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农带着1930年的欠条,向政府索款,究竟是何原因?

2015年,湖北孝昌县金盆村的村民杨明荣,向众人拿出一张残破的借条,这方承载着诸多记忆的纸,来自85年前。而欠款人,竟是当初打响革命的红军队伍。杨明荣提出,希望政府能遵守承诺,兑现欠条写下的金额。

湖北老农带着1930年的欠条,向政府索款,究竟是何原因?

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儿呢?

原来,当初红军队伍之所以深受百姓拥护,是因为工农红军纪律严明,打豪绅,放粮仓,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考虑,竭尽全力做有利于群众的好事儿。在1928年,红军队伍还正式制定了三大纪律与八大事项。

里面诸如“与农民讲话要和气”、“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借东西要及时归还”等条款,每一位红军战士都记在脑子里,并身体力行,给沿途老百姓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从而对红军队伍的领导力深信不疑。

湖北老农带着1930年的欠条,向政府索款,究竟是何原因?

1930年,红一军队伍日益扩大,同时英勇作战,接二连三地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围剿计划。但因为物资匮乏,无法满足队伍的需求,这让红军战士们举步维艰。许多战士吃不饱穿不暖,更加令人心酸的是,还有许多战士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战场上。

红军队伍的艰难处境被群众看在眼里,大家于心不忍,从家里拿出了存粮,银元等支援红军。红军战士们深知不收百姓一针一线的重要性。可是现实条件如此艰难,红军队伍只好以“借”的名义接受老百姓的好意。红军应允,待到革命胜利之时,便可带着借钱借物的凭据找红军兑现。

1930年,湖北省孝感县的红军规模飞速扩大,瞬间递增三百人,1500名战士的生活开支,使得红军本就贫乏的物资条件更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红军队伍只能挨家挨户地敲门借款借粮。

当红军战士来到杨长银家时,杨长银是一个极力拥戴红军队伍的人,他早知道红军队伍是革命的队伍,是老百姓的希望。一通翻箱倒柜,取出了300银元,并对红军说道:“我家里需要我,没办法跟着你们搞革命。这是我一辈子攒下的积蓄,你们别嫌少!”

湖北老农带着1930年的欠条,向政府索款,究竟是何原因?

红军战士连连道谢。可杨长银仍觉得300大洋不够红军战士的开支,他又东奔西走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大洋,一共400块,全部捐献给了红军队伍。

红军战士们感动至极,也想着不能白白接受捐赠,队长涂杏找来纸笔,写下一张欠条,并承诺将来定会归还。

“因我们红军扩大军需......特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肆佰圆整”,在残破的借条上,借款的人、原因、金额依然清清楚楚,还有队长涂杏的私人刻章。由此可见,红军队伍十分重视向百姓借款的行为,这也让杨长银更加觉得,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好队伍。

湖北老农带着1930年的欠条,向政府索款,究竟是何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杨长银明知借条能够兑现,却从未向政府提出过有这样一回事。甚至将这张泛黄的借条作为自己至高的荣誉,当成传家宝一般,细心地珍藏起来。直到2015年,杨长银的后人杨明荣偶然发现了这一张早已残破的欠条。

在学者们考证了欠条的真实性之后,依据当初400银元的购买力,杨明荣换取了40000人民币的欠款。

其实话说回来,当初400大洋的购买力与如今这40000人民币的购买力是否对等我们暂且不说,单凭这85年前承载着红军记忆的欠条,其价值可能早已超越四百大洋了吧。想必若不是杨明荣实在艰辛,也不会将先辈珍藏了一辈子的欠条拿来兑换。

湖北老农带着1930年的欠条,向政府索款,究竟是何原因?

一张小小的欠条,折射出红军队伍与老百姓的相依相存,也是红军革命史上最珍贵的记忆之一。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这些后辈都应铭记,当初红军队伍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从红军队伍中学习坚韧不拔、不畏艰辛,言出必行的精神,用心去践行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欠条   老农   借条   银元   大洋   欠款   购买力   湖北   残破   红军   纪律   老百姓   战士   当初   队伍   记忆   百姓   何原因   政府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