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卡尔.林奈认为,

若能将生物精确的分类,就能为世人开一扇窗,

让人有次序、有法则、清楚的认识宇宙万物。

而他毕生最后的研究,是将“人”放入自然分类的系统中。


在近代科学只要提到生物科学,一定会提到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卡尔.林奈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迄今,仍是生物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他不仅提出生物有分类法则,将生物的种类区分为纲、目、属、种,并且以拉丁文建立生物的命名法,而且以分类学证明普世的生物有共通的法则。

后来的科学界称:「上帝要有物理学,来了牛顿;上帝要有生物学,来了林奈。」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

自然科学存在的更高目的

卡尔.林奈是瑞典人,他来自一个牧师家庭,家里并不富有,他从小就写日记,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培养出他一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他小时候成绩并不杰出,他在年轻的时候读到德汉(Willian Derham,1657-1735)所写的 “自然科学的存在,不是只留在探讨大自然的现象,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认识创造大自然背后的造物主。”由此他开始喜欢自然科学。

卡尔.林奈后来写道:“这本书是为好问的人写的,书里提到昆虫结构的奇妙,与风对于人的好处。启发我思考,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大自然之间,为何充满这么有趣的关系?”自此成绩好转。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1727年,卡尔.林奈进入瑞典历史最悠久的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医学系。不过他对动植物学比对医学有兴趣,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上生物学的课。

1730年,他取得学位,却没有立刻去行医,而到瑞典北方的拉普兰(Lapland),与一群善于驯鹿的种族——沙米人(Sami)同住。沙米人操着与欧洲人不同的语言,在极为寒冷的地方生活着,六千年来几乎没有与其他的种族相来往。卡尔.林奈前往该处,与他们一起生活,背着背包四处爬山,观察大自然。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他称这一段时间所写的日记是「山谷旅程」,其中记载道:“大自然的体验,使我与造物主有第一手的接触。愿我一生是造物主创造的发现者,同时也是祂的见证者。”

  从“医学逃兵”到“生物学之父”

之后,他前往荷兰各处的植物园研习植物。在多数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医学逃兵,为了研究植物,四处旅行。

但是,1735年,林奈将研究的心得《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一书出版,这是近代科学史的里程碑,他在书里不仅提出“雄蕊与雌蕊结构存在,是植物分类的特征”,而且“雄蕊、雌蕊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繁殖,而在显示大自然存在一个法则,可以用此作为分类系统的基础。”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因这本研究报告,让生物学被认为是有法则的学科,因而林奈被称为「生物学之父」,自此生物学脱离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逐渐与物理学、化学,三足鼎立。
  长期以来,科学史的研究者深感不解的是,为卡尔.林奈知道雄蕊与雌蕊的结构,存在着能将植物分类系统的特征?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当时林奈也才二十九岁,对一个这么重大的发现,他实在是太年轻了。林奈没有提供太多的资料给后人,只时提到了他的信仰与他对生命的探索。
  1739年,林奈回到瑞典与未婚妻摩瑞(Sara-Lisa Moraea)小姐结婚,为了生活,他开始行医。但是随着《自然系统》的出版,他的名声不断远播,这种系统的分类观,迅速被欧洲的学者所接受。1741年,瑞典皇室聘请林奈担任乌普萨拉大学的教授,他设立普世第一个「生物学系」,并使乌普萨拉大学成为当时生物学教育的中心。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把学生带回大自然

林奈是一个非常幽默的老师,他的学生笔记里还留着他上课的讲述:“苍蝇是勇敢的昆虫,可以在国王的鼻子上凌空飞跃,一下子又飞到国王的头顶上,甚至站在皇冠上,想离开就随时离开。”

林奈在上课时提到“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就如同老人微血管容易受阻破裂,膀胱无法承载太多的尿液,肾脏的功能也逐渐失去了。”

林奈自己也写道:“研究报告里的一点幽默,是主食之外附加的甜点。”

上课之余,林奈也带学生到山上、海边探勘大自然,他写道:“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撷取知识,如同把牛牵到谷舍吃饲料。”

1743年,林奈分类化石中的生物,出版《生长在可栖息的地球》(On the Growth of the Habitable Earth)一书,他提到地面上有巨石的遗留,与高山上有海中生物的化石,证明“地球过去曾经经历多次的变动,而且是全球性的大变动。”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发现植物的惊人作用

1744年,林奈到瑞典北部波罗的海的海岸边与海上的岛屿,如哥德兰岛(Gotland),观察地层结构与生物化石。

1746年,他到瑞典西南部的西约特兰(Vastergotland)低地与瑞典南部的斯科讷(Skane)高地,观察各地的地质,脚踪几乎遍布瑞典各地。而后,他提出地球深受「水」的作用力影响,而且地球的水曾有一度比现今多,才会在高山上留下有海洋生物的痕迹,而后这些水逐渐消退,这个论点称为「水消退理论」(theory of diminishing water)。
  地球表面的水为何会逐渐消退呢?林奈认为是「植物」作用。

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看法。早期的地质学家大多认为地球的变动会影响生物,但是林奈首先认为植物也会影响地球环境。例如,林奈提出植物的蒸散作用,能将地面的水蒸发到空气,植物改变地面空气的水比例分配,这些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

林奈写道:“植物的功能,能将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地转为旱地;没有旱地,人类就无法居住。”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林奈认为,宇宙万物的开始,先是旱地露出、植物生长,便是用植物使水重新分布。之后,空中的水蒸气很多,大气中有了变化,降了许多雨水,而后厚云消散,于是可以看到太阳、月亮与星辰。然后,地球上有旱地又有淡水,才有了动物。

1751年,林奈发表《植物哲学志》(Philosophia Botanica),提到植物的生长与分布,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是限制生物繁殖的因子,尤其是植物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植物,互相维持着大自然的平衡。
  从植物分类到动物学

1753年,林奈发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这是林奈最著名的研究报告。他在这报告里提出「双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用拉丁文的属名与种名,来命名植物,后来为普世所遵从。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林奈写道:“生物界一定存在命名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存在生物身体的特征上。生物学的基础,是由准确地给生物命名开始。”

隔年,林奈将植物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分为六种:「水域植物」、「山域植物」、「阴域植物」、「草域植物」、「岩域植物」、「寄生植物」。这些分类的名称,现今依然在用。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1755年,林奈提出生物存在着「自然节奏」(natural rhythm),他布置一个花园,按照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成为大自然的月历,表示生命的规律性。
  同年,林奈将植物的分类延伸到动物学,提出:“若能将生物精确的分类,就能为世人开一扇窗,让人有次序、有法则、清楚的认识宇宙万物。”


  林奈提出,凡是有固定形体存在的皆为「物」。他用「物」(substance)的概念来区分。

有形体却没有生命的,他称为「矿物」;

有生命却没有感性的(feeling),他称为「植物」;

有感性却没有理性的,他称为「动物」;

有感性、有理性、有灵性(soul),能够思考永恒,他称为「人物」。
  

林奈根据这分类的逻辑,1758年依动物的形体结构区分为「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与「蠕形动物类」,这成为日后生物学重要的分类,其中他首先使用哺乳类这一个名词。

1757年,林奈在《有趣的自然》(De Curiositate Naturali)一书中写到:“为何大自然中会有蛇、蜥蜴等长相难看或可怕的爬虫呢?我愈观察这些动物,愈认为这些生物有其存在的目的。当人评断这些动物时,若能不以自己为中心,将会发现这些生物也是极其荣美的。”
  

生命科学系的由来——在生命里找到共通的法则

生物科学分类的极致

林奈最后的研究,是将「人」放入自然分类的系统中。他在1749年至1760年仔细地研究,如何精确的区分「人类」。

林奈写道:“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能思考永恒,能感恩,能赞美。”“如果生物的分类是一个阶梯,人类将是最高的一阶。”林奈首先建立“智人种”(Homo sapiens),而后将人类归于哺乳类灵长目人属智人种内。
  当时已经有许多化石呈现,史前有类似人类的生物存在,这些生物有的住在森林,称为“森林人”,有的住在洞穴称为“洞穴人”,或合称为“山顶洞人”;有些体型矮小称为“矮人族”。

这些生物没有尾巴、能走路,能使用简易的工具、也有雕刻与绘画。但是林奈不认为这些上古时代拟人的生物是人类。

根据林奈的造物,真正的人类或智人种是“渴慕永恒”(eternal attraction),不是生物的结构特征所能区分出来,这是生命科学分类的极致。林奈写道:“生物分类是简化世界的逻辑,人类分类逻辑不等于真实的世界。”

1759年,林奈将这些史前的生物称为「拟人类」。近代许多生物学家常将人类的演化,以图示呈现由猿人、山顶洞人到近代的智人种,却很少定义什么是「人种」,以为用牙齿、头盖骨结构的相似性,就可以寻找到最初的人类,但是从这些东西真的能够看出对“永恒的渴慕”吗?近代生物学大量套用林奈的名词,却违反了起初林奈对于人种的定义。
  宁静的晚年

1760年以后,林奈的身体渐感不适,他逐渐退出生物学研究,转而个别指导学生。每年暑假他持续邀请学生,前往他在哈马比(Hammarby)的乡间小屋。与林奈同住,一起讨论,是学生最珍惜的机会。林奈在1774年生病,逝于1778年,他在晚年时写道:“在人生的末了,造物主带我来此。我站在小山上,静静凝视着远处潮浪,倾听着浪花低诉,此外一片平静。”


下一个科系:地质科系的由来——鉴赏大地深处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法则   雌蕊   卡尔   智人   瑞典   旱地   造物主   生命科学   生物学   由来   大自然   地球   植物   人类   自然   结构   生物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