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汕头之“里”

古代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的说法。在城市的街巷中,被称为“里”的通常是指狭窄、短小的巷道,而且大多数是“倔头巷”,只有一个巷口出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汕头老城区成片改造,原本深藏于大街小巷中的里巷逐年消失,对此,许多老汕头心情极为复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汕头老城区成片改造,原本深藏于大街小巷中的里巷在逐年消失,对此,许多老汕头心情极为复杂……

老汕头之“里”

  在城市的街巷中,被称为“里”的通常是指狭窄、短小的巷道,而且大多数是“倔头巷”,只有一个巷口出入。古代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的说法,可见“里”在街巷中排名在后。

汕头“里”的形成,还得从昔日汕头埠说起。1921年,汕头埠与澄海分治,设立汕头市政厅之后,市区日趋拓大。但1922年发生的八·二风灾,使老市区不少房屋倒塌,市政设施被毁。风灾过后的改建和拓展被市政厅列入议事日程。经过规划,重新改建后的老市区与崎碌差不多被连成一片,市容市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在这时期内,打通和平整了数条马路、街巷,而房地产的迅速发展,一幢幢房屋的落成,中间的通巷也就被冠以“里”。

在汕头老城区范围,究竟有多少条马路、街巷?我尚不清楚。但问我汕头有多少条“里”,我可肯定地告诉你,共有180余条。这缘于30年前,我的一位工友住在毗邻瑞平路的一本里,我曾多次去他家,每次看到钉在巷口蓝白相间的铭牌“一本里”,都感觉这个里名特有意思,后来就常想,在我们汕头到底还有多少条像这样有意思的里呢?收集起来也算是增长见识。也就从那时起,我时常刻意走街串巷,将看到的“里”逐一抄录下来,前后共收录到150多处。后来,我借助一本上世纪80年代汕头邮电局印发的《通信录》,补齐了收录中的遗漏。

里名的由来

  说起汕头老城区“里”的得名,其由来应该是多样的,我对此的了解还处于皮毛阶段。就在我动笔写这篇拙文时,年近七旬的蔡先生给我讲述了一段“里”的往事。在棉安街二段20号至22号之间,有一条“倔头巷”叫友爱里,蔡先生就在此居住了数十年。1933年,一位客家商人在此地建了四座三层半的房屋,四座相连呈直角型,1至3号坐北朝南,4号坐西朝北。房屋建成后出租,蔡先生一家是第一户入住者。蔡先生的父亲到当地警察局申报户口,因该处尚无地名,警察就问写什么地名好呢?蔡老随口说:就叫“友爱里”吧。蔡老解释说,我们搬来这里住,最大的希望就是邻里之间要友好互爱。于是户口簿上就有了“友爱里”这个地名,汕头版图上也从此增加了一处新地名。我之所以要说这事,是借此佐证汕头里名由来的多样性。

综合老市区里的得名,我认为有几种成因。

一是邻近马路,沾了路名的光。一般里的出现,多慢于路,所以有路之后才会有里。如镇平里、商平里、乔林里、升平里、永平里、大华里、同平里、光华里、跃进里、金陵里、东厦里、利安里、镇平里、镇邦里、德兴里、安平里等,都有相同的路名,而且路与里相距都较近。

二是借街、巷名衍生而出。樟隆里、德志里、炽昌里、永顺里、太安里、永安里、永寿里、合德里、明星里、福安里等都有相同的街名。这两类“里”都比较好找,只要“顺藤摸瓜”就行。

三是先有里,后才有巷。我曾将这个看法征询过老辈人,得到他们的肯定。就以安平路新康里为例,这里除了一条新康里,还有新康里1横至5横以及左巷、右巷、后巷。地处华坞路的福隆里也是如此,有1至4巷,另加4横巷。汕樟路八合里,除了有1至8巷、1至8直巷、1至6横,还有北巷。中山路桂馥里,另有1至3直巷、1至5横巷。位于外马路的联兴里还有直巷、左巷、东巷、西巷、后巷。毗邻的联和里也有东巷、西巷、后巷和海旁,由此可见当时是先有了里,后才有了巷。

四是因人物而定名,这类地名在各地都很常见。比喻深受潮汕人崇敬的韩愈,唐元和年间被贬潮州,不足八个月,便为潮州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潮人感其恩德,“从此江山改姓韩”。于是,潮州有了韩江、韩山、韩祠路、昌黎路。进入民国时期的汕头也先后出现了韩堤路、韩江旁以及慕韩里、联韩里等带“韩”字地名。同样,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全国各个城市大都建有“中山路”,汕头也不例外,除了有中山路、中山里,还有渗透孙中山思想的中华里、华兴里、博爱里、同志里、同济里等。此外,在旧公园路,原来清代道台衙的地方,附近有一条巷仔的命名十分奇怪,叫“性能里”,据说这里是一座“大落厝”,曾经住着一位姓“性”的朝廷官员,故以姓氏作里名。

名扬“里”外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汕头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中,留下了大量的史迹和革命遗址。其中一些革命遗址就藏身于小小的里中,在传颂红色记忆的今天,它们名扬“里”外。

由彭湃主持的潮汕第一个农民协会“惠潮梅农会筹备处”于1923年9月在新马路荣庆里9号成立。

1926年,广东省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在志成里1号成立,这是大革命时期岭东地区农运指挥中心。在办事处领导下,潮汕各地农会会员不断壮大,农会组织纷纷建立。

1927年春,中共汕头地委为培养干部,将震东中学的社会科扩展为社会科学院,讲授马列主义学说。社科院院址就设在花园里1号,学院主持人为李春蕃,恽代英、李春涛、杜国庠等都曾到学院授课。

1937年12月,中共工委会改组为中共潮汕中心县委会,李平任潮汕中心县委书记,会址设在镇华里9号。

可惜的是,无论是在荣庆里、志成里还是花园里、镇华里,这些遗迹均已被新建的住宅小区所取代,革命遗址只能存在记忆中。

 里名集趣

  作为一个商埠,居民来自四乡六里,虽然生活习惯不同,但祈福求祥的愿望是一样的,为此都喜欢用带有吉祥、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德之类好意头的字眼来为所在街巷里命名。

我发觉,在汕头的里名中,带有“德”字的最多。自古以来,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是“德”, 在“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鉴于此,人们在为安居的地方命名时,首先就会想到一个“德”字,于是就有了德安里、德庆里、德寿里、德香里、德麟里、新德里、荣德里、崇德里、铭德里、存德里、加德里、文德里、天德里、敬德里、和德里、宝德里、种德里、德仙里、承德里、怡德里、德发里、怀德里、耀德里等诸多“德”里。

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是百姓最大的愿望,为此我们可看到这一串地名:新福里、福祥里、福隆里、荣秀里、荣和里、加庆里、加兴里、吉星里、吉祥里、受福里……

在众多里名中,还蕴藏了趣味的元素:以数字、方位冠首的有一本里、三睦里、四华里、四发里、五合里、五爱里、五福里、七星里、八合里、万福里、中南里、南薰里等等。(陈楚金)

老汕头之“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汕头   镇平   志成   平路   德里   潮汕   中山路   农民协会   里巷   潮州   农会   街巷   友爱   地名   市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