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鲤鱼舞与韩愈祭鳄

说起鲤鱼舞,估计不是每个潮汕人都能熟知。至少,鲤鱼舞还没像舞狮、舞龙那样深入人心,走进大众的视野,普及到文化娱乐生活中。但潮州鲤鱼舞,传说中的起源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直至近代,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扬弃,接力传承,发扬光大,已逐渐成为潮州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潮汕鲤鱼舞与韩愈祭鳄



据说,鲤鱼舞最初叫“鳄鱼舞”,起于唐代韩文公祭鳄的典故。韩文公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当时韩江鳄鱼为患,祸害百姓。韩文公为除鳄患,撰文祭江,奇迹出现,鳄鱼遁形无踪。百姓感念韩文公恩德,为纪念其祭鳄功绩,由鳄鱼身上得到艺术的灵感,构思创造出“鳄鱼舞”。后来,因为“鳄鱼”体型庞大,笨重不好操作,便加以改进,改鳄鱼作为“头鱼”(领舞),其余皆为鲤鱼,既打破千篇一律的局面,又使舞者便于操作,舞动起来动作轻巧飘逸,潇洒自如。自此流传下来,逐步完善,形成现在流行的鲤鱼舞的基本模式。

潮汕鲤鱼舞与韩愈祭鳄


鲤鱼舞是根据鲤鱼的生活情态,通过其生活习性表现出的生动形态,生发出一整套连贯有序的舞蹈动作,从而形成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鲤鱼舞”。

领头的鳄鱼带领四条鲤鱼“出滩”、“觅食”后,舞蹈进入发展部分:鲤鱼发现了食物,便开始“抢食”,俗名“降涂”。饱食之后,心情愉悦,摇头摆尾,嬉戏调情——“比目”(调情)、“打春”(欢游产卵),欢快动人,其乐融融。至此,拟鲤鱼生态周期的舞蹈动作告一段落。接下来是鲤鱼舞的高潮部分。这部分动作强度较大,是鲤鱼舞最精彩的地方,也最考验舞者的体力、耐力,以及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从颤鱼,“三相”(相,潮语意思为冲,跃),纺花,到最为激烈的“五相”,“鱼化龙”(鲤鱼跳龙门),几乎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舞者要求自身动作连贯,还得与队友默契配合,加上高潮部分,舞蹈动作强劲有力,腾挪跳跃幅度大,稍微体力不支,或者分心走神,就可能影响到整套舞蹈的效果。

潮汕鲤鱼舞与韩愈祭鳄


鲤鱼舞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舞蹈动作汲取了南派武功的特点,稳扎稳打,虎虎生威,避免轻浮花哨,使之更具可观性,如扣马、砍马等动作。表演“扣马”时,双手执鱼,竖直,鱼头向前,右脚向右方横跳一步,全蹲,左膝即向右脚靠拢,内膝着地。“砍马”时,左脚向左前方跨一大步,迅速全蹲,右膝即向左脚靠拢,同时双手执鱼,挥动鱼头经右上方向圆心砍下。

这一连串高强度的动作,舞起来,还真不亚于打一趟南拳消耗的体力。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支鲤鱼舞队中,最重的头鱼达到三十多斤,所以,过去鲤鱼舞的表演者都是练过武的“拳头师傅”, 没有扎实的功底、强劲的体力、持久的耐力,是不能漂亮地完成这一连串高强度动作的。

传统的鲤鱼舞呈现的是一种强劲的力量,一种阳刚之气,是力与美的统一。演员基本上都是男子,所以又叫“男子舞”。

现在,原有舞蹈模式的表演者、传承者出现青黄不接,几近断层。究其原因,有投入经费少,平台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也有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此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效,足以让关注鲤鱼舞持续发展的艺人深思和忧虑。

潮州鲤鱼舞已被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省级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但民间艺术发轫于民间土壤,不能陶醉于政府臂弯的保护,应接近地气,走进大众的视野。除了争取政府对民间文化的投入,自身也得求变,在传承中求变,创新,将鲤鱼舞的舞台拓展到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让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陈树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鲤鱼   潮汕   连贯   潮州   民间艺术   大众   鱼头   表演者   右脚   左脚   耐力   文化遗产   强劲   体力   舞蹈   动作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