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同族的大哥在甘肃一家企业打工,每逢回家,都要吹嘘一番那儿的皮影戏,如何如何地栩栩如生。对于没有见过实物,只是通过电视了解皮影戏的我们,实在感受不到有什么神奇之处。直至上月,我冒着生命之险,亲自走了一遭甘肃皮影之乡,沿途所受到的震撼,以及对那些在西北黄土塬窑洞里坚守的民间艺人们的尊敬,已经刻骨铭心……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甘肃庆阳,是我到过最为西边的地方了。

当地朋友王兴文得知我有拜访甘肃皮影艺人的打算,多方联系之后,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联系好了,接下来,我们会到庆阳的皮影之乡--环县去,不过路途比较远,路也不是很好,如果有晕车的,提前准备好晕车药……”

小王只简单说了一下,路途会比较远,他没有具体告诉我们究竟有多远,租的小巴在黄土塬上爬上爬下一个多小时后,问他,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不远了,还有一半的路程……”

倒是司机师傅挺实在,对坐在副驾驶的我说:“睡吧,等你再睡一觉,睡醒了,也就倒了。”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此时看到的景象已经不是市区及周边那种楼房和苹果园,放眼看过去,光秃秃的山上,很难见到大片的树林,在断崖下面,时不时出现几座用黄土砖镶砌起来的窑院,说不尽的沧桑感。

庆阳市紧挨陕北,当地人口音也有较为浓郁的陕北味道,山是黄土山,出现窑洞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作者常在山里行走,走过的大都是石头山,如今放眼望去,入目都是黄土山,终于咽下:“在我们那儿,这种山只能叫做岭……”

洛阳周边也有不少的黄土山,比如邙山,就是很典型的厚土山岭,而这儿,走了一个多小时,还在土山里面转悠,确实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环县文化馆,王兴文联系的文化馆老师已经在等候我们。

在当地最为年轻的皮影制作非遗传承人张治文老师带领下,一行人参观环县的皮影文化展示中心。

环县皮影在当地,被称为“环县道情戏”,皮影戏为什么被称为道情戏呢?

带着不解,询问这位年轻的大师,张老师介绍说:“皮影戏源自道家文化,最初的皮影戏演绎的是道家升仙故事,因此叫道情戏。”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在历史上属西北边陲之地,满塬黄土、沟壑纵横、地域辽阔,正是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造就了勤劳智慧的环县人,也孕育出了被称之为来自东方魔术的艺术——环县道情皮影,其细腻的制作工艺、粗犷婉转的唱腔为世人所折服。

环县皮影最为独特之处在于皮影人物的头梢和身体是分开的,约有300多种头梢,配合不同类型的身体,能演绎出千军万马的场景。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1982年夏,张治文出生在庆阳县车道镇。根据当地最原始的说法,这儿是马车还能到的地方,距离环县75公里远,而张治文家距离车道镇也挺远,足足60里。

张治文回忆说:“第一次到镇上,还是考上大学之后,到镇上领取入学通知书。”

张治文的初中是在离家20多里的洪德镇上的学,从小就对皮影感兴趣,遇上庙会,会跟着屯子里的大人们跑上2、30里路,去看皮影,回到家往往已经是后半夜。

吸引他的不只是白色帐子后面明亮的汽灯,表演者气韵悠长的唱调,那些五颜六色的皮影,更是令他魂牵梦绕的东西。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2004年,张治文大学毕业,分配到车道镇教学,直到两年后的2006年,车道镇才通电,仍有部分艺人不会使用电灯来表演皮影。

工作之余,张治文开始寻找老的皮影艺人,寻访皮影的制作方法。

有老艺人告诉他:皮影制作人是绝对稀缺的人才,十支演出队也不一定有一个好的制作手艺人。

于是月薪990元的张治文收集了大量皮影道具,并进行临摹仿制,5年,耗费过万元,仍然拿不出来一副满意的作品。

“皮影制作就是工艺复杂,学习过程漫长,见效慢收益低,所以现在学习的人不多。”张治文告诉作者。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到2015年,张治文的皮影作品入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民间美术精品出国巡展”,一副1米*2米的大幅作品在国外销售获得13000元,才让张治文第一次有了本职工作之外的收入。

之后,张治文调到文化馆工作,县里为了发扬皮影文化,免费提供材料,请名家大师过来传授制作经验,这么多年来,才培养出10位“出师”的皮影制作人。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皮影道具的制作,需要经过制皮、潮皮、过稿、上色四个步骤,选用的皮子以青年黄牛皮为上佳,制皮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不只是工续繁杂,时间的消耗更大,不过好在现在已经有专门的厂家进行牛皮鞣制,省去了他们不少功夫。

潮皮,大概意思是将晒干的牛皮进行返潮处理,让牛皮恢复韧性。

过稿也是一道麻烦的工序,最早的时候是先用铅笔,在牛皮上绘出草图,再用针锥刻画显形,根据皮影人物的特性,或用刀刻,或者用不同形状的刻刀进行剔薄处理。

皮影雕刻的时候,最好是静气凝神,一次雕刻完成,实在无法一次完成的大幅作品,单一局部必须一次刻完。每一次投入工作,受到环境、精神影响,都会导致雕刻失败,一副作品,一刀失败,这幅作品也就报废了。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适逢当地一家苹果种植企业邀请张治文雕刻一个皮影的LOGO收藏,我们有幸目睹张治文现场雕刻。

首先要把牛皮放入专用烤箱,进行回潮,之后把图案复印到牛皮上,先用针锥刻画形状,再拿手术刀,沿基线进行反复雕刻。

商标LOGO毕竟颜色单一,图案简单,很多皮影形象却是需要几天、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的精心雕刻,才能完成。

没有美术功底的张治文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学习美术,随着环县皮影扬名海内外,有人专程跑过来请他给设计一副大型的作品,张治文深感吃力。

“刚开始都是临摹、复制、传承,不管什么东西,都需要创新,皮影的创新就很难,主要是设计,缺乏人才。”张治文说。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张治文雕刻的时候,桌子上一个小型的电磁炉正在给两个瓶子加热,那里面是用矿物质颜料或者植物颜料调配的皮胶。凉的时候,看起来是果冻的样子,只有加热到一定温度,化为液体,才能进行绘制。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皮影人物形象最常用的颜料是大红大绿等,都是较为醒目鲜亮的颜色,当然也有一些其他不太常用的颜色。给皮影上色,需要用到笔锋较尖的勾线笔,比如人物服饰上的花纹,战袍上的盔甲,都是非常非常小的色块。

“就不说雕刻,光这上色,上了岁数的人就干不了,特别费眼,基本上50岁以后,就很难再制作精细的作品了。”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就算是红色,也有鲜红、大红和暗红之别,调配颜料,就需要用到不同的毛笔,张治文习惯性的把一支毛笔夹在耳朵上,这也许是他做教师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等张治文制作完苹果的LOGO,已经是一个小时后,同行的小姑娘邀请张治文唱一段皮影戏。

“我是光会做皮影,我可不会唱,你们想看皮影戏,想听唱的,我给你们联系一个人,不过那儿的路不好走,看司机师傅能不能开惯咱环县的路……”

司机师傅也有点迫不及待,想看看环县的皮影戏,于是点点头。

西行寻影一:2006年才用上电的山乡教师,花一万元学制作皮影


张治文联系了深山里的一位魏师傅。真好,魏师傅刚好在家,再晚一天,就要到山东开会去了,知道我们要去,魏师傅很高兴,电话里说:“环县欢迎你们,我在家做好饸烙面等你们……”

我是行走乡村的@豫西人文摄影 这一次,一不小心,跑出了豫西,偏离的还挺远。下午的时候,会在黄土塬悬崖边,迎着黄沙,寻找魏师傅的窑洞,那里有当地最好的皮影戏班子和做好的饸烙面在等着我们……

#乡村非遗上头条##三农小分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土山   庆阳   陕北   西行   环县   道情   皮影戏   窑洞   山乡   学制   甘肃   车道   黄土   牛皮   颜料   艺人   师傅   教师   作品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