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2012年的一天,湖北阳新县的一家农户准备拆掉残破多年的老房子,翻盖新房。

一家人在收拾杂物的时候,意外发现去世奶奶留下的半本日记,上面写着各种游击战术,共产党信条,甚至是枪支的拆卸和保养......

年轻的孙女一脸惊讶,难道奶奶还上过战场?

经过多方查证之后,大家都才知道了奶奶贾春英那些传奇不朽的过往。她的事迹也渐渐被公众所熟知。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贾春英

1912年,贾春英出生于湖北阳新县陶港贾村,自幼家境贫寒,再加上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出生仅仅8个月,就被人家抱走做了童养媳。

在旧社会,被迫带走做童养媳的时代悲剧比比皆是。遇上好人家倒还幸运,至少不会过分艰辛,可贾春英却没那么好的命运,从四岁开始,就承担起各种琐碎农务,瘦弱的身体要背负起不合年龄的重担,从早到晚,甚至没时间停歇。

在她13岁那年,贾春英和往常一样上山打猪草。就在傍晚她下山回家的时候,天边突然雷霆大作,贾春英赶紧背起柴草疾步前行,可山路陡峭又湿滑,一步踏空,就从山腰滚了下去,柴草散落一地,而她也被荆棘割开了几个大口子。

就在此时,远处一位男青年撑着伞匆匆走来,将贾春英扶起。

这个青年男子,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名叫罗冠国。是贾春英的亲戚,也是阳新县的共产党员。

见贾春英满身伤痕,忙问:“你没事儿吧,是谁让你背这么多柴草的?”,

“这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事儿,我是童养媳,养父母让做的。”贾春英答应道。

罗冠国想着自己东奔西走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思想,而今自家表妹却饱受封建奴役之苦,顿时勃然大怒。

罗冠国将贾春英背回家,找到贾母,愤愤不平地说:“让一位13岁的女子担负如此重的农务,你们重男轻女的行为,实在可耻!”

还没等贾母说话,贾春英一脸平静地说:“这都是我自愿的,只能怪自己命不好啊,生在了这穷苦人家,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身为进步青年的罗冠国,一听到表妹拿命运说事儿,便批驳道:“命?像你这般的命多了去了!你真甘愿如此吗?命不是上天给的,而是自己的!只要勇于斗争,你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小小年纪的贾春英,对于这些大道理,自然不怎么听得懂。于是罗冠国便邀请贾春英明天去后山的礼堂听讲。而这后山礼堂,正是罗冠国为老百姓宣讲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地方。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为何劳苦一生,肉补衣裳天补房?为何战时炊烟断,为何野菜充饥肠?为何耄耋老人沿门乞讨无人管,为何细妹子累饿致死埋山岗?”罗冠国慷慨激昂的声音响彻整个礼堂。贾春英深受感染,从此之后,她总是借着上山割草的机会,听罗冠国宣讲革命思想,最终抛开了童养媳的身份,勇敢抄起刀枪,成为了一位革命女战士。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和汪精卫掌权,背叛革命,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国共两党就此分裂。1927年2月27日,阳新县的国民党势力抓捕了大量共产党人,制造的一桩桩惨案震惊全国。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罗冠国带着贾春英以及一大片年轻人,唤醒了阳新县几十万群众,甚至有些国民党里崇尚孙中山先生治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也加入了共产党的阵营。

在与国民党的周旋之中,贾春英学会了诸如骑马射击的本事,更学会了先进的游击战思想,这也为她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女战士,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0年的一天,罗冠国像以往一样召开宣讲大会,痛斥国民党反革命的罪行。这时,一反革命势力的杀手突然冲上台想要刺杀罗冠国。

说时迟那时快,眼看罗冠国就要受伤,贾春英一跃而上,跳上讲台,从背后抓住刺客的衣领,卡住脖子用力在大腿关节处一踹。

“啊!”

一声惨叫,那刺客便跪倒在台上,动弹不得。

小小少年如此英勇,得到了大伙儿的一致赞扬,由此,贾春英成为了阳新县革命队伍的骨干力量,并得到了平生第一个绰号:美女侠。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同时,巾帼不让须眉的贾春英,也深刻意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学习,贾春英开始在湘赣各省开展解放妇女思想的运动,逐渐声名远扬,尤其是在战场上不让须眉的英勇事迹,一时在沿线各省传为佳话,她成为了共产党解放妇女思想的标杆,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参加革命队伍的热情。

因为早先跟随罗冠国的原因,她很擅长演讲鼓励身边人参军报国。在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眼皮子底下,她在跟随游击队南征北战的同时,秘密发展地下党组织,短短半年时间,就发展了党员一千多名。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1932年,正处于共产组织土地革命的关键时期,贾春英处于解放农民土地自由的风口浪尖,她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地主势力,毫不畏惧。甚至当两湖的农民碰到地主剥削压迫的时候,都会勇敢地说:“别嚣张,春姐早晚把你收拾了!”

勇敢无畏的贾春英,打得地主叫苦连天,于是便有了第二个绰号:双枪英姐。

后来,贾春英与中国红军第一位女司令胡筠,被群众称为战场双芙蓉。

时间来到1933年,贾春英带着武工队行军五十多公里至深夜,在一个破庙里修整。五十多人的队伍,男女各半,派人出去侦查了一番之后,报告说:“前面就是连云山龙伏沟,地势险要,但所幸没有敌人设伏。”

然而战场残酷,风云变幻瞬息之间,在贾春英一行进山之后,悬崖边上突然枪声大作,他们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贾春英连忙大喊:“不要慌张!跳到水沟里去!”

可最后还是损失惨重,一行五十多人的队伍,只有贾春英她们五六个战士活着逃了出去。

一行人匆忙赶回军见参谋长郭子明,想起牺牲的战友,再也承受不住了,泪如雨下。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郭子明

郭子明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战术专家,调查之后发现,国民党出动了一个团的兵力,将贾春英作为重点清剿对象。原来遭遇伏击并非偶然,而是敌人早有预谋。由此可见,贾春英在国民党眼中的战略价值实在是太高。

1934年年初,国民党大肆实施铁桶合围的计划,打造堡垒主义。每到一个地方就筑起炮台展开作战攻势。此时贾春英接到任务,护送红军兵工厂、医院以及被服厂的转移。

在贾春英的掩护下,部队成功转移到湘粤赣地区交界处的黄金洞。与此同时,国民党收到情报,集结了四个师的兵力,开始围剿湘粤赣地区。贾春英毅然回头支援大部队,可惜队伍遭受重创,只剩三百多人突围成功。红军队伍只得转入敌后作战,迂回打游击。

所幸湘粤赣的革命火种犹存,大家开始致力于恢复红军队伍。贾春英负责联络工作,在运送物资和传递情报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5年,贾春英23岁,组织上考虑到她年龄已至婚嫁,给她安排对象。而贾春英这样年轻漂亮又不让须眉的女子,身边自然少不了追求者,可她一心想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始终不允。

后来在组织的联络下,给贾春英介绍了一位名叫潘涛的年轻指战员,英俊帅气,还是知识分子。贾春英见过之后,心中甚喜,对于这样一位优质青年,内心萌生了恋爱的想法。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潘涛和贾春英同年出生,同出一县,从1929年开始,他俩就并肩作战,自然是知根知底,两位优秀的青年才俊结合,实在是皆大欢喜。

1936年10月的一天,因为叛徒的出卖,贾春英的行动轨迹被敌军知悉,就在她护送物资文件返回平江地区的时候,遭到了敌人的伏击。

贾春英下意识烧毁这些党的机密文件,就在这紧要关头,身后一位叫“彭一湖”的战友,拔枪顶在了她后脑。

“把文件给我!不然我杀了你!”

贾春英怎么也没想到,朝夕相处的战友会叛变。贾春英在战斗中昏了过去,不幸被俘,被关在了平江县城监狱。

农户翻盖新房,意外发现奶奶遗物,才知她是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

抓住了这位共产党最出名的女人,国民党自然是欣喜不已,为了对付贾春英,他们好吃好喝招待,试图策反她。在这样的情形下,很多人都背叛了党的革命事业,而贾春英始终坚守底线,从未透露党的一丝机密。国民党反动派看此路不通,便对她施以酷刑,在狱中,贾春英遭受了长达九个月的非人折磨,而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也正在变天,西安事变,国共谈判,她全然不知。

1937年7月20日,国共两党达成一致,释放监狱里所谓的政治犯,潘涛来到监狱,贾春英终究得以重见天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贾春英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随即东进抗击日寇,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战场之中。

在抗日战争中,罗冠国、郭子明相继牺牲,后来贾春英的丈夫潘涛在1940年和鬼子的遭遇战中也不幸阵亡,残忍的日军还砍掉了潘涛的头,挂在树枝上,用来震慑当地的老百姓。

听闻丈夫牺牲,贾春英伤心欲绝,抱着儿子哭了整整一天一夜。

再后来,全国解放,贾春英带着丈夫的遗骸,和孩子回到了阳新县,成为了一位中学教师。作为老师的她向来低调,从未向任何人提及过自己的功劳,直至与世长辞,都没问国家要过一分补贴。

再后来,就有了文章开头,贾春英的孙女发现了她留下的日记,芙蓉侠女的传奇过往,才得以被世人知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阳新县   平江   农务   童养媳   柴草   须眉   隐姓埋名   遗物   农户   礼堂   红军   国民党   共产党   新房   战场   奶奶   敌人   队伍   意外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