小巷,因镇有太平石而名。坐落在太平石2号的邵屿寓庐,不仅是玉海楼主人孙衣言和孙诒让父子曾居住过的地方,也是“诒善祠塾”的旧址。

诒善祠塾原为专供孙家子弟求学的私塾,后扩大招生,培养了一大批晚清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瑞安地方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温州著名学者洪振宁认为,诒善祠塾是温州地区近代文明的启动点。

由“孙家专供”的私塾

扩招至两府各县学子

光绪元年(1875),孙衣言营造新居在瑞安城北,号邵屿寓庐。

对于辟诒善祠为塾的时间,多数学者认为,与建邵屿寓庐同年。也有学者认为,是光绪六年(1880)——65岁的他称病致仕、回瑞安老家的第二年所创设。

“诒善”二字的意思,孙衣言解释:“不过忠厚朴俭,不专利,不倚势,安分守法,而子弟务令勤苦读书,则所以为善能自得之矣。”他亲笔题书“诒善祠塾”匾额和“务求知古如君举,尤喜能文似水心”的楹联于后罩房的大门上,希望后人能以先贤陈傅良和叶适为楷模,继承和发扬永嘉学派。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孙衣言自题“诒善祠塾”匾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诒善祠塾定有塾规,孙衣言延请塾师,特聘永嘉人王景羲和邑人张棡主讲。祠塾由专供孙氏家族内弟子求学的小圈子,扩大到面向社会招生,温、台两府各县学子均来入塾就学。刘绍宽的《籀园笔记》中有记载:“招郡邑高材,讲学其中”。

孙衣言订立了《诒善祠塾课约》八则,《塾规》十二则。塾中所授课目,分经学、史学、诸子、舆地、掌故、历算、词章、制艺、习书,共九门。他还特地购书五六千册,置于塾中,以备师生翻阅。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诒善祠塾课约,规范子弟如何读书学习

“红极一时”的能吏

晚年致力于“正学术、育人才”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清代学者像传》里的孙衣言画像

孙衣言及瑞安孙家,可以说是晚清瑞安地方“望族”。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弟孙锵鸣中进士、入翰林;道光三十年(1850),36岁的孙衣言考中进士,后以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讲。如此接连中进士,在此前清代的近200年间,可不多见。当时,瑞安总共也就3名进士(1772年林露,1778年孙希旦,1808年林培厚),所以“兄弟翰林”红极一时。

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孙衣言先在清廷任职,编书和教授惠亲王诸子读书,曾任安徽安庆知府,应邀主讲于杭州紫阳书院,兼任浙江官书局总办。

孙衣言能力强,口碑也不错。曾国藩上奏的推荐书中说孙衣言“敦尚节概,学识俱正”,又说他“学问淹雅,器识过人”;浙江巡抚马新贻也曾上书力荐孙衣言,称他“老成忠亮,秉正不阿”;章太炎评价他“晚清特立之儒”。

光绪五年(1879),65岁的孙衣言返回乡里,带回大量购买和抄写的图书,其中温州地方文献不少,共有462种。光绪十四年(1888)他在瑞安城区建玉海楼藏书,将八九万卷的古籍珍藏之,包括手抄本、手校本、批校本、手稿等。他申明:“天下之书,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动员乡里子弟入阅。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诒善祠塾旧址照片

晚年的孙衣言,一心想着正学术、育人才,“聚乡里英才而讲授之”。诒善祠塾相继培育了不少人才,如孙诒让、黄绍箕、黄绍第、项芳兰、胡调元、宋恕、周焕植等,才学文章蜚声遐迩。

在祠塾汇刻《永嘉丛书》

“永嘉之学”纳入地方教育

晚清,内忧外患日益深重,孙衣言认为“今日之务,以学术为急”。

为寻找图强求富的思想资源,他研究永嘉之学,在诒善祠塾汇刻《永嘉丛书》,如薛季宣的《浪语集》、陈傅良的《止斋集》、叶适的《水心集》等,使得永嘉学人著作得以校刊,永嘉学派得以复活重光。他还编写《永嘉集》文内编、文外编,定稿为74卷。又编辑《瓯海轶闻》58卷,梳理永嘉学术发展脉络,历经18年。同时代的学人钱泰吉认为:“吾浙之学,犹有永嘉,真脉乃在瑞安。”

受老师影响,学生们也纷纷加入。光绪十年(1884),学生黄体芳将孙衣言手校的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刊刻于江阴南菁书院。学生黄绍箕从外地寄来薛季宣著作《地理丛考》的抄本。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孙衣言刊刻《永嘉丛书》

1880年,孙衣言重订《诒善祠塾课约》,共十则。规定要读乡先生著作,详细列举了从叶适《水心别集》到周行己《浮沚集》的阅读次第,并提示“各集中所存吾郡掌故皆当详览”。

自此,“永嘉之学”被纳入地方教育,开始成为瑞安当时部分学塾课业中的一大亮点。

祠塾师生的奋斗及遗产

内化在温州文化血脉之中

在复活永嘉学派、培育有用人才等诸多方面,诒善祠塾的创办显现出它独有的价值。时人对诒善祠塾的贡献有较高的评价。黄体芳说:比年吾乡儒风士习胜于往时,人知向学,盖皆吾师倡导之力。宋恕称:当是时,孙太仆归田,提倡乡哲薛、郑、陈、叶之学,设诒善祠塾以馆英少。其后瑞人才所出,苟非诒善祠塾,则必求志社。后来,刘绍宽也讲到:吾乡自太仆后,科甲蝉联而起,文风远胜于前,不可谓非其倡导之功。至今新学盛行,而后进蔚起,尚能承其遗绪者,惟瑞安为最。则饮水思源,功何可没也。

诒善祠塾的师生被称为“温州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知识族群”。洪振宁撰文称,为求富强,他们参与设计与讨论晚清变法维新方案,倡导兴办新式学校和新式学会,推进新农业和工商实业在温州的发展;他们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与本土特点相结合的学术道路,连接了温州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的两个高地,为后来温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温州人的治学走向,提供了一个可资学习借鉴的范例。这一群体的奋斗及其遗产,内化在温州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温州崛起的文化土壤,至今仍在影响着温州地区。

温州近代文明的启动点竟是瑞安这家私塾!师生们的奋斗和遗产

△在忠义街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中,“诒善祠塾”易址于公园路32号对面。何光明/摄

作者:项丹妮 编审:瑞安市社科联

首发瑞安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瑞安   温州   先贤   忠义   光绪   永嘉   私塾   晚清   旧址   乡里   进士   学派   子弟   近代   书院   遗产   学术   地方   旅游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