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猴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猴文化自然也在潮汕地区蔓延、发展,以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俗语以及传说、民俗、物品等,很多都包含有猴的字眼或含义。

口语传递猴文化信息

流传于潮汕的俗语中就蕴含着大量的猴文化信息,信手拈来就有很多。自然界的猴子机智灵敏,顽皮可爱,滑稽幽默,模仿能力极强,有着与人类极为相近的习性。潮汕话口语中有猴猴念、猴猴仓、猴抽鬼冻、猴仔心性、猴村百畸、猴脚猴手、猴墙爬壁、猴龙伯刺、猴仔抽薄荷、老猴无把戏、猴仔抱树头、刣鸡给猴看、爱雅变做猴小姐、猴床伯(爬)椅着跋死等与“猴”有关的俗语。

在潮汕俗语中,“猴”也别有乡土情趣。例如在潮州城内,特定地方特色的俗语中就有“猴踪”。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昔年父亲给我讲过潮汕俗语“府楼猴,无变走”的由来。说的是在潮州城内义安路处,原有一座明代建造的镇海楼。楼上栏杆柱头雕饰有108只木雕猴,一只只神态各异,民间通称为“府老猴”。为何要用猴子来做装饰?因为古代等级森严,龙为皇帝的象征,虎为总督之专用,州府为侯郡,“猴”谐音“侯”,故用猴作装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因清朝官兵据守于府衙及镇海楼,11月11日,起义军放火烧楼,结果楼烧塌了,108只木猴仅剩两只,由此坊间流传着“府楼猴,无变走”的俗语。在潮安农村,也常听到含“猴”的俗语:“贼仔偷鸡,老贼偷牛,猴仔咬断索,老猫扒破橱。”指的是各有专长作案手段,属贬义。“猴仔哈烧茶”,形容一个人性格急躁,特别表现在喝热茶时。“猴仔食过坑”,指过境寻食,喻贪心不足。“鸦片一食面猴猴,通身无肉存骨头,头毛留长足三尺,木虱掠着一裤头。”这是昔日对鸦片烟鬼的鄙视。

潮汕话中的歇后语,是民众在生活中创造提炼出来的,因通俗易懂而长期流传在民间,其中也有以“猴”说事,如:江西猴——教就、孙大圣喝彩——猴叫好、猴仔爬树——拿手好戏、大圣爷跋(跌)落靛缸——猴猴青、猴仔捞月亮——白欢喜一场、猴仔脸——说变就变、猴仔心性——一下定、猴仔看书——假斯文、猴仔放爆竹——又爱又惊、猴仔摘桃——脚猛手快、猴仔背着手走——张人样、番姐饲老猴——饲久细唔齐等等。

民间传说说猴事

流传在潮汕地区的民间传说有成千上万,与猴沾边的为数不少,以下这两个传说权当抛砖引玉。

“吴潘强捏豆渣猴”流传于昔年的潮安县,说的是潮安农村每年正月廿四“营老爷”,每年轮流一个乡做“灯脚”。凡轮到做“灯脚”的乡都要请高手来做。这一年轮到香溪乡做“灯脚”,一过元宵,族长就请来名匠吴潘强,接到大宗祠里设宴招待,问他需备何物。吴潘强说:“给我两担豆腐渣,两口大水缸,两张八仙桌就可以了。”隔天,用物备齐,却不见吴潘强动手。直至第六天晚上,还不见动静,负责送饭的人对族长说:“厅上照旧是两只水缸倒扣。”族长心急,婉转催问,吴潘强都说“放心”。到了正月廿四,邻乡的人都来到香溪乡的神坛前,欲看吴潘强的手艺。谁料日上三竿,神坛还未摆好。有人来报祠堂门开着,不见吴潘强。族长即带一群后生仔冲入祠堂,果然里面空荡荡的。众人很生气,把那两口水缸抬下来一看,呵!原来八仙桌上各蹲着一只豆渣猴,惟妙惟肖。豆渣发了霉披一层密密麻麻的毛如猴毛,风一吹,两只猴俨然活的一般。大家正要动手把它们抬出去,吴潘强进来了,只见他从衣袋里掏出几包色粉,用毛笔套蘸了,放在嘴边轻轻一吹,猴毛立即染上颜色,猴子更加逼真了。吴潘强又嵌上龙眼核作猴眼珠,豆渣猴更是活灵活现。两只豆渣猴抬到神坛前一摆,众人喝釆叫绝。

“猴药”则流传在南澳民间。相传清代初年,南澳长山尾盘踞着一群猴子。这里住着一户农民,他所种的番薯经常被猴群糟蹋。一天下午,农夫埋伏在田边的草丛里,想吓吓猴子。等到日落时,成群猴子跑来挖咬番薯。农夫见状挥舞锄头对猴群猛打过去。猴群吓得四处奔逃。一只小猴被锄头击伤后腿,被农夫活捉。农夫把猴头按入水坑淹死,然后丢弃在田边。隔天,农夫来到田边,发现死猴不见了。四处寻找不见踪影,深感诧异。几天后,猴群再次光顾,农夫用同样方法捉到猴子,淹死后仍丢在田边。傍晚,一只母猴来到死猴身边,用一种东西往死猴的口鼻抹了抹。一会儿,奇迹出现了——死猴活了,站起来,跟着母猴往山里跑了。藏在草丛中的农夫目睹这一幕,惊呆了。过了一段时间,农夫仍用老办法,当母猴又来救死猴时,农夫跃身猛扑过去,吓得母猴一溜烟跑了。农夫在死猴处发现半叶没被咬烂的青草,但叫不出草名。后来他拿这半叶青草,踏遍岛内各处,终于在一个深谷里找到这种青草。不久后有一天,村里一位渔民溺水断气,农夫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用这种草药捶烂,在其嘴鼻抹了抹,让草汁滴进去。一会儿,溺水者竟活转过来。这一下子,农夫出名了,岛上若有人溺水,就请他去抢救,都能起死回生。自此,农夫发财了,但美中不足是后继无人。为了猴药不被别人所知,他寻到猴洞,把猴群驱赶进洞,将它们唯一赖以上落的树藤斩断。猴群再也无法爬出来,饿死在洞中,猴在南澳岛自此绝种了。后来,农夫自己溺水,因没人识得这种猴药,没法抢救,农夫死了,猴药也因此失传了。

日常生活体现猴文化

在潮汕老一辈人的“时年八节”中,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是“老猴生”,相传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生日,人们会请来戏班,演戏酬神。昔年有一种皮猴戏广泛流行于潮汕各地,皮猴戏也有叫“抽皮猴”。演员是用羊皮片经浸油后变成半透明皮片,剪成人的形状(都是侧身的),用颜色彩绘出眉目口鼻、衣服袍帽等,有生、旦、丑、净各种角色。手脚关节都用铁线穿连起来,使之能够活动。演出时因只见其影,故称“纸影戏”,又因演员都是羊皮片剪成,也称“皮猴戏”。由于“皮猴”戏形式灵活轻巧,成本低廉,故逢年过节,无论是穷乡还是富村,举行不同规模的祭拜神明祖先仪式,都会请一两班“皮猴”戏来捧场,民间也就有了“皮猴纸影——乞人抽”、“猛过皮猴担竹椅”、“大吓小解,猪头免买,请班皮猴,大戏勿看”等俗语。

潮汕传统面食有多种做法,其中有一种做法叫“面猴”,面猴汤有点类似北方的面疙瘩汤。还有一种叫做“老猴糖”的零食,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软糖捏出各种人物及飞禽走兽,惟妙惟肖。这是我们这代人童年时代最爱的玩具兼糖果,人称这个行当叫“捏猴仔”,以前在街头巷尾常见,可惜现在干这一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了。

潮汕艺术界的“猴王”

潮汕猴文化不仅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其它领域也有充分表现。在潮剧界,猴戏主要是孙悟空的戏,据《潮剧人物传略》记载,陈木龙因领演《闹天宫》、《火焰山》,被誉为“潮剧第一猴”;林二成扮演孙悟空演过《龙宫借宝》、《三打白骨精》等戏,人称“潮剧猴王”。在书画界,也有一位被誉为“美猴王”的画家,他叫许汉树,从艺几十年,在艺术的道路不断探索追求。他精于画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泼墨写猴”的新技法,并以“虚似”与“实似”互为补充而相得益彰,大的轮廓用“虚”,寥寥数笔便形迹立现,而对猴子的五官与手脚则用“实”,精工细描,使之神形兼备。他笔下的猴子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极富生命力,深得人们喜爱。


作者:陈楚金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2016.02.15)

潮汕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潮汕   潮安   南澳   猴王   皮猴   潮州   豆渣   潮剧   昔年   文化   神坛   族长   俗语   农夫   猴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