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比高粱还高的稻穗下乘凉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是人民日报送别袁隆平的句子,看着刷屏的送别院士的消息,我想起了那些插水稻的日子,不知道我插过的水稻里,是否有着院士研究培育的品种,但是自从可以插水稻,我们的饭就不再是地瓜面地瓜煎饼为主,而是白面和大米的香味弥漫在院子里。


坐在比高粱还高的稻穗下乘凉


东湖的村前是一片平原地,日照水库修建以后,政府又发动人力修建了两条干渠,其中一条就从水库延伸到韩家营子村,我们村和那条水渠,隔着大小河坞,但是修建那条水渠的时候,各村都成立了队伍,青年和大姑娘都在施工队,小媳妇去做饭。那时候我的母亲刚刚结婚,二十一岁,既不会做饭也不愿意做饭,就扛着铁锨和大姑她们一起去除泥巴。


等到我懂事的时候,就分田单干了,家里分了2亩半水稻,通常父母会把离家近的那2亩插一般的水稻,那半亩插糯稻,用于端午节包粽子和春节炒贡米做汤圆。


那条水渠,那条干活时任务是一样的水渠,给予我们的水的支持实在是弱小的。


在高兴和涛雒的平原地带,水库放水以后,那水被从水渠里用机械提到地面的水沟里,可以汩汩的流到稻田里,村民们方便多了,每年等着水库放水就能轻松的灌溉插秧。可是我们隔着大小河坞,还隔着村西的一条河,从河坞的地后水沟里流淌下来点水,先要流入那条河,将那条干涸的河灌透,有点水位,才能从挖开的河口里流淌出水来到稻田的地头。


为了水,那稻田地头的水沟都很深,想要水自流进稻田里,是万不可能的,怎么办呢?家家户户都要用人力往稻田里上水。


所谓用人力上水,就是将一根绳子绑在水桶里,两边留出两段,各有一个人抻着,一齐用力,将水一桶一桶地提上来浇灌到地里。两亩地呢,通常要干一个晚上。


但是那水是要抢的,你去上晚了,水就被别人家提到地里去了,每年的插秧季节,如果老天不赏脸下雨,那真是一个极苦极累的活。


水稻要先习秧苗,等到秧苗长得像头茬韭菜那么高,插秧的时候就到了,要把秧苗拔出来,捆成一小把一小把,均匀地洒到上好水的稻田里,稻田里的水起码要没过脚面,才能插秧。


插秧先要将稻苗分开,用两手捏着,弯着腰,一墩一墩插到泥地里,秧苗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要求的技术很高,插秧的时节在麦收之后,天气炙热,一天下来,人不知道要流多少汗。

坐在比高粱还高的稻穗下乘凉


我是家里的老幺,并没下地干几次活,秧也插过,稻也割过,但干的又慢又少,家里人就当是带我体验生活,但是有一次摸稻的经历却让我永难忘记。


那时候没有农药,没有除草剂,水稻插下之后,它长草也长,而且不受呵护的野草总是长得比稻麦快,为了不让野草抢占了地盘和养分,就要经常去清除杂草。


一开始,是水稻在泥地里长稳之后,在一行一行之间,用手在水面底下划拉,将那些生发的小草扼杀在初发之时,这就叫摸稻,通常要摸好几次,那小草就差不多干净了,偶有遗漏的,随着水稻一起长起来,再去一棵一棵拔掉就好了。


水稻最初的生长一直离不开水,所以摸稻也是在水里,有一次我跟着哥哥姐姐去摸水稻,一人几行,倒退着,弓着腰,两手在稻行里划拉。大概在地的中央的时候,我隐隐地感觉右小腿有些疼痛,抽出腿一看,我的妈呀,一条蚂蟥吸附在我的腿上,身子已进去了一半,血顺着我的小腿不断地往下淌。


我哇地尖叫起来,哥哥抬起头来,看了那条蚂蟥,他大踏步跨过稻田,跑到我面前,弯下身,朝着我小腿啪啪地拍起来,我疼的咧嘴,那条蚂蟥终于扁了,伸到我身体里的部分慢慢滑落下来。


我再不敢插脚,抽泣着跑到地头上,身子使劲扭着,看那小腿肚会不会继续流血肿胀。


那次经历让我吓破了胆,我再也没去摸过稻,后来有了稻锄,有了除草剂,就再也没有去摸稻的了。


没有经历过农耕生活的人,无法理解农民对土地对水稻的感情,一些有文艺气质的人,会将这种生活看做一一种艺术,譬如蒋勋,他在台湾的池上村住了一年,他将那水稻当成成诗、当成画、他记录了池上水稻的每一个过程,用手机,用画笔,关于水稻,他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句子。



立夏的时候,他拍下水稻的照片,这样写道:立夏前后,纵谷的稻田开始有很丰富的绿了。如果有风,可以看到风行走的姿态,在稻叶上滉漾、摇曳、翻飞、如同波涛,风起云涌。看到风停,一切都无痕迹,仍然是静静地稻田。

坐在比高粱还高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优美的文笔给池上的水稻画过不同时期的画,但是他收获最深的是农民张天助站在收割的稻穗前说:谷粒愈饱满、愈重,愈低垂,愈靠近土地,愈谦卑。


今天易中天先生也发了文章:《十年前我采访袁隆平》,导语是一个人越是有分量,就越是平易谦和。喜欢摆谱的,一定不怎么样。


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就是张天助说的那种成熟的稻谷谷穗的精神,那是一种以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为注脚的精神。


即将收割了,十月下旬池上的稻田的颜色很多层次,稻叶的青绿,稻穗的金黄。最成熟饱满的谷粒泛出喜悦的赫红,清晨带着露水,远看像一片琥珀的光。


袁院士生来就是来人间撒播光的,那是一种最纯粹的来自天国的信仰。祝愿院士在梦里,始终坐在比高粱还高的稻穗下,乘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稻穗   高粱   谷粒   蚂蟥   秧苗   除草剂   水渠   立夏   地头   地瓜   稻田   水稻   院士   水库   精神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