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赶场


记忆中的——赶场

赶场,可能也只有我黄土矿这个地方这么叫。书本上叫赶集,还有些地方叫赶墟或赶圩。

从逝去的记忆里,黄土矿的场好像赶过1一5,后来加了桃坪乡的赶场时间,就改成了现在的4一9,也就是固定每月的4号和9号这两日赶场。

我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在那朦胧的记忆中,最早赶场的地方,是在黄土矿街上的老街上赶。那时街面虽然狭窄,但弯弯曲曲的街道还很整洁,从上街到下街,两边店铺林立,街道上都镶嵌着铜鼓石。

那时从街上大桥开始,以上下河水为准的话,桥的上手边为上街,桥的下手边为下街。上街从光德的店子以上,顶多也不过十来座房子,另一边除了石嘴子大山佬的房子外,接着有一座铁匠铺,直到与增寿房屋的岔路口,也仅有五六户人家。这岔路口有两条道,一条是官马大路,上走云贵川,下通武岗州、宝庆府。另一条道就是通书院里,彭家,大塘湾里的必经之地。

从桥头往下街看,一条笔直的街道,有二百来米长,然后急拐一弯。看上去街道不宽,仅八九尺左右,可两边的房子却整齐划一,没有参差不齐的地方。然而,这些房子大都是三层楼的木房子。二层楼的房子,要到拐了九十度的弯以后,靠近河边上才有。

那时上街与桥上,赶场时卖点柴、卖点肉、卖点小猪外,赶场卖百货的地方就是下街了。虽然,还是五十年代晚期,人口刚刚急剧增长,赶场时摊位虽然靠近巴基屋,街道实在太窄了,加上邻近来黄土矿赶场的人又多,那时自己人虽还小,在印象中总记得是人挤人,前胸贴后背,屁股挨屁股,很拥挤。

进入六十年代初期,红黄公路一修通,赶场的位置就变换了地方。从公社居住刘氏宗祠的所在地以上,到修通公路的桥边,划作了赶场的地盘,上街和下街又有了新的叫法。从桥头到去彭氏宗祠的粮站的岔路口为上街,以下就为下街了。赶场最闹热[1]的地段,还是从饭店以下到下街最闹热。人满为患的地方又是这个岔路口的地段,卖柴的、卖小猪崽子的、都聚集在这里,还加上去书院里、彭家、石溪、板岭、小安、源头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

赶场的场面大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加上桃坪、官路、庙湾都不赶场,所以,一到赶场的时间,阳楼以上的人,木兰地、王冲人,罗连、皮叶树人,只要想买点什么生活用品的人都来了,一眼望去,只见人头攒动,接踵摩肩,目不暇接。

那时人们钱少,袋子里还不那么富裕。好就好在,有个几角钱,块把钱也能去赶场。卖斤猪肉也就是玖角块把钱。真正的土鸡与肉同价,当然,因为科技的落后,那时还没有杂交一说,家禽家畜都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不像现在,有那么多转基因,连呷都有说不尽的提心吊胆。

黄土矿人多地广,物资出产也丰富,只要想卖的东西大都能卖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土矿人在外面工作的人多,寄回来的钱也就多,因此也就带动了整个购买力。同时也就形成了在黄土矿赶场时,冒有买不到和冒有卖不脱的东西。也就正如有句老话,“一天反正有三个空子[2]上街”。

那时候虽然经济还不发达,大家仅靠挣分子吃饭。山上有的勤劳人家,赶场时担二担柴下来卖,好柴也要卖一块一二角钱一担,有得二块多钱,也能卖很多生活用品了。生活中最不可缺的食盐和火柴,食盐只一角三分钱一斤的粗盐,火柴一盒仅要二分钱。就是老百姓卖的鸭子和泥鳅,也不贵,它们的价格都差不多,陆柒角钱一斤,有时卖的人多了,还要便宜。

在童年记忆中赶场的情景,除去买猪崽子,卖柴的有较多的人外,还有的就是赶回场,也要卖掉几头屠宰了的家猪肉。偶尔还会看到一些穿戴着奇装异服,头上缠着一大盘黑头帕的人摆摊卖草药。当时年纪还小,只知道她们是少数民族,直到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她们是来自隆回虎形山的花瑶。虽然她们卖的是藤藤草草,使的是捏捏拿拿,有时一些疑难病症,对上号了,还真的会手到病除。还有意思的是那一二个染匠,帮人们把那些长条的不要布票买来的洗澡帕子,自己请人织的家织布,染成蓝色或黑色,做成褂子或衬衣,解决缺衣少布的窘态。还有的就是把那些旧衣裳,换一种颜色,大的改小,或性别互换,也可用来保保暖换换装。

最奢侈的是山上袋袋里又有点钱的人。每到散场快回家时,最大的享受就是到黄土矿街上,唯一的国营饭店,张大哥那里,买上一碗二两粮票,一角捌分钱一碗的肉丝面,美美的吃上一顿。或者是买二个四分钱,一两粮票一个的白糖包子,一手拿着一个,边呷边行。

在那个缺粮的年代,最遭忌妒恨的要算大山人了。他们人多田少,一到五黄绿月,青黄不接之时,国家照顾的统销粮、返销粮、照顾粮都到黄土矿粮店来领取。然而,他们也就一到赶场时节,就会成群结队地来担粮食,顺便也赶赶场,买点生活必须品。因为路途遥远,又要爬坡上界,散场后必须要呷点东西才有力气挑担回家。人穷生忌妒,大地方人[3]看到他们既受国家的照顾,又到饭店里去享受大地方大多数人都不敢去享受的生活,心里总是恨得牙痒痒的。有些心胸狭窄之人,甚至公然骂人家呷照顾,要泻痢。后来想起,有些人的心胸也实在是太小了,如果是现在,有很多人,就是给他一担谷子,担上十八毛弯,爬上犀中磨角,他宁愿就是饿死,也不会去呷那番苦。


2021.2.5.于家乡


注释

[1]闹热:方言。人多热闹的意思。

[2]空子:方言。有贬低人,称傻瓜的意思。

[3]大地方人:方言。大山上人对矮山上人的一种称呼。巨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宝庆   隆回   闹热   宗祠   粮票   空子   食盐   卖点   方言   路口   街上   街道   饭店   房子   地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