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妙艳:岐山塔语

素材来源:彭妙艳 揭阳读书人

黄岐山塔因为建在黄岐主峰而得名,这是通俗的叫法,估计原来还有正式的称呼,但已不得而知。这座根据古代诗文推知为明朝所建的宝塔,至清末已完全坍塌,民国中期,地方绅士孙淑资、黄伯初等,为保存古迹,在取得县长谢鹤年的支持之后,兴工重建,至2012年已经刚好80周年。80年间因为“几经风雨剥蚀”,局部严重残损,甚至可能危及文物安全,于是有识之士大力倡议重修。由于各种原因,直到现在才能如愿以偿。

彭妙艳:岐山塔语

塔从印度传入,而后功能与造型不断变化丰富。到了明代,则如清人屈大均所说,大体建之是为了“以壮形势”,特别是岭南地区,愈是这样。究其原因,是“岭南地最卑下,乃山水大尽之处……法宜以人力补之,补之莫如塔”。无论风水塔、文笔塔还是风光塔,大都出于这种思维。揭阳黄岐山塔,是集风水、风光、文笔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文明标志,在广东古塔中有着相当的地位,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人文的投影。

彭妙艳:岐山塔语

地方志认为,黄岐山脉自马鞍山来,论其实际,应是自揭阳岭(莲花山)来,“生气随山两行,界水则止”,在水边的黄岐主峰上建塔,显系为了保障“扶舆之气乃完且固”,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岐山塔应是风水塔。

彭妙艳:岐山塔语

古人从事公共建筑,往往要考虑到综合效果,以黄岐山塔而论,除了风水需要之外,还有美化环境的诉求。黄岐山作为城市的镇山,诸峰山势平缓无奇。而立塔其上,觚棱竣起,天际轮廓为之骤变,平淡无奇的山岭,顷刻被演绎得多姿多彩。因此我们认为,此塔还肩负美化风光的功能。

彭妙艳:岐山塔语

   至于文笔(峰)塔,这有其历史背景。“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可是到了明朝末年,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之后至天启年间,60余年居然一个进士都没有产生。这固然使全县官民为之焦虑,于是有了“修补地理”,以振起文运的想法,而建设文笔塔成了首选(后来还建进贤门、涵元塔)。清人林枚在《阳宅会心集》中写到:“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揭阳选择在黄岐山上“立文笔”,使其“高过别山”,是从本地自然环境出发,因地制宜的文化建设。

彭妙艳:岐山塔语

除个别案例,中国的古塔层数往往要取奇数。这是因为奇数是阳数,含有前进、高升之义;而平面则取偶数,因偶数为阴数,含有圆满、吉祥之义。纵为阳,横为阴,阴阳结合,浑然一体,乃能实现天人合一的愿望。重建的黄岐山塔五层八面,完全符合古代的建筑思想。但是,古塔原系五层吗?“塔”(潮汕土字,半的意思)的戏称,让人们对于塔的层数、高度存疑,我也一样,而且做过一定的调研工作。按照1934年谢鹤年所写《壬申重建黄岐山塔记》,当年的重建是在旧基上起构的。所成塔基周长32米,这与龟山涵元塔、潮安急水塔相近,而涵元塔、急水塔都是七层之塔,分别为30余米的高度,塔围相当的黄岐山塔高度却不及一半,成为“塔”。这说明:此塔五层14米多的型制是不规范的,结合其建筑工艺的粗陋,似乎反映了当年重建资金严重不足(只用大银一万二千元),为了“古迹宜存”的原因,勉强凑合建起来。

彭妙艳:岐山塔语

彭妙艳:岐山塔语

辽宋时期,中间层外围的周长是全塔的高度,是一种定制;到了明代,塔基直径与塔的高度为4:6,也为基本态势,同时参考同时期同基围数的涵元、急水诸塔,我敢确定,以此基所起的黄岐山塔,应是七层无疑。而其高度,肯定也在30米以上。但是在民生凋敝的民国,先贤们力不从心,所以只能建了一个“塔”以存古迹,没有理由去苟求他们。相反,在物质条件相当艰巨的情况下,他们爱护乡邦文化的精神足以成为后人范式。

  黄岐山塔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此类文物的维修,有着法律可依,只能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所以,此次重修,还是必须保持五层八面的形状,也许这是“将错就错”。而在对经过改造的文物的保护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揭阳学宫大成门前那排台阶,其实是其作为工人文化宫运动场时的看台,这次重修也无矫正。

彭妙艳:岐山塔语

  我们只要看到建设80余年的古物,到了社会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终于能够得到妥善的维修,也就应该知足了。

彭妙艳:岐山塔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岐山   之义   揭阳   科甲   明朝   清人   奇数   偶数   周长   水塔   古迹   文笔   文物   风水   高度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