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阳灵山寺看地方儒佛关系

从灵山寺看地方儒佛关系

从潮阳灵山寺看地方儒佛关系

灵山寺留衣亭。

  佛教有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所谓的优婆塞和优婆夷,组成佛教外护,对佛教事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假如没有佛教外护,佛教恐怕难以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中国历史上,传统儒生以及由儒生转化的官员便是佛教外护的骨干力量。

  潮阳灵山寺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北约25公里的铜盂镇小北山麓,它与潮州开元寺、揭阳双峰寺并称为“潮汕三大名寺”。灵山寺目前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该寺存有众多古迹,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已故赵朴初居士有诗赞灵山寺:“十载人人又火书,而今实证复何如?一亭一塔千秋对,海客如云德不孤。”

  唐代:大檀越洪圭捐田建寺

  大颠和韩愈的事迹已经众所周知,为多种禅宗公案所记载,如黄龙慧南禅师语:“宗师一等展家风,尽情施设为韩公。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灵山寺门口也有一联:“灵岩卓锡三界同沾法雨,山寺留衣万善共证菩提。”在此略去大颠和韩愈的儒佛关系不谈,仅说灵山寺和另一大护法洪圭关系。

  当年,大颠在潮阳白牛岩一带设立庵舍,这些庵舍地方很小,由于前来求法的学子越来越多,大颠后来找到任潮州刺史的洪圭,后者捐出潮州邑西五十里的田地二百亩,兴建正式寺庙。

  传说大颠选中的地方经一名樵夫——洪圭的佣工打听,正是洪圭家产,而大颠打听到洪圭为人宽怀,乐善好施,于是请这位樵夫陪同去见洪圭。洪圭二话不说就答应捐田地。唐贞元七年(791),大颠禅师创寺,比照西天灵鹫岭而命名“灵山寺”。

  洪圭(746~826),字大丁,福建莆田人,后定居于潮阳。他是进士出身,曾官至工部尚书,后因耿直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洪圭本人是虔诚居士,是唐国师不空三藏的弟子。洪圭父亲、洪圭儿子一样奉佛。

  灵山寺后来事业发展,大颠第二次去找洪圭化缘,洪圭回答:洪家山林,需要多少,随禅师化度。大颠与洪圭约定:第二天清晨,他在太阳下用一只袖子的阴影所覆盖到范围就是他所需要的山林范围。次日清晨,大颠一舒广袖,袖影从峰尖对准灵山寺一直伸向远方。随着袖影的推移,影区之边自动浮现一道田界。影区之内,也被袈裟袖缝分隔成状如袈裟上的整齐图案。洪家的山地一亩不剩,都在袖影之中。洪圭决意奉佛,不生悔意。如此传说在潮阳地区流传甚广,也说明地方儒佛关系的和谐。灵山寺中有一副对联盛赞洪圭和大颠:“大丁祖公乐善布施恩泽长,大颠祖师功德无量芳名留。”

  需要注意的是,不空是唐代著名密宗大德,他来自印度,也是中国古代著名佛经翻译大家之一。洪圭本人师从不空,又结缘南方禅宗慧能系统的大颠祖师,说明他对佛法不拘泥于某一流派。灵山寺中,有一块牌位,上书洪氏一家三人名字,中间、右边和左边依次写着:“大檀越洪府一世祖朝请大夫工部尚书大丁公主位”;“二世祖奉政大夫致政公主位”;“三世祖奉宪大夫奋虬公主位”。

  以上牌位说明,洪圭之后,其儿子、孙子仍然对灵山寺有所贡献,洪氏一家对地方佛教事业作用实在不少。

  宋代:儒生撰诗文

  宋代,是儒文化发展高峰期。这时期,潮汕地方儒生对灵山寺有所贡献,或是撰文记录灵山寺事情。

  宋景祐元年(1034),潮邑进士许申撰《敕赐灵山开善禅院之记》,述寺胜概,碑刻尚存。宋建炎、绍兴年间(1127~1162),宋高宗钦准潮邑名贤王大宝奏请灵山为“祝圣万寿山”,并敕赐其勒石寺中(原碑已佚)。现在灵山寺于故址重建亭,树碑以示纪念。许申和王大宝都是潮汕历史著名先贤。

  许申:生卒年不详,讳名贤,字维之,先世申公之父烈公,自漳州迁潮,遂为潮阳人,后卜居于郡城韩山麓山前乡。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应殿试,名列榜首,授将侍郎秘书省校书。后历任鄞县知县,韶州、吉州、柳州和建州知州,广西提点刑狱。后又出任江南东路转运使兼管江西、湖南诸路。任职期间,注重地方建设,兴办公益事业,关心农业生产,深得士民敬仰。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朝廷推行王安石变法,许申上书陈法弊端,违背皇帝旨意,被撤去刑部郎中之职。后被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官终刑部郎中,被列为唐宋潮州八贤之一,著有《高阳集》。

  王大宝:(1094~1170),又名王元龟、二龟、二王,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区归湖镇),宋朝名臣。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南宋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榜眼。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

  两宋时期,外来儒生、官员进入潮汕地区日渐增多。众多儒生、官员前来游灵山寺,留下众多诗文。如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时来游灵山寺时留诗:“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明清:知县重兴地方古刹

  明代,灵山寺时兴时废,由儒生演变的地方官员对灵山寺有所贡献。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徐一唯建佛堂一座。明崇祯六年(1633),知县杨灼续复修灵山寺,明末废。

  清康熙辛巳年(1701),潮阳县令彭象升捐俸重修留衣亭。清康熙丙戌年(1706),潮阳县令彭象升延请僧人信如主持全面重兴古刹,复建为三厅六院九天井的格局,建筑规模留存至今。彭象升有《过灵山寺》一诗:“灵境敛岑寂,丹岩必林莽。采风慕禅僻,偷闲离尘网。云花散天雨,空翠入沧莽。驻锡舌尚存,留表人已往。松荫蔽潭影,各鸟鸣音朗。……”

  总之,儒佛关系在潮阳灵山寺得到很好体现。笔者最后援引近代名僧持松法师撰《咏灵山八景诗》之《留衣亭》作结:“不识灵山一句子,留衣作别也徒然。殷勤伫望三修简,知否当初谤法愆?”


作者:陈雪峰

来源:揭阳日报(2016.03.0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潮阳   潮汕   灵山   檀越   揭阳   潮州   关系   地方   佛教   儒生   知县   禅师   进士   宋代   官员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