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洛阳市新安县有一个建立在废瓷堆上的村子,名叫“甘泉村”。根据官方的解释:村中曾有一口泉眼,甘甜可口,村子也就命名为甘泉村。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6、70年代,甘泉村的陶瓷制作业非常红火,村中老人回忆说光制瓷匠人就有20多名,帮手学徒数百人,每天烧制陶瓷,窑口漏出来的火光,在夜晚能照亮整个山坳……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近日,作者专程寻访甘泉村,却看到满目疮痍,荒草丛生。两道蓝色的大铁门把建立在残瓷堆上的老村隔绝,据说是投资数亿元进行文创开发,新的甘泉村将具备参观游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示范景观。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甘泉村多瓷,村子究竟烧制过多少年的瓷器,就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老村房屋大多都是用废弃的瓷器垒砌,更别说院墙、窑洞、就连院外的厕所,也是用陶瓷残片堆积垒砌而成。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随处可见的残破磁窑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甘泉村地处丘陵,土质为沙土,适合烧制粗瓷。甘泉村烧制陶瓷的鼻祖姓丁,最早时名为丁家村,后来接收了大量逃荒、落难、以及专程来学艺的各姓人家,村子里人口姓氏比较复杂。丁氏一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没有了,全村近两千口人,只剩下4个还能够烧制瓷器的,年纪最大的师傅武轶成是他们家族最后一位制瓷师傅。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通过武师傅,作者了解到甘泉村曾经的辉煌。甘泉村所烧的瓷器主要是粗瓷,包括瓷碗、瓷盆、瓷罐乃至后来的砖等生活用品。早期瓷业的发展很好,销路较广,不仅满足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有的还远销到了商丘、安徽等地。大量到甘泉来购买瓷器的人不仅拓宽了甘泉村的经济来源,还给甘泉村带来了各地的特产,甘泉成了一个交易市场。因此,甘泉所在的岭被称为“碗窑岭”,甘泉也获得了“小洛阳”的美称。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武家货场遗迹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武家残窑里面烧结的釉迹

武师傅告诉作者:“甘泉村匠人并不是不会烧制精细的瓷器,而是因为当时粗瓷销路太好,大家都忙着发展粗瓷,花瓶之类的精细瓷器也就没有研究了,说到底,都是因为钱害的。”

80年代之后,燃煤涨价,粗瓷的市场也逐年衰减,很多人放弃了学习制瓷。如今剩余最后一批出师的师傅,不足一手之数。

按照50年代末烧制瓷缸的残破率,每窑最多5到7口残次品,村子里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废瓷,证实了这个村子曾经的红火。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没有了手艺人的传承,甘泉村正在吃着祖辈们留下来的老本儿,尽管残余的瓷器可以垒砌成不同的造型,村里人却沮丧的告诉作者:“好多游客都说来一次就不来了,没啥看头……”

前几年曾经在这儿拍过电影,让这个村子名噪一时,现在,大多数院落和瓷窑已经被荒草覆盖,除了一些拍视频的探秘者,已经很少有人过来,在建的文化旅游项目也只是圈了一个大围墙。

失去了传承的甘泉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空留破胎烂罐散落在荒草丛

甘泉村没有人再做瓷器了,也没有人再学制瓷了,武师傅们有些着急,他们不知道村子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他们觉得没有文化传承的旅游项目,怕是给村子带不来长久的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甘泉   荒草   新安县   沙土   武师   匠人   销路   残破   瓷器   随处可见   村子   师傅   陶瓷   灵魂   年代   作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